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潘毅教授給我們講“雲”

(2011-07-20 23:37:19) 下一個
 
潘毅教授給我們講“雲” 
老錢
06/29/2011
 
六月二十五日,亞城ACIT協會和AJSFA江蘇同鄉會邀請潘毅教授做了一個關於“雲計算”的講座。潘毅教授是喬治亞州立大學計算機係終身教授和係主任,北美華人學術精英,是我的好朋友。潘毅教授總是站在計算機學科的新方向上,前沿領域裏。上一個是生物信息學,這次是雲計算。 

 
" 雲計算 " 是當前信息技術領域最火爆的話題,已經成為學術研究的重點和工業界發展的方向。我有一個表哥和表侄在國內的雲計算上有些地位,因此,我也一直關注著。繼互聯網之後, " 雲計算 " 可能將成為下一場 IT 變革,影響到我們每個人的工作與生活的方方麵麵。麅子就在 Atlanta168 網上發起了一個 " 雲計算 " 的話題,跟網友展開了有趣的討論,攪得168上,風起雲湧。在早先,我和潘毅教授一次閑聊時,得知他的成就狀態後,就非常積極地,極力地建議他給亞城華人社區作一個講座,給我們作科普教育。 


多謝ACIT的努力策劃組織,這個設想得以實現,出席講座的人們都讚歎不已,深感受益不淺。聽潘教授一席談,勝讀十年書。
 


潘毅教授,雖然個子比我高。但是,根據平時的交往,在我的印象中,還是文弱書生,謙謙君子,不太張揚,略有一點偌偌。誰知道,他一走上講台,若判兩人。不說是聲如洪鍾吧,也是丹田特壯,中氣十足,神采飛揚。一開口,把UPS的會議室和滿座的聽眾,都震了一下。有如世界台球冠軍丁俊暉的一記響亮開球,聲震屋宇,轟得金銀銅鐵球們四散奔走,紛紛落網。潘教授講到雲,就輕駕熟,如數家珍;語言流暢,滔滔不絕,清澈如泉。形象極佳。好一個俊男子,強漢子,真君子。  


潘教授介紹了雲計算的發展曆史。原來這個新概念,新技術,新領域是由Amazon/亞馬孫網絡商業公司創造出來的。Amazon的巨大的網絡商業需要巨大的計算機力量的支撐。這個設備係統的能力,到了晚上就閑置了。怎麽能把晚上閑置的資源給利用起來,降低開支,增加利潤呢?不知是誰(我們應該記住他)聯想到像圖書館的資源共享。為何不在晚上,不把這樣強大的資源,租出去,讓全社會共享,又為Amazon巧劈全新的巨大財源!
 


因此,Amazon開拓性地把他們的強大的資源,精心包裝,租出去。不是每一個社會單位都能買得起大型計算機的,更不用說巨型計算機。惶論那些小企業,小研究單位,甚至是個人,有時就是一次性的需求,應用。這個市場是無限巨大的。每一個國家都有超級計算機,可是怎麽向全社會開放呢?諸多的問題,幾乎不可能。隻有像Amazon這樣的商業巨人可以做到。根據顧客的要求,任務性質,Amazon給顧客組合一個合適規模的計算機,50個CPU,100個CPU,1000個。。。要多少個CPU,給多少個CPU;要用多長時間,就給多長時間;按時間長度,按CPU個數計費。在技術沒有革命的境況下,結構重組一下,概念革命了!商業模式革命了!革命成功了。雲計算的創意,隻有在市場化的條件下,才能用用武之地,才能開花結果。隻有在象美國這類高度開放的社會裏,雲計算的功能才能發揮到極致。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吸引著全世界的關注,阿狗阿貓都一起上了。
 


這一個創造性的開拓,再一次證明了美國de生命力,創造力。美國,隻有美國,最寬鬆,最能容忍,讓善於豪想的人,可以任意地說出常人以為是夢魘癡語的胡思亂想,作出俗人認為是叛經離道de狂妄顛覆之舉。往往是這樣的“瘋子,狂人,怪才”才能有突破,創新,成功。這不是過去的一個世紀裏,反複證實了的嗎?通過潘教授傳遞給我們這些信息,在這天寒地凍的經濟低穀中,給我們帶來了希望,信心和幢景。
 


