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一朵茉莉花

(2011-03-08 21:56:17) 下一個
中國人對於茉莉花的熟悉是源自於那首耳熟能詳的江南民歌《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從某種程度上講,每當這首歌的旋律響起,無論中外無論黑白,人們首先想起的都會是中國。所以,當所謂茉莉花革命爆發的時候,人們也想起中國,是一點也不奇怪的事。於是,就看到,有人,人數不多,卻也不隻是兩三個,百,或者千,在網絡上開始鼓吹茉莉花革命。自然,直接鼓吹是不敢的;那個要承擔一定的風險。----他們自然也知道中國的法律允許什麽不允許什麽;即使他們不滿中國的法律,卻也不敢直接觸犯法律的。於是,他們說,是散步。是啊,隻是散步而已。北京,上海,以及其他一些大中城市,都有人鼓吹,約定,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咱們一起去散步,給政府好看。自然,在他們想象當中,政府是拿他們的散步沒辦法的;更重要的時候,他們希望在散步中出現一個或者幾個突尼斯小販,自焚,然後,革命爆發,政府被推翻……他們所關心的,大約不是中國的“突尼斯小販”的生命,而是能夠以“突尼斯小販”的生命為契機,從而也使中國的茉莉花革命順利爆發;他們所關心的,也不是所謂茉莉花革命之後中國會出現怎樣的動亂,而是“亂世出英雄”:最好中國的政府也動武,殺人,然後民變,軍變,一切順理成章,他們成為民主的英雄,成為新的政府的領袖;他們所關心的,也不是中國人民究竟需要什麽,而是他們需要什麽,然後把他們所需要的強加給人民;一方麵,他們嘲笑中國政府處處代表人民,另一方麵,他們也一直在代表著人民。可惜,他們卻沒想到,中國不是突尼斯,不是埃及。所以,他們的散步,始終都隻能是散步;至多,有圍觀的人笑一下。僅此而已。不過,切不要以為有人圍觀便是有人讚成。在中國,便是路上壓死一條狗,也會有人圍觀的;然後,津津有味的傳播新聞:很多情況下,這被壓死的狗或許就會在傳播中變成人;再然後,在一些有意無意的人的修改下,這人又變成了被謀殺的,是冤死的,是被官府逼死的……有人不信,自然也會有人相信。於是,轟轟烈烈熱熱鬧鬧,仿佛一場大戲開鑼。然後,唱戲的,看戲的,越來越多。許多年前,魯迅便評價過這樣的中國人:有惡意的閑人和無惡意的閑人。錢雲會一案,稍有腦子者,都不會信這樣光天化日下的謀殺,----若果真要謀殺,豈不聞“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自然,這件案子給政府的警醒也是很有必要的:取信於民,應該是政府的重中之重。回到前麵的話題。圍觀,對於中國人來說,並非就是讚成或者反對。隻是看看熱鬧而已。若那些號召散步的人們以為這是他們的號召起了作用,以為在中國,這樣的圍觀便是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如突尼斯如埃及,那便是真的愚蠢了。還不知道中國人,便自以為是的號召;還不知道中國,便自以為是的以為中國也會出現茉莉花革命。這樣的一廂情願想當然,徒使人笑話耳。所以,這麽多天過去了,北非,阿拉伯國家,所謂的茉莉花革命還在繼續著,而中國呢?散步始終都是散步,甚而至於散步也漸漸地沒了。看熱鬧的人,總不能一直看熱鬧看下去;於是,他們就散了。之後,那些唯恐中國不亂的人,或許還會在陰暗的角落大叫:革命啊革命。茉莉花啊茉莉花。可惜,這一回,連圍觀看熱鬧的人也沒了。
順便說一句,茉莉花革命之後,他們說,中國的互聯網上,茉莉花也是敏感詞了。然而,你百度一下試試看?
一方麵,他們說,中國的黨和政府喜歡造謠說謊;另一方麵,他們的造謠與說謊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這也是奇哉怪也的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