個人資料
正文

尊師重道 薪火相傳

(2014-02-24 20:43:49) 下一個

尊師重道 薪火相傳 - 記錄俞吉慧和他的校友們

俞吉慧 蘇.蘇
 

和我的語文老師蔡先生打電話拜年,她移民澳洲多年,每年都會回國。最近一次,八十多歲的蔡先生特為去日暉老人院,看望了九十多歲的潘老師。蔡先生講起潘先生在她剛進位育教書時,做過她的MENTOR,也可以算是她的老師了。

俞吉慧這個名字和電話,是蔡先生電話裏告訴我的。她講:“我們位育的校慶啊校友會啊,除了歌頌很多成名成家的校友,千萬不能漏掉俞吉慧那樣的校友。” 第二天,我就與俞吉慧學長通了電話,他非常客氣也非常謙虛:“主要還是位育的同學熱愛位育,而且普遍素質都高,潘先生教過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很幫忙的”。他電話裏一口氣提到了很多同學的名字,因為無法一一記錄下來,應我的要求,我們連通了微信,於是一來一去,有了下麵這段近乎采訪的對話。

.蘇:“… 我母親與潘先生老朋友老同事三十多年。我幼時跟隨父母去潘先生家石門路的房子,我記得吃到很多希奇的東西和高醫生的和藹可親 … 我父母八十年代上黃山,也是和潘先生家的高醫生一同去的, 我爸調皮給高醫生起綽號叫他高老太爺,以示高醫生的德高望重…”

.蘇:“潘先生後來做我初中的數學老師, 她沒有子女對學生像自己的孩子。高醫生過世之後,近年來由位育學生在照顧,這件事其實我們聽說已經有一陣了,但凡聽到的同學老師,無不深受感動。我們都希望有機會能了解一下來龍去脈,認得一下熱心的同學們,弘揚一下這種精神。”

俞:“我是位育70屆的,潘老師做了我四年的班主任。她看著我長大,下鄉11年後返滬工作,現在央企中國外運上班。講起照顧潘先生這件事,陸誌剛,郭殿華,顧根蓮,陳誌偉,都是有功之臣,關鍵時候都是他們在幫忙, 他們都是潘先生的學生。還有70屆我們班上很多同學, 可能因為以前我是班長, 指派他們去照顧潘先生都很賣我麵子, 尤其是女同學們, 她們很多已經退休了。”


俞:“我和你隨便聊,但是不要去寫和發,這些不是我刻意去做的,而是隨著潘先生年紀越來越大,她越來越不能自理,老太太對我們提要求, 我們不可能置之不理, 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

俞:“比較難的是最近的幾年,20121221日晚上,潘先生睡覺時幻覺棉褲掉地上了,自己彎腰去撿,人也跟著掉下床去。天亮後保姆給我了電話,當時告知情況尚可,稍有痛感,身體可以活動。等我晚上下班後趕到,郭殿華(徐中心的醫生,好像是65屆的)已經在樓下等救護車了,告訴我需要去醫院拍個片子,才可以放心。檢查結果是股骨頸骨折,醫院認為不易手術,臥床3個月,就此回家了。”

俞:“醫院回家後,潘先生要我打電話給她朋友,就是陸誌剛的母親,第二天陸誌剛就回電給我,才知他也是潘先生的學生。他馬上就去看望潘先生,過一天送上門一隻氣墊床。就是郭醫生建議我去買的還沒來得及買的。”

俞:“醫生吩咐不好動,保姆也不夠專業,潘先生就此得了褥蒼。本來睡眠就不很好,因此晚上更睡不好,常常整夜喝水,換尿片,還要抓癢。日夜連續作戰保姆無法承受,找來的看護做了兩天也受不了逃走了, 無奈之下隻好我自己下班之後去當夜間陪護,保姆管白天我管晚上,夜裏趁平靜時在潘先生床邊靠一下,天亮交給保姆我再趕去上班。直到2013年的130日,為了讓保姆回家過年,郭醫生聯係的日暉醫院進去,當時的褥蒼已經很深見骨了。褥蒼的問題很難解決,我拍了照片後,專門去九院疼痛專科詢醫配藥膏、藥水。中山退休的護士長顧根蓮,應該也是我們位育的學生,60屆的大概,她親自指導保姆換藥。”