潘教授介紹了雲計算的理論基礎。他談到了雲計算的前身 – 並行計算機,分布式計算和網格計算,還談到了他們與雲計算的相似和不同。新東西永遠是在前人的努力的積累和成功中發展出來的。後人永遠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而且,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那種什麽,在某王八蛋的領導下,“人家花了一個世紀,我們就走了一年”的蠱惑人心,奸猾又愚蠢的欺人之談。
 


他談到了,因為不同的社會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發展前景。雲計算的應用分三個層次:把軟件作為服務,把平台作為服務和把基礎設施做為服務,不同的層次適合不同的需求。他還介紹了幾個主流雲計算平台,一個是 Amazon 的 Elastic Service 和 Web Service ,一個是 Microsoft 的 Azure ,還有Google App Engine。
 
 

潘教授接著給我們講解了,雲計算不同於過去任何類似的概念,在Architectures/構架上的,和功能上的不同之處。
 


雲計算的特點,就派生出了在商業運營上的不同以往的特點。其特點有三:
 


1。Virtualization of all resources /雲裏霧裏,你不知道在那裏;你交錢我完你事,你不需要知道在那裏;


2。Dynamical provision on demand/可公開租用,誰都可以來,婦幼病弱老少無欺;不查成分,不翻曆史,不問動機;


3。Scalable & Cost Reduction/可大可小,可稱“斤”論“兩”,靈活組合;按質按時按量,公平計價,省錢省時省事;你節約了,我發財了,皆大歡喜。
 
 


說到這裏,潘教授停下來,向聽眾發問,什麽學術研究的本質?環視大家,停頓一下,他接著說:
  

就是,從現有的成就中,找問題,挑毛病。怎麽能更好!要不然要我們這些專家學者幹什麽?
 
 

雖然平靜,卻極其深刻。樸素的言辭,卻振聾發聵,擲地有聲。太高了,說得太精彩了。這就是,拒絕停止,沒有鶯歌燕舞,不要歌功頌德,不接受任何權威的約束。更不能容忍專製!專製是學術發展的死敵。
 
 


那當然,下麵就要講講,雲計算的局限性是什麽,還有那些問題。太多的學術內容,我就省去了。最主要問題,最大的局限性,潘教授說,就是Security/安全問題,和Trust/信任問題。到你那兒去計算,你在雲裏霧裏,我怎麽能信任你?我的東西放到你那裏去,不都被你一目了然了嗎?你要使壞怎麽辦?同樣地,你到我這兒來計算,我怎麽能信任你?你要偷我東西怎麽辦?你要在我這裏搞破壞怎麽辦?
 
 


我是軟件工程師,但是工作在軟件世界的最底層,貼著計算機的母板,Embedded Software/firmware/固件。在這軟硬交界的地方,速度,效率是生命線。所以,我必然地要考慮雲計算係統中的網絡速度。任何機器,要上雲,必須經過網絡。就是超高頻無線網絡通宵,也絕不了有線網絡。所以,雲計算很難應用到實時控製的領域裏。雲計算會很適合於科研,醫學,工業等巨量數據的處理和運算,解方程。把數據和方法交給,教給雲,過些時候,或者,睡一覺再去看看。
 
 


要把多片雲連接起來,除了信任問題,網路速度將是技術上瓶頸。即使在同一片雲裏,板與板,機與機,層與層之間的連接的方式和條件都將是非常嚴酷的。在網絡上,數據是按Train/車廂來發的,又叫Package/包裹。一包隻有1500個字節;一部電影要有數十上百億的字節。和鐵路網絡不一樣的是,鐵路上把12節車廂組成一個客車列車組來發車(我數過美國的火車,一個列車組近100個節,一節可載4個高櫃集裝箱);而且,各發車場站之間,嚴格通訊,精密協調,決不可以發生撞車。可是在電訊網絡上無法協調。一個局部網域裏,就有成千上萬的計算機,還有各種各樣的聯網設備,千變萬化的工作狀態和隨機的請求,根本沒法協調。而且電波一上路,立刻就傳布向整個局部網(因為電磁波的速度就是光速,每秒30萬公裏)。在網上,任意時刻隻能有一列車運行。每一個計算機要通訊時,就虎視端端的探測著(整個局網)。沒有車,立刻搶發(人家就被堵住了);探到有車,立刻加一個等待時間,時間一到,再探,。。。無論誰被堵住了,都叫Collision/撞車了。撞車的事是必然會發生的,經常發生的。
 
