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的傳人

祖國在唱紅歌。祖國山河一片紅。 文革在延續,因為有文革的傳人。 文革不是毛主席的文革,不是文革一代人的文革。是我們民族的文革。
個人資料
文革傳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從“領導階級”到沈夢雨,為現代太祖粉鼓掌

(2018-08-22 22:37:11) 下一個

沈夢雨女士:

一位二十多歲的青春女孩。中山大學畢業的女碩士,不做“白領”,選擇去廣州工廠當一名生產線上的“藍領”操作工。然後投入了為工人維權的事務。這是她去支援深圳“佳士”公司工人爭權利的一個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1RUrnYOaCA

應該是三周前的事兒。

麵對警察與“國家權力”的威懾,沈女士令人肅然起敬。祝她 平安,為她加油。

網上有信息說沈夢雨女士是一位熱愛毛的“太祖粉”,本老漢無從取證,不評論。隻是,咱國的工人此刻的總體狀況:沒有自己的工會;沒有集體爭取更好報酬的機製;沒有能強製資方兌現“議定”福利的辦法-----根子實際在於毛過去對工人作為“政治力量”的摧殘。“工人階級”被毛掛在嘴上,實際上被玩殘了。下麵是本老漢三年多前的一個帖子,說文革時“工人階級”的精神狀態。

上舊帖:

文革中的“領導階級”姿態(多圖)

“文革小報”尋根第44篇。

太祖曾說過“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這“領導階級”在文革中有啥出彩的舉動?

上小報:(1968年10月1日前後的“工人造反報”)









魚骨頭!

不是一般的魚骨頭,是中南海的魚骨頭!

中南海的魚有什麽不同?


 

想一想,被太祖開過光的“聖物”中如果:

與太祖親密度=“偉大”係數x  時間/距離

從北京能帶走的東西裏真沒有能超過中南海魚的魚骨頭。就說這裏提到的“聖地”裏種出來的蘋果吧,是,蘋果本身會腐爛,沒法常存。但是,魚可取魚骨,蘋果怎不能取蘋果核?蘋果籽?蘋果籽比不過魚骨頭。別忘了,蘋果是年生的植物果實,在太祖“身邊的身邊”被寵時間必小於一年。魚就不同了,兩歲的魚常見(比文革時中南海裏太祖“戰友”的平均“海”命都長),蘋果核蘋果籽不是魚骨頭的對手。如此說來,那些非洲哥們送給太祖的芒果就更不成了。蘋果好歹還在中南海裏“生活”過,芒果撐死在太祖左近待過幾天,那被開光的成色差遠了。所以,“領導階級”的成員要把魚骨頭帶回家是忠於太祖姿態裏最有效的姿態。

後來呢?


 

上麵這個是否成為下麵這個而永遠了?


 

不知道。有認識彼時下麵這位當事人的可以去問他:


 

這是文革時“領導階級”的一種姿態---傍大款,我是說忠太祖。最高效率的忠太祖。

這種姿態是不是世界上“工人階級”的普遍姿態呢?

比如這些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國克瑞斯勒汽車廠的“工人階級”:


 

標語在向下麵這位公司老板討要屬於自己的利益:


 

那些工人會把艾柯卡家附近池塘裏的魚骨收藏嗎?

俗話說,給饑餓的人一條魚,讓他一天不挨餓;教會他如何打魚,照料他一輩子。文革中,太祖為了自己的目的,甩給工人兄弟們些許“魚肉”利益,把接受利益的他們訓練成“收藏魚骨頭”的一族,進而把此種姿態給堆砌成“領導階級”的高級“精神”。有這種“領導階級”的“精神”,結果是啥樣?

結果就是全世界的資本家都羨慕太祖這種“統帥”工人的環境。於是後來台灣同胞那邊知名的郭台銘郭大老板把他的廠子大批的建在大陸(而不是台灣)。“收藏魚骨頭”的後代們太好用了!在郭老板的工廠裏實在幹的不開心了怎麽辦?找個高處跳下去,自我了解。太祖的訓練,郭老板坐享其成。

曆史觀,從根本上看,應該是看結果,其中曆史人物的主觀願望總會被逐漸淡忘。文革中,太祖需要城裏的工人弟兄們為他鑄鋼造炮,同時穩住他的政治“多數”,於是不時的請他們進中南海吃魚。過程中,訓出了“收藏魚骨頭”的“領導階級”。這也為後來幾十年各國的資本家們來咱國“管理”工人兄弟們打好了基礎。

曆史的看,太祖通過拉抬“收藏魚骨頭”姿態為“領導階級”的精神,用魯迅魯大俠的話說,實實在在的做了後來各國資本家的“泛走狗”。

太祖以一人之力,暫時幹掉了咱國政治上的“工人階級”。

 

再次祝福沈夢雨女士以及她的朋友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西遊子 回複 悄悄話 炮打司令部,造反有理,革命無罪,最去除奴性
文革傳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霧裏南洋' 的評論 : 是。不過也挺為難的,梁家河子是“貧困”區,^_^。是茶軒的老朋友嗎?問好。
文革傳人 回複 悄悄話 那深圳又會有兩棵新梧桐樹了,^_^。問好。
霧裏南洋 回複 悄悄話 可惜太祖家道中落,屍骨未寒便淪為反革命家屬。收藏魚骨的“領導階級”大多立刻將魚骨丟進曆史的垃圾堆。轉向新的主子(核心)叩頭了。如今新一代的“領導階級”正在梁家河尋寶呢。
少林商僧 回複 悄悄話 一百年之後,天朝再次需要雷喚覺重出江湖領導工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