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潤

微風拂麵,散步於小溪邊,讓自己的思緒暫時遠離這凡世塵囂是我最愜意事之一。借此命名我的博客。希望在博客中直抒胸臆亦能成為我最愜意事之一。更希望自己點點滴滴的所思所想能匯聚成在我胸中流淌的小溪,蕩滌我心靈,滋潤我心田。
正文

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二):教皇Julius二世之墓(上)(有音樂)

(2015-12-12 08:38:27) 下一個

2002年12月的羅馬有些寒意,陰翳的天空飄著細雨,我照著《Let’s Go》的 介紹,來到 Basilica of San Pietro in Vincoli 。進了教堂,發現裏麵更陰暗。教堂內隻有我一個人,冷冷清清,完全不見聖彼得大教堂內人頭攢動的景象。我默默地站在教皇Juiule二世的墓前,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是怎樣的一個紀念碑啊,一個見證了米開朗基羅一生夢想和失敗的作品!

1505 年教皇 Julius 二世要求米開朗基羅為他建造一個和古羅馬相稱的陵墓。建造這個墳墓曆經 40 年,合同修改了六次,規模逐次縮小。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教皇 Julius 二世的墓和當初米開朗基羅的宏偉的設想相差甚遠(最初計劃有40 個雕像裝飾,另外還有 4 個大型青銅浮雕),這是最後完成的式樣。

1505 年的最初構想又被稱作獨立式墳墓( Freestanding tomb) ,計劃四周有 40 個雕像裝飾,其中《摩西》被放在第二層的右邊角落, 另外還有 4 個大型青銅浮雕( Bronze reliefs )。 1513 年的版本是將墳墓做成牆式紀念碑( wall monument) 。 《摩西》和二座《奴隸》雕像(現被放在盧浮宮裏)是為這個版本而作的。(見圖, 陰影部分表示它們本來打算要放的位置)。 1516 年的版本,米氏保留了《摩西》和《奴隸》雕像,但將牆式紀念碑變成 façade (指建築物的正麵)。 1532 年的方案他將《摩西》和四座《奴隸》像放在底層,並且開始《勝利》( Victory) (見陰影部分所示)。

米開朗基羅總共為 Julius 二世的墓雕刻了十座雕像(包括完成和未完成的),其中《摩西》,《利亞》和《拉結》( the Moses, the Leah and the Rachel) 放在底層,四座 《俘虜》( captive )被安置在佛羅倫薩 academia , 《勝利》放在弗洛倫薩的 Palazzo Vecchio 。 Dying Slave 和 Rebellious Slave 被安置在法國盧浮宮。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教皇 Juiule 的像被安置在空的石棺上,而他的遺骨從來沒有放在這裏。

這個作品前前後後花了米開朗基羅 40 年的時間。很難理解一個人為何會這麽盡職這麽忠於其藝術家的誠信( integrity )。為什麽他不放棄整個項目,從這個作品所帶來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不可否認在我的內心,我是崇拜英雄的,欣賞具有英雄氣概的作品。而米開朗基羅的作品所要述說的正是他最英雄的思想,在這英雄般的巨作後麵蘊藏的卻是他溫柔與怯弱的心。

站在空無一人的教堂裏,麵對這個米開朗基羅傾其一生的作品,我的心是如此的激動,一種力與美英雄般的感覺油然而升起,它激發了我內心最深處被平淡的生活所壓抑的的情感,慶幸自己如此的幸運,能有機會看到米開朗基羅這曠世之作。

 

《摩西》

《摩西》和 《奴隸》是米開朗基羅最完美的作品,完全體現了他的力量,熱情與意誌。這是一座唯一能真實地體現米開朗基羅當初宏偉設計的作品。看到這座雕塑,才能真正體會到雕塑的巨大震撼力,其間充滿了威嚴,沉思與神聖的氣息。

