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毛主席保證!”這句莊嚴神聖的話,我們這代人沒有幾個沒說過,是我們在文革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這句話要表達的是證明自己所說的話是真的,因為沒人敢拿主席開玩笑,否則要成反革命,死罪。可見,能向主席保證的話,不會是騙人的假話。但張嘴閉嘴說這話的時候,我們並沒有字麵上體現的那種信誓旦旦的意思,無非是要告訴對方“我向毛主席保證”今天隻吃了一個糖三角兒,或者“我向偉大領袖毛主席保證” 今天真的隻吃了一個糖三角兒。還不信?那“我向偉大領袖毛主席莊嚴宣誓:今天絕沒再吃第二個糖三角兒”。感情是真摯的,隻是毫無激動人心之處。可是當你懷疑對方的話,你會嚴厲地問:“你敢向毛主席保證嗎?”
這句話後來用得越來越廣泛越頻繁,也越簡練。“主席保證我得回家了”,“毛兒席保證我餓了”(注 1 )。或者語氣加重,“主席保證,(如果)騙你我(是)孫子!”那年月我們向主席把吃喝拉撒全保證了,忠心耿耿,一絲不苟。一個平頭百姓,甚至穿開襠褲滿臉流鼻涕的傻小子,能把自己的陳康爛穀子雞毛蒜皮子小事天天同一國之君聯係在一起,上下五千年,也就文革我們這代人經曆過。這句“向毛主席保證”也成了我們這代人區別於其它炎黃子孫的語言標誌。在美國的聚會上,男女老少天南海北,突然聽到人群中一聲“毛主席保證我就剩一張黑桃三了”,就知道那邊兒肯定是八九十年代出來的弟兄座底了。頃刻間一股熨貼之情悠然而起。
文革時代最廣泛的社會標誌是文革語言。文革語言的特點是假大空。虛假的口號,誇大的口氣,空洞的內容。因為實實在在的最真實的東西,比如親情,比如個人事業,比如自由,是沒人敢提的。能公開談論的隻有一些不著邊際的東西,比如階級鬥爭路線鬥爭,比如共產主義,比如祖國山河一片紅,比如向主席保證。什麽事情,不分大小,都與咱黨中央有關,都是與國際形勢聯係起來的。 不管做什麽,都是主席讓咱們做的,都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我們講活學活用主席著作的心得體會,批判資產階級修正主義。我們滔滔不絕,但百分之百不知所雲。因為這些東西,不管怎樣談論都是虛無的,不切實際的, 甚至虛假的。而這樣的談論,從中央文件,廣播報刊,到機關廠礦學校公社生產隊,不管多麽偏僻多麽嘈雜的地方,到處如此。人人都不得不如此談論,唯此方可保身,才能生存。
在這樣的文革語言環境裏,文革中從小學到高中,我們所學的東西可想而知。我們在課堂上和生活裏學得最多的是《毛主席語錄》,在語錄中認字,在語錄中學中國文化,在語錄中學做人的道理。那時的文化教育就是政治教育,而且隻有空洞的政治,為政權服務的實用政治,除了口號和說教一無所有。家長們在紅色恐怖下也說話謹慎,空話連篇。這樣一個文化荒蕪的年代,隻能造就像我們這樣沒文化的一代人。象“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這千百年來無人不知的優美詩篇,我們這代人是到了二十多歲才從鄧麗君的歌裏學來的。
文化荒蕪時代的首要特征,就是語言貧乏。沒學到多少文化,可又需要表達,那就隻能學了什麽詞兒就用什麽詞兒了,自然而然主席語錄詩詞裏的詞兒就被廣派用場。中學生下鄉學農勞動,烈日下步行十幾裏,唱一路“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挖防空洞搬磚抬土,我們高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幾乎出現在每一篇講稿或作文的開篇,那怕是檢討書檢舉信。動不動就要“鬥私批修”,幹點什麽都是“為人民服務”,小學生人人知道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到中學畢業你就“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去了(注 2 )。
文化荒蕪造成的文化真空,使得貧乏的語言反而容易流行。當時就那幾出樣板戲,幾部革命電影,加起來沒幾句話,翻來覆去地說,傳邊全中國。那時候有多少全民的共同語言啊!樣板戲“沙家浜”中郭建光那一句高唱的“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鬆”被用來表達了每一個男兒的意誌,連小學生跑步的時候都唱。有人問“你看的是什麽書?”必有人回答“歌曲集”;再問“什麽歌曲集”?回答肯定是“阿麗拉”(注 3 )。盡管沒人知道這對話說的是什麽,這份浪漫的默契可是盡人皆知的,屢表不厭。而當你在飯局上暢飲之後高喊一聲“天王蓋地虎!”,必有眾人齊和“寶塔鎮河妖!”。那是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座山雕之威嚴與楊子榮之英武的寫照,更是豪情奔放的時刻。當然,還有那句名誓:你說“消滅法西斯!”,我應“自由屬於人民”(注 4 )!盡管誰也不知自由為何物。還有很多名句出自電影戲劇中的反麵人物,我們隨口就來,但不明其意,隻覺得很親切,很真實。譬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小人暴動真可怕”。直到多年以後,我們個個磨爬滾打久經沙場,才知那都是至理名言。