 俞:2013年春節之後後保姆不願再來,潘先生就沒法回家。日暉進去說好一個月的,也趕我們,無奈之下,我再次找了陸誌剛,他第二天就幫我落實到宛平醫院,最終住了一個多月又被趕了,陸誌剛也無能為力了,我們隻得再想辦法,其間也試著找過保姆,但始終因為在家,生活和醫療,都沒有專業護理來得可靠。最終一致決定開始找養老院,走訪了很多家,費用大的,老太太心痛太貴,便宜的根本進不去,最後還是郭醫生托了人,2013年5月進的日暉養老院,逐漸平穩過來。”

俞:“我在潘先生的養老院裏留著個記事本,盡量記錄每個來看望她的訪問者。因為來看她的朋友、同事、學生太多太多。在養老院裏潘先生也是個有影響的人物,工作人員和其他老人也看得出她為人好, 所以那麽受人尊敬。”

俞:“很想提醒去看過潘先生的同學老師,不要為養老院簡陋的條件難受。這個心路過程我也是慢慢調節過來的。其實以潘先生的經濟狀態,她完全有條件住到設備更全條件更好的地方去。我也一直在勸她,我們需要節約是因為上有老下有小,責任在身沒有辦法。你現在沒有負擔無所謂留多點少,自己辛苦一輩子省下來的,該想通該用了。但她的始終還是擔心用完了以後怎麽辦。”


.蘇: “老一輩都這樣的, 一來他們艱苦慣了, 二來對外麵飛漲的物價也不了解跟不上。真是難為你了,我們每個人家裏都有老人,也都深有體會:跟老人們溝通,最難的不是孝而是順。”

俞:“是啊,所以我還是盡量順著老太太的意思去做。平常潘先生的開銷,我總是先墊付後結帳。其實我內心都有點怕和潘先生結生活費,擔心她有情緒波動。 201212月摔倒後到住院時,就沒有再和她結過生活費,她把兩張工資卡交給了我,大的費用我還是先墊上然後從工資卡裏扣。平常去看她, 每次我都燒些時鮮的或者是她喜歡吃的東西、帶點日常的用品去醫院,所有這些,都是小錢都不入她帳,省得老太太心疼。最氣人的是開車停車的罰單,不過花這些錢我都不在乎,因為我自認付有所值,金錢難買,是為潘先生開心,也是我自己對先生的回報。”

.蘇:“潘先生學生無數,有沒有想過為什麽單單是您, 受到潘先生的欽點?”:))  
俞:“你的電話的確喚起我很多回憶,以前也沒有仔細去想過個中緣由。“做人要善良正直”,是我父母大人言傳身教的。照顧潘先生這件事,其實十年前就開始一點點在做,自然而然就過來了。潘先生是看著我小從小長大的,連帶我的家人她也都是認得的,所有大概她對我太了解了,曉得我心軟,也難得她那麽信任我依賴我。做這些是為了讓潘先生高興,也是了自己的心。不是為了出去說,說出去不見得人人理解,沒意思的, 所以公開場合我反而常回避。”

.蘇:“抱歉打斷一下, 中國目前的社會風氣很不好, 老人摔倒都沒有人敢去扶。請問吉慧大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 難道從來沒有受到過其他人的懷疑動機麽?” 


俞:“怎麽會沒有呢, 當然有不少同學勸過我適可而止少給自己找麻煩,我也不是沒有想過下不為例。但是每次具體的事情一發生, 總是心腸硬不起來回絕老師的。我唯一把握住自己的是,和老師是師生關係不是家人,我要做的是盡自己的能力關心照顧她,一旦碰到棘手的問題, 就幫潘先生找位育中學的組織。退管會的許老師和曹老師都出麵幫助過潘先生。另外,潘先生也有專業的位育學生,在幫她管理財產和法律上的事務。”   