摩西是猶太人偉大的先知和領袖, 是舊約的代表,總共活了 120 歲。他的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頭 40 年在埃及的王宮長大,學了埃及人的一切知識學問。第二個 40 年是在米甸牧羊,最後的 40 年是帶領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前往迦南以脫離埃及人的奴役。出埃及時,上帝行了十個神跡,終於使以色列人逃離了埃及。摩西與耶和華麵對麵說話,好象人與朋友說 話一般。並在西奈山上領受了耶和華頒布的《十誡》。他在上帝耶和華的啟示下寫了《舊約聖經》中的《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 命記》五本書即《摩西五經》。不過,他最終並沒有進入應許之地。

據《聖經》記載,摩西在領受上帝頒布的《十誡》時,已經是耄耋之年。而米開朗基羅在這裏卻塑造了一個英年的摩西。雕塑描述的是戲劇性的一瞬間 -- 摩西莊嚴,沉思,富於生命氣息和充滿智慧的神態,使人不由得產生愛慕和畏懼的心情。摩西看著左側,使整個空間向外擴展。在他的右臂下夾著寫著《十誡》的石板。他的眼睛又大又美,射出火焰般的目光向前直看。頭發很短,下巴微微上揚。在手指間是波浪般美麗的胡須。栩栩如生的血管, 有力的肌肉,和諧的骨架組成了摩西完美的軀體。雕塑所產生的震撼力與美在此一覽無餘地呈現在我的眼前。

整個作品體現出非凡的藝術性,透過華麗的服飾我們仍能感覺到其下身體的形狀。如同在米開朗基羅的其他雕塑或繪畫作品一樣,服飾通常是為了襯托的需要。衣服的皺褶使腿部的力量更顯著,雕像下部的體積也隨之增加,使雕像整體上看起來更穩固。整座雕像尺寸比真人大 2 倍

《摩西》大體的動作是非常簡單的:這是意大利文藝複興盛斯翡冷翠派藝術的特色,亦是羅馬雕刻的作風,即明白與簡潔。

《摩西》繼承了坐像的傳統,比如 Donatello 的《使徒》像。但是在西斯庭教堂天頂上米開朗基羅自己的先知者的畫像則是最明顯的例子。

另外,米開朗基羅有意識地保存了摩西頭上的角。事實上這裏有翻譯上的錯誤,希伯來文的原意是亮光“ rays of light” , 古代經文描寫摩西的頭是被光環所圍繞。聖經上記載當摩西和耶和華說完話後,以色列人看見摩西的麵皮發光。希伯來文的 qalen(shining) 和拉丁文的 qalan (horns) 拚寫非常相近。米開朗基羅知道有角的頭通常代表上帝,榮譽和權力,因此保持了摩西頭上的角。

按設計,《摩西》原本應該和另外三個大型坐像一起放在紀念碑的最上一層作為陪襯,但是現在卻被安放在最底層成為中心。這個位置很壞,觀眾隻能從正麵看。照米氏的意思,應該是放在離地四公尺的高度,三方麵都看得見的地。那樣,若幹刺目的地方因為距離較遠之故 ( 例如 巨大的雙膝與腿 ) 可以遮住。

站在空無一人的教堂裏,麵對這個米開朗基羅傾其一生的作品,我的心是如此的激動。 九十年間的巨大的勞作,竟不能實現米開朗基羅夢想的計劃於萬一,米開朗基羅認為最重要的作品沒有一件是完成的。命運嘲弄他,使這位雕刻家有始有終地完成的事業,隻是他不願意的繪畫。可憐的人在生命結束前回顧他的一生,一切的努力全是枉然,他的作品不是未完成便是被毀掉,於是他告退了,和他的靈魂一起回歸他生命的起初,回到他的神那裏:“這神明的愛情中,他在十字架上張開著臂抱迎接我們”。他如英雄般地失敗了,如同摩西永遠也沒有能親身踏上耶和華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美地。然而他們卻又是勝利者。今天, 當我們欣賞著米開朗基羅天才的作品時,當我們讀著摩西寫的《摩西五經》時,如同享受我們先輩的豐功偉績一般,再也想不起他們偉大的失敗。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Choral' (1)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so Maestoso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