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們的朋友。

(2006-07-06 13:13:59) 下一個

常言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時有:孟母三遷,以利孩子擇友的典故。可見孩子交朋友是件多麽重要的事情。幫助孩子交朋友,知道了解孩子的朋友是每個家長的又一項重任。通常家長能幫助,或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交朋友的年齡段是孩子在

3-10歲之間,孩子10歲以後做家長大都隻能做個“聽眾”了,而孩子15歲以後。。。。,我的孩子還沒有到15歲,我還不太清楚,不過想想自己15歲以後,是和父母的話越來越少,和朋友的話越來越多,自己交朋友,交什麽樣的朋友,高興了和父母聊聊,不樂意時說都懶得說,父母隻能察言觀色的了解我的朋友們,所以家有小小孩兒的家長請“把握”自己的機會吧。

我家老大來美國時她

3個月以後我們搬了家,盡管女兒滿心不樂意也沒有辦法,當時是夏天,當搬家車停在新公寓的門口時,圍上來一群好奇的,在外玩耍的孩子,我發現一群孩子中有23個似乎和女兒一般大,我馬上想到應該讓女兒結識他們,這樣女兒以後就可能有玩伴了,我熱情的“邀請”那幾個印度小孩幫我們“搬”東西,然後給他們糖果,幾趟下來,彼此都有了“感覺”,盡管女兒不懂英文,那幾個孩子也不可能懂中文,但比比劃劃大家似乎也有交流。由於我最初的熱情,幾個孩子以後經常來家找女兒玩,開始玩是在我們家,我偶爾給翻譯,解釋一下,有時隨他們去,讓他們比比劃劃,他們玩的很好,好像沒有語言障礙似的,後來他們就一起到外麵去玩,挖土,刨坑,騎車,滑旱冰,扔球,playground上登高等等。我或者家裏的老人隻是遠遠的看著,保證孩子在視線以內沒事就行,女兒玩的好開心,語言大長進,性格也開朗許多。這時女兒離上kindergarden隻有一個月的時間,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裏,我試圖教女兒一些英語,但是女兒從她的朋友那裏學會的英語已遠遠超過我教她的,所以盡管女兒在美國沒有上過一天Daycare,但是等她上Kindergarden時她的語言是一點問題都沒有了,再加上幾個夥伴差不多同齡,上學也在一起,她很容易度過了最初上美國學校的恐懼。女兒和幾個小朋友玩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其中有一個小孩的行為,舉止比較粗魯,家教也不太好,於是在以後的一段時間裏,在教育女兒的同時,我時常有意無意的提到這個孩子,就事論事的討論他的一些行為,表示他的某些行為舉動我不太滿意,女兒這時還是頗能聽進去我的意見,久而久之,除非“團體”玩,她很少單獨和這個孩子一起玩耍。

在此地我們隻呆了一年多,工作變換的緣故我們不得不又搬家了,再次搬入新家的時候是冬天了,外麵少有孩子“遊蕩”,雖然女兒語言已不是什麽問題,但是此時她要找到新的玩伴或朋友還真是很難,女兒孤寂了好一段,每天悶悶不樂,我也想不出什麽更好的辦法幫助她,因為我自己對此地也很生疏,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個星期周末我開車40多分鍾到我朋友家(幸好我還有個朋友住的不是那麽那麽遠),讓女兒和她家的孩子痛玩一天,這樣持續了能有23個月,這時我真希望女兒能在等校車的時候認識幾個孩子,功夫不負有心人,女兒不久還真結識了兩個西裔姐弟倆,後來我在熟識一點此地之後,在離家最近的一個小“遊樂場”---室內playground給女兒買了通票(冬天室外太冷了,沒辦法玩),經常去玩,讓女兒去認識更多的朋友,我還在自己的公司去給女兒找朋友----同事的孩子。不到半年女兒的朋友又是一大堆了。她開心極了。女兒在學校也慢慢熟識起來,朋友越來越多,她也越來越會交朋友,也開始有best friend。我還是和以前一樣,她玩的時候我隻要求她在我的視線以內而不是老跟著,去那裏要告訴我,幾點回來要準時,其他隨便。她依舊嘰嘰喳喳和我說著她的遊戲,她的朋友,我也照樣評論著她的朋友,她的活動,做些引導性的教育。也嚐試著和她最好朋友的父母做朋友。她在社交上越來越主動,越來越有能力。幾年以後到我們又一次要搬離這個有2030棟公寓的小區時,我知道女兒已經認識了幾乎大部分公寓的孩子,每次我們開車出門,離開時隻要有孩子在外麵就會聽到問候和打招呼,而女兒也成為了她那一群小夥伴的頭,時常看見她領著她的一夥人騎著車“呼嘯”而過。或在外麵的playground上奔跑跳躍,玩tagging,玩“baseball,爬秋千兩邊的架子,有時還爬矮樹,當然也玩女孩安靜的遊戲,什麽過家家了等等。