俞:“學校離開後那麽多年,和老師的關係一直比較好是真的。2011年春節後,由於潘先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嚴重到不能行走了,隻能臥或坐,她蘇州的侄子侄女來上海後決定帶她回蘇州生活,我們於是開車送她。潘先生對蘇州的福利院不甚滿意,那段時間幾乎每周趕去蘇州,我都是早上78點鍾到,晚上給她吃好晚飯再回來,有時也推著輪椅帶她去飯店吃飯,陪她和院裏的其他老人熟悉熟悉,減少寂寞。潘先生蘇州的侄子侄女也都是7080歲的老人了,不可能到上海來照顧她,他們自己家裏子女都上班,也要煮飯做家務幫忙帶蘇.蘇輩的。潘先生一次次找我要我帶她回上海的家,我很為難,和那些親戚商量,再做了潘先生的工作,換了一家社區醫院,單獨一間病房,單獨一個護工照顧,總算平息一段時間,但還是不能維持長久。最後潘先生的親戚給我電話,讓我去接她回上海。”

俞:“在蘇州大概半年吧,在2011年的1015日接回的,14日晚上8點給的我電話,第二天早上9點我就到蘇州醫院了,我和75屆的一個同學(陳誌偉)倆人接她回來的。我找了我一個鄉下的親戚,19日到上海來照顧潘先生生活。其中2012年春節親戚回老家,是我和夫人過去照顧的,這樣一直到今年15日。”

.蘇:“照顧潘先生,您夫人絕對是有功之臣,沒有她的支持和幫助,您一定很難做到今天的, 請問她也是我們位育的校友嗎?”

俞:“她不是的,85年她生兒子在長樂路一婦嬰,待產房內情況危及,我電潘先生後她上完下午一節課後趕到醫院,都搞定,潘先生熟人多。所以我夫人和潘先生一直關係都很好的。”

.蘇: “哈哈, 你這麽一講, 潘先生的形象躍然紙上。她就是這樣的,風風火火好管閑事,熱情得不得了。”   
俞:“是啊, 就現在這個狀態,她還要管閑事呢,張羅著幫人找對像啊,托這托那的,很有意思的。
.蘇: “近十年如一日地照顧老師,一般人就是自己的父母也頂多做得到這樣。我把你的事跡轉給海外的校友,大家都很感動。我覺得自己有義務把上海校友們做的這些好事告訴更多的同學們。感謝您的夫人,請你有機會也代我們轉謝各位幫忙的同學和校友。”  
俞:“好吧, 那你在寫的時候, 一定要所取舍, 一定要注意保護潘先生的隱似, 維護她做老師的形象。”

.蘇: “實際上我們這些身在海外的校友,除了感動, 也提供不了什麽實際的幫助, 寫個報道, 爭取在校刊上登載一下讓更多的同學知道俞吉慧,陸誌剛,郭殿華,顧根蓮,陳誌偉,也是希望給上海的校友們一點綿薄的支持。”

俞:“今年的15日潘先生被她娘家親戚接回蘇州老家。但願她在自己親友的照料下生活更快樂,更健康。

.蘇: “這也是我們海內外潘先生學生的共同心願。祝潘先生健康長壽!”

 

其他同學談俞吉慧 
希琳:“俞吉慧這個校友我們也聽說過, 潘先生沒有兒女。做老師的時候,對學生充滿愛心,應紅慧和胡曄的曾經是她的學生,對她充滿感激。照顧潘先生的學生中還有一個叫陸誌剛的,上次到日暉養老院就是他幫忙的。因為他是第六人民醫院的醫生。小時候,潘先生把他當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的。俞吉慧,還有陸誌剛,他們都是心地善良的熱心人,對老師的恩情念念不忘。我是被他們感動的。原來也想盡點力,可惜,後來家裏出了點事,我一時無法分身。後來,潘先生就被轉到徐匯區中心醫院去了。所以,非常慚愧,沒有幫上忙。”
曄: “是的,我那次去看了潘老師後他和我聯係過,我有他的微信。後來我們幾個同學也去看過,現在潘老師去蘇州了,恩,他住在寶鋼那裏, 很遠的, 近十年如一日, 俞吉慧真是很不容易的.” 
德霖:“聽了相當感動,潘先生也教過我, 為我們位育的校友驕傲,好人有好報。”
 
智平: 俞吉慧的故事讓我感到作為位育人的自豪,感恩那些曾教導我們,關愛我們的恩師,祈禱他(她)們安享晚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