 


在計算機的能力及網絡的速度,與人們的需求之間,永遠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這個競爭,激烈峻酷,永無休止。人類欲求的無限擴張:有了數據,不夠,要圖像,還不夠,要聲音,仍不夠,要視頻,還要看電視!二維還不滿足,要三維,四維。。。人類的貪得無厭,就像普希金的長詩《金魚和漁夫》裏描寫的老太婆一樣。我不知下麵會是什麽了?說不定,哪天,一按鍵,就要生成實物,飲料,牛排,漢堡包。。。說不定,哪天,要俊男給俊男,要美女出美女。Who Knows/天知道!
 
 


我記得,連Bill Gates/比爾。蓋茨都留下過這樣的臭話:PC嘛,有80M/兆的硬盤,就夠用了。哪知道,很快就突破了,進而800兆都不夠用,很快就上G/1000M了。一個CD/光碟760M曾經足夠放一個電影了。很快就不夠了,要高清晰,很快要能裝一整部電視連續劇,DVD/8G雙麵高密度,還要高壓縮!我記憶猶新的事,十年前,好攝跟我說,他處理音像,要13G的硬盤才夠用。現在已經是80G都是小意思了。800G也不當回事了,手提電腦的硬盤都上T/1000G了!
 
 


網絡也是一樣。不管網路一再革新,帶寬一再拓寬,都不夠用。速度是永遠不夠用的。撞車是肯定要發生的。撞車可就破壞了雲與雲之間的協調,連接。
 
 


所以,我提問時,問潘教授,那麽現在的“雲”還是孤立的雲。一片一片的雲,Amazon雲,Microsoft雲。他回答說,是的。
 

不一會兒,潘教授說,老錢,不完全是。他又回到我的問題上來。他說,雖然,雲與雲之間現在還不能做到直接聯係,但是間接的合作仍然是可以的。
 
 

雲計算是一個概念,讓常人聽著雲裏霧裏不著邊際。雲計算機在那裏?不用知道,像在雲端裏。叫雲計算,很形象通俗。所有的圖解都是這麽畫的。作為設備,卻是確確實實在那裏。在AmazonMicrosoftGoogle 的巨型樓裏。但是,其規模,其能力,其前景,像無邊無際的雲層,像綿延深厚的雲層,無限深厚。作為設備,應該叫“計算雲”(哈哈,這是老錢的專利)。
 
 


所以,計算雲,依我的想象,隻有像Amazon 的 Elastic Service 和 Web Service ,Microsoft 的 Azure 一樣。將來還有Google的計算雲。想象一下,在一個巨大幾近立方形的建築裏,在巨大的屋頂底下,十幾層樓麵,每一層上,整排整排,一片一片的機架,每個框架上插滿了巨型母板,每個母板上,排布了成千上萬的CPU/芯片,一個芯片裏,可以是Double Core/雙芯,四芯,八芯。。。盡可能地減少網路,減短聯接,盡可能地用印製板,插件,盡可能地減小元器件的體積,盡可能地提高集成度,盡可能地減小插件數量。。。肯定的,計算雲又會催生新材料,新技術。。。
 


暫時寫到這裏,打住。再一次感謝潘毅教授和ACIT。
 
 


請潘教授那一天能帶我去看看這樣的“計算雲”,這將是我的夢。
 
 


廉頗老亦,尚能咀嚼,雖老眼昏花,尚能碼字;總有不周之處,準備接磚,挨踢。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