再次搬了新家,女兒已經過了

不過我還有一個正在長大的老二,才

10歲,如何交朋友的一套她早已熟能生巧,她永遠不愁有朋友,熟識周圍的鄰裏,交往似乎她比我還在行,她不再是偎依媽媽身邊的小女孩兒了,她長大了,她有了她社交的方式,社交的圈子,媽媽現在就是每天笑眯眯的聽我長大的女兒給我講“故事”了。我真希望她永遠講下去。

3歲多一點的老二還需要媽媽引導。不過有了姐姐的榜樣,老二的教育相對要容易一些。老二2歲多上daycare,那還是一個懵懵懂懂的年紀,對於小朋友的示好還有些畏懼,我從來沒有push她交友,隻是想法記住她同班的小朋友的名字,每天和她聊天兒時問她一些關於這些小朋友的簡單的問題,如這個小朋友來沒來?好好吃飯了嗎?穿什麽衣服,玩什麽了嗎?等等,我知道她了解最多的一定是她平時玩的最多的,而我問的多她慢慢也會願意去了解,也能有助她交朋友,我期待著她能跟姐姐一樣,開朗活潑。她現在在daycare已經有3個好朋友了,受朋友的影響,天天上daycare要穿dress,要漂亮要做princess,而她姐姐和她差不多大時因為是和幾個男孩子玩,堅決不穿dress,要穿褲子,可見玩伴朋友的影響多大呀。

45歲,剛到美國由於地域,環境的影響,她變成一個十分害羞,“封閉”的孩子,除了家裏人以外誰也不理,有朋友來家玩,她馬上躲進自己的臥室,說什麽也不出來,一旦出門她要麽躲在我身後,要麽讓我抱著,要讓她玩什麽,最好四周沒人或很少的人,為了能讓她“開放”一些我真是傷透了腦筋。千方百計打聽,終於找到一個也是從中國來才一個月的男孩,那個男孩比女兒大2(我們比較幸運,這裏中國人還不少),我和那家的媽媽約好一起到playground,到了那裏,起初女兒不玩,躲在我身後,我也沒強迫她玩,隻是和那位媽媽聊天兒,後來她探出個小腦袋,看看那位小朋友,試著上去玩,玩著玩著,發現那位小朋友說中文,兩人就開始一起玩起來,後來就越玩越熟,再後來就幾乎天天都在一起,開始我帶著她一起去,後來我嚐試著讓她自己去(我們住的不太遠,前後樓,我遠遠的看著,她不知道),她的膽子慢慢練大了,不怕外出找朋友玩了。好多年以後我們又見到那一家,我才發現那個男孩其實是個頗內向的孩子,不太愛說話,和女兒的個性差得很遠,不過那時的確是“共同的語言”讓兩個孩子“走”在一起,度過了兩個小孩子最初的“艱難”時光,我到現在還能清楚的記起那個畫麵:兩個56歲的孩子,在朦朦的月光下(7點左右),坐playground的滑梯架上興致勃勃的聊著,聊著。。。,當時覺得真是又好笑,又溫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