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拈來

從小就喜歡閱讀人文地理各國風情的文章,現在偶爾忙中偷閑,到外麵走走,很想和他人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從前愛耍筆杆子的人,現在覺得對筆墨都有生疏感,也想借此渠道來有感而發一番。同時
正文

百慕大掠影 (圖)

(2011-09-17 13:39:23) 下一個

夏天想帶過了七十的父母和家人去輕鬆旅遊一下。考慮過去國外旅遊城市玩,但一想拉著上了年紀的長輩和我們一起馬不停蹄地走街躥巷好像不大現實。經過一番琢磨,覺得百慕大地處北大西洋,離我們較近,且在我們正當炎夏之時,島上會較涼爽,可以考慮坐遊輪一遊。我們於今年七月坐Royal Carribean的遊船去百慕大遊玩。在島上滯留了兩天。所以是名副其實的浮光掠影一番。小時一直覺得很神秘的百慕大,是一個多島組成的熱帶城市,既有本色的自然風景也有城市化的風味。那在風中搖曳的棕櫚樹,枝頭綻放的豔麗的花朵,在灰色的雨幕中顯得格外平靜的粉色海灘讓我回想起在渡過大學時光的廈門島。廈門和百慕大,代表我的生活中兩個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時期,帶來的是兩種不同的感覺,它們在我的記憶裏居然交織在一塊了。



船上的生活感覺是花錢買pamper. 吃的玩的應有盡有,而且很多是二十四小時開放。我的天真的女兒回來和他人提前我們在船上的經曆,總說我們吃用的東西都不要錢。在船上我最喜歡的活動是觀看歌舞劇的演出。那些年輕的演員們來自世界各地,帶來的是各國的人不同的精神氣質。在激情的樂曲的伴奏下,他們在舞台上翩翩起舞,那健美的體格,熱情和青春相溶的舞步,對台下的觀眾非常富有感染力。我覺得跳舞的演員中有一位男士舉手投足中顯得特別有韻味,緊臀寬擺的拉丁舞的服裝突出了他高挑的身材,他的黑發大眼更襯托出了他麵部清晰的輪廓。我猜想他可能是南美人。

雖說他們表演的都是些早已下了百老匯的的曲目,但是反正是在渡假,也沒必要強求什麽風花雪月,達到了放鬆的目的就好。後來在餐廳吃飯的時候,看見台上的主唱首和另外一個演員邊走邊聊地從對麵走來,麵孔跟台上看上去似乎沒什麽兩樣,隻是台上的裝束更flashy。對於這些船上的表演者來說,這艘遊輪既是他們一年四季工作的場所也是他們生活的家。更有趣的是,有一次去參加跳舞班,一走進去,看見那位特別出眾的舞蹈演員在當老師。他態度很溫和耐心。我有機會和他跳了幾步還聊了幾句,他告訴我他是塞爾維亞人(前南斯拉夫的領域)。我感慨,我們長大的時候很喜歡幾部膾炙人口的南斯拉夫電影,沒想到這位’帥哥‘就是從那來的。

                                                                    座無虛席的皇宮劇場


 

這是演出時的照片。這台戲都是七十年代末流行的電影主題曲。



船上每天活動安排的滿滿的,但不是說都那麽有意思。有時候遠離嘻嘻哈哈的遊客,在低層找一處安靜的甲板,在甲板上伴著碧藍的海水,迎朝霞,送日落,讓人覺得有一種‘悠然見南山’時的平和。雖說我在海濱城市生活了多年。但是這次旅行才真正明白什麽叫navy blue。那海水的顏色,是那麽的深邃和飽滿。那一望無際的海水,波光粼粼,似乎藍中帶黑,顯得那麽的深邃。而我們的十萬噸的大遊輪,似乎在時空中滯留著。而那海天交接處好像總是可望而不可及。’智者愛水,仁者愛山。智者動,仁者靜‘。這海上的智者可能也不難達到心如止水的境界吧。



這是我們船停留的King's Warf,在百慕大的西側。 當我們早上八點左右入港時,天氣有點陰沉。眼前那古城堡式的建築倒是和陰霾的天空有一種很好的映襯。


聽說St George是百慕大最有曆史的地區,但也最遠,所以我們要第一天就去這樣有足夠的時間。已有近四百年曆史的.  St George 的城內隻有幾條街,所以可以說是個迷你城市。而它室內的風景點也是迷你型的。

St George 的未完成的教堂。



St Peter's Church 是世界仍在運行的Angelican教堂裏最古老,有近四百年的曆史。在歐洲看過了那麽多雕梁畫棟,雄偉宏大的教堂,這個小教堂顯得那麽的原始和樸素。


                                                                       St Peter's Church


喜歡動物的女兒總是被小貓小狗吸引住。這是在教堂花園裏遊蕩的貓。



到了吃飯時間,想找一家快餐店。在汽車站的對麵有一家中餐館的招牌就進去了。它的裝潢很幹淨還有點戲劇化,和我們常見的福建人開的外賣店比,品味要高一點。不過和沉著臉的菲籍的老板娘聊了幾句,就不給什麽胃口了。價錢起碼是美國中菜館的兩倍。質量差。服務態度很別扭。我想老板娘可能覺得外麵的風光這麽漂亮,而我卻被困在這外賣店, 苦惱啊。


St George 港灣一角。



我們第一天的下午去了首都 Hamilton。那天上午淅淅瀝瀝的小雨到下午變成了大雨。非穿雨衣撐傘不行。上船前聽取LG的‘高見’,把雨傘和在香港為了擋雨買的雨布都留在家裏了。身上沒了遮攔,所以也逛不了太遠。隻能在室內的shopping mall 走走。不過到了French Street, 很多店麵樓有遊廊,有點象廣州和廈門的街頭。百慕大的物價很貴。聽說汽油是美國的兩倍多。走進French Street 的一家時裝店,一件上衣要上百。不知是不是名牌。

第二天上午繼續下雨。天空陰森森的。決定了半天,還是去這有名的Horseshoe粉色沙灘,反正一下海就濕了,所以濕不濕無所謂。可以在King'sWarf 坐公共汽車到那。沿途欣賞了雨幕中依稀朦朧的海灣景色,和是不是躍入眼簾的各種外牆粉刷得特別明亮顏色的民居。赤橙黃綠青藍紫的顏色把這些民居塗得像是孩子世界裏的圖畫。 從這一點看,百慕大好像顯得比較輕鬆自然。女兒在Horseshoe下水遊了泳,玩了沙子。她遊泳的那邊是一個小海灣,各種奇形怪狀的的岩石環繞,有不少人在玩水,猜想他們也是遊客。

                                                                            Horseshoe Bay


期間有一個小插曲。 我們看見一對身穿婚禮服的年輕人在伴娘伴郎和小花童的陪伴下,在雨中的沙灘上照相。臨走時,新娘濃墨重彩的臉已經被淋得像花臉了。不過她的‘don't care'態度倒是值得欣賞。

下午五點船就要啟程了。所以也不敢跑得太遠。就從沙灘那回來了在King'sWarf 轉一轉。帶女兒去水族館看海豚遊泳。下午四點就返回船上了。女兒在船上和我們的服務人員交上了朋友,臨行前,還給他們畫了畫做紀念。她很喜歡這次旅行,說下次還要坐同一條船回百慕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