十年文革下來,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風格已成型,並行於今天的中國社會。 一個是官方的假大空的腔調。今天文革語言仍然出現在的政府報刊社論裏,出現在黨政文件裏,仍是官方語言的基調。咱們仍然要團結在以一個人為首的咱黨中央周圍,仍然要學習某個人的思想,仍然要堅持無產階級革命路線,仍然要走社會主義道路,仍然要與某種思潮鬥爭到底。實際上這都是掩蓋在文革語言之下的文革思維。在國外呆久了,習慣了實實在在誠懇的交流,回國聽官場上的人說話常常不知所雲。因為人們舊習難改,思維是空洞的,事事都先從假大空的高度著眼,沒有切身的認識和觀點,說話不著邊際。咱們可高談展望規劃,確定不下來明天商談的時間。這是文革思維延續的寫照,因為文革思維左右著文革語言,並以其為載體。與此同時,咱們痛恨假大空,如同咱們熱愛真誠與純潔,人之天性所致。所以在文革期間的語言文化的荒漠上,更是在五千年華夏文化的沉積上的獨特的文化真空裏,滋生出大眾語言的奇花異草。隨著文革時代結束,國門洞開,真空打破,這些奇花異草異生而成新的植被,蔓延華夏大地,轉眼間形成了新的語言文化環境,一次社會意義上的語言啟蒙,文明意義上的語言進化。這就是以王朔為代表的新京味語言風格。
王朔代表了二十世紀末中國文化的一麵旗幟。那些沒用的文人們酸溜溜地看著王朔的書熱遍全國,以致男女老少學著書中腔調談天說地,就說那是痞子文學。王朔看似玩世不恭,以痞子的麵貌出現,在一係列小說裏罵罵咧咧,毫不正經,象個不著邊際的小流氓。他小說裏的人物,就在咱們身邊,說著咱們的話,幹著咱們的事。而實際上,當整個社會人人都對文革聲討憶苦喊冤叫屈的時候,王朔在他的小說裏已經極其清醒地,直截了當地,毫不留情地,用最直接的語言,點破了文革中每一個人的內心實質:裝孫子。全民族裝孫子,不管自覺不自覺,助成文革。王朔是聰明的。隻有這種調侃的語境,才能不僅真實地反映那個時代的文化,而且才有可能表達這個文革的實質。他在小說中不是簡單匯集了文革語言,而是提煉了文革時期的語言及心態要素,形成令人感覺親切卻是新的語境,那就是新京味。
王朔有句名言,“我是流氓我怕誰?” 這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而是一種處世態度,一種勇氣,一種一往無前的精神。縮手縮腳是文革幾代人落下的病根兒,也是咱們黨苦心經營的成果。王朔勇敢地提醒每一個人,你已經一無所有了,還怕失去什麽?正如馬克思一百多年前在《共產黨宣言》中宣告的:無產階級失去的隻有枷鎖。王朔象咱們每個人一樣痛恨裝腔作勢假正經,用不冷不熱的一句話把這種嘴臉撕得稀爛:“你累不累?” 王朔毫不掩飾地表達了文革時代的我們。然而,以他為代表的語言文化啟蒙,經馮小剛電影的高效推動,席卷大江南北,波及海內外華人世界,影響的是幾代人。他不僅獻給咱們似曾相識的新語言,更把咱們帶進一個無拘無束的自由的新語境。這是一場革命。並且,王朔小說的成功使得新京味成為新生代文化的語言特點。現在的影視作品,各種訪談節目,報刊雜誌,街頭巷尾的交談,網絡論壇博克,新京味無處不在。新的詞匯用語紛繁湧現,每天都有“雷人”出“雷語”,新京味兒正逐漸為全社會所認同,所采用,它拓展咱們表達自己的空間,同時也拓展咱們的認知和思考。 韓寒便是延伸新京味兒的代表人物。他的真、短、實,一針見血,精彩之極,不僅深得王朔新京味的精髓,而且賦以更強烈的時代氣息,讓新京味兒更鮮活,更具生命力。這種與時俱進的新京味兒以其時代感與陳腐的假大空針鋒相對,是韓寒的廣泛社會影響之關鍵所在。難怪“人大”教授張鳴說“現在的中國大學教授加起來對公眾的影響力,趕不上一個韓寒”。這不是韓寒狡猾,更不是教授們無能。這是大眾的選擇,是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訴求。咱們需要真實。咱們需要回歸人性。汶川地震之後溫家寶總理對救援的解放軍官兵的一句“我就一句話,是人民在養你們,你們自己看著辦”為他贏得全國人民的愛戴,就因為他這實實在在的一句話。
文化大革命當然是革了中華文化的命。但新的文化必然要生長,因為這片土地太深厚了。新京味不是王朔們的發明。它是文革的產物,經我們這一代人傳承。王朔們以他們的智慧,把新京味打理幹淨,包裝好,做為禮物,呈獻給咱們全民族。新京味兒是以調侃為基調的,聽似消極。它得以流行並成為最廣為接受的語言方式,是因為今天的人們有太多不滿太多憂慮,因為有太多腐敗太多社會不公平。所以消極的談論鋪天蓋地,消極的強調不絕於耳。就這樣,新京味兒帶著文革語言留下的深刻烙印,在廣闊的天地裏繁衍。 但是,新京味兒的實質是 實話實說 直截了當的表達。這種人文精神久違於咱們民族,如今乘新京味兒席卷這古國大地,恰似春風回歸,必將吹開萬紫千紅。 新京味已然成為現代中國文化的標誌,是中華語言進化的必然,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她將穿越時空,溶化在咱們世代的血液裏,久久傳承下去。我們敢向毛主席保證。
注 1 :這裏所用的是北京方言。北京話句尾有“兒”音,加上速度快而吃字,於是“向毛主席保證”就口語化而成為了文中的樣子。
注 2 :這一段引號裏的話都是取自“毛主席語錄”和毛澤東詩詞的文革流行語。
注 3 :這是文革後期一部北朝鮮電影“看不見的戰線”中的人物對話。
注 4 :這是文革中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中的“革命口號”,表示的是二戰中阿國人民要戰勝納粹德國侵略者的豪情。
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