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史海鉤沉]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

(2013-05-10 08:28:44) 下一個

在國民黨軍的編製序列中,曆史上曾先後出現過3個第20軍

一、黔軍一部組成的第20軍
該軍的前身是黔軍彭漢章的第9軍一部。1926年7月,賀龍在湘西北率部起義,響應北伐,被編入黔軍彭漢章第9軍第1師。1927年2月19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下令將賀龍所屬第1師改編為獨立第15師,脫離黔軍建製。同年6月15日,武漢政府決定將賀部獨立第15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隸屬第2方麵軍,賀龍任軍長,周逸群任政治部主任,陳圖南任參謀長。下轄:

第1師,賀錦齋任師長;
第2師,秦光遠任師長;
第3師,周逸群任師長。
同年7月,該軍利用第2方麵軍東征討蔣的機會,由九江開抵南昌,與8月1日參加南昌起義。

二、川軍楊森部組成的第20軍
該軍的前身是川軍楊森軍事今天一部。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北伐,擊敗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相繼占領武漢、南京、上海後,四川個軍閥紛紛向蔣介石投誠。同年10月,楊森被北伐軍總司令部任命為第20軍軍長兼川鄂邊防司令,朱德為第20軍黨代表。1928年1月,楊森與所屬第20軍郭汝棟部重新組成了一個新的軍事集團,投靠了國民政府。同年5月,蔣介石為了川軍混戰,任命郭汝棟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同時,下令免去楊森與第20軍軍長兼川鄂邊防司令。同年6月上旬,郭汝棟被楊森打敗後在川南一隅依附劉湘,楊森回駐萬縣自行宣布恢複第20軍軍長職。10月6日,南京政府發布對楊森“免予查辦”的命令。此時,楊森將所部重新編為3個師:
第1師,楊森兼任師長;
第2師,何金鼇任師長,於淵任副師長;
第3師,王仲明任師長,袁葆初任副師長。
此外,還編有特種團(將校隊)。同年底,楊森聯合李家鈺、羅澤洲、賴心輝等部掀起倒劉湘之戰。

1931年1月,楊森趁羅澤洲與所屬旅長陳光藻出現矛盾,聯合李家鈺,打著援羅驅陳的旗號,趁虛占據廣安、嶽池、順慶等縣,囊括了羅澤洲的防地。楊森攻占廣安後,將所有兵力編為6個混成旅和1個直屬隊。其中第1混成旅,楊漢忠任旅長;第2混成旅,李君實任旅長;第3混成旅,楊漢域任旅長;第4混成旅,高德周任旅長;第5混成旅,夏炯任旅長;第6混成旅,劉治國任旅長。1932年10月,楊森為鞏固地盤,除加強原有部隊訓練外,又把歸來的部屬編成將校隊,在廣安成立精練司令部,由向廷瑞任司令,鄒文龍任副司令。不久,楊將所部編為3個師8個旅,分別由喻孟群、白駒、喬德壽任師長;由夏炯、楊漢域、楊漢忠、李朝信、劉治國、高德周、稅古、楊淑身任旅長。

1933年10月至1934年9月,劉湘任四川“剿匪”總司令,兵分6路。對紅軍發動圍攻。楊森率該軍在參加此次圍攻作戰中,第3、第5混成旅被紅軍全殲。此次圍攻作戰後,楊森率部退至營山、渠縣。1935年5月,該軍因在追堵長征中的紅軍作戰積極,蔣介石駐重慶參謀團將其下轄各師,統一排序改用國民黨軍第133、第134、第135師番號。其中第133師,楊漢域任師長;第134師,夏炯任師長;第135師,楊漢忠任師長。

1937年8月,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該軍隸屬第19集團軍,參加淞滬會戰。9月,該軍使用第6集團軍番號,楊森任軍團長,下轄第133、第134、第135師番號不變。1938年1月,該軍參加徐州會戰,軍長楊森被任命為第27集團軍總司令兼軍長隸屬第27集團軍。該軍在會戰中傷亡慘重,兵員補充不足,被迫裁棄第135師,原第134師兼師長夏炯專任副軍長,由原第135師師長楊漢忠改任第134師師長。此時,該軍下轄第133師和第134師。同年6月,該軍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1月,楊森辭去該軍軍長職,由楊漢域接任軍長,夏炯任副軍長,下轄第133師,夏炯兼任師長;第134師,楊幹才任師長。同年,該軍先後參加了南昌會戰、第1次長沙會戰和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等。1941年上半年,國民黨軍