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國,愛什麽?

(2005-07-19 08:36:54) 下一個
文章來源: 紅橡樹 於 2004-07-10 16:36:14 首先我假定在壇的諸位都愛中國,誰不愛跟誰急,但不管怎麽個愛法,也沒人敢拍胸膛說凡是中國的都愛.你愛鄰居大媽,不見得就愛單位領導,愛街口的油炸臭豆腐,也不一定愛往油裏摻陰溝水的小販.愛國愛的是什麽,歸根結底是一個個人問題,而同時也是一個曆史問題. 有一位美國漢學家叫Levenson的,寫了本挺有名的書叫"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當然人家是洋鬼子,狗嘴裏吐不出象牙來,但其中有個觀點還有幾分道理:古時候的中國人愛國,雖然也愛江山,也愛皇帝,但愛得最久最深的還是由孔夫子創立的,經曆代學者文人士大夫修繕更新的儒教.朝代換了,國家忽大忽小,但"道德文章",以及與之相連的科舉官僚製度上千年沒有大的變化.滿人當了皇帝,也要拜孔子,中華民族也就還是中華民族,和蠻夷們不在一個檔次.這份自信在鴉片戰爭後逐漸撐不下去了,連曾國藩張之洞他們編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也沒鬧出幾個勝仗.終於有人說:儒教不成了,要"全盤西化".但中國人還得是中國人,靠什麽維係呢?這時才誕生了現代意義上的"nation",也就是民族國家. 這一轉換再典型不過了.歐洲也是在中世紀末基督教教會作為國家機器的功能迅速衰落後,才逐漸產生民族國家這個玩意兒.不過從此愛請朝或者愛孔子都不是愛國了,而且成了賣國.大家都得愛西洋的科學民主,但又得恨洋人,難免煩惱.五四的目標是創造一個新的,和洋人"同而不同"的中國傳統.有趣的是,愛國熱情最高,呼聲最響的五四英雄,大都是"海龜"人士,原因大家肯定都不難猜測.鬱達夫的"沉淪"是闡述這一心理的經典之作:男主人公在日本給妓女嘲笑,羞憤欲死,死前的高呼居然是"祖國,我真的希望你富強啊!"祖國富強了,不光是日本婊子,就連他偷窺洗澡的房東千金也會趨之若鶩.這個願望是美好的,但據小說裏看這位中國青年大約長得有點困難,而且性情極為怪癖,有種種不幹不淨的下流習慣,還有點陽痿,好像怎麽也成不了白馬王子.不過與其麵對這些事實,還不如把情場失意怨在不爭氣的祖國頭上.當然,話說回來,那一代的海龜們也還都是浪漫主義者.魯迅在日本受了氣,馬上外科醫生那樣的職業都不要了,回去寫豆腐塊打"落水狗".現在的Double E,MBA雖然抱怨種族歧視,有誰回國開辦"打美專欄"?所以人還真是在進化,愛國也愛得越來越微妙了. 雖然民國也建立了,文字也改了,國家還是不富強,該愛的那點"民族精華"也還沒找到.怎麽辦呢?據Levensonde的意見,是共產黨的天才解決了這一困境.馬克思主義雖然本來是洋人的貨色,但經毛主席妙手改造,已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真理.隻要你愛黨,愛革命,就國也愛了,"現代化"也愛了.什麽孔子莊子,全不用管,水滸紅樓夢什麽的還可以看看,但要先學會"批判的眼光".什麽"香花毒草"都愛,就是反黨叛國.橡樹覺得這種愛國主義最清楚明了,也沒有什麽邏輯錯誤,可惜幾十年下來也不行了. 革命不行之後,政治愛國一時說不通了.該愛什麽這一問題再度陷入一片混亂,所以八十年代初才會有那麽些"文化熱",在老祖宗和洋人那裏尋求答案.經曆了文革,真讀得懂老祖宗的人也不多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卻還是人人歡喜,於是洋人自然又占了上風,連"河殤"那樣公然侮辱中華民族的垃圾也上了中央台.到一九八九年,少數叛亂分子以愛國為名,甘作洋奴走狗,在天安門廣場那麽神聖的地方也豎起了自由女神像,幸好還給及時剿滅.但剿滅了之後不知為什麽大家都特別鬱悶,直到90年辦亞運會才又興奮起來--中國的麵子又回來了.愛國主義是什麽?就是愛運動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中國政府向來對國際性運動會全力以赴,不是沒有原因的. 從此以後,愛國主義又慢慢找著北了.愛國是什麽?就是那麽一股"可以說不"的"牛氣".要愛中國,就不能愛洋人,尤其不能愛美國人,當然可樂還是要喝的,微軟還是要用的.這種邏輯,本來和一百年前沒什麽大區別,隻是更加神秘莫測了.如果你說中國還有七億農民,幾千萬失業工人,幾百個長期虧損的大型國有企業,不趕緊解決問題說不定就會出亂子,這話大家都不愛聽,因為誰也不知道該怎麽辦.但一說奧運,一說台灣,大家都興奮了,因為前者爭光,後者解氣.誰都願意相信,奧運辦好了,台灣收回了,洋人的媚眼也就飄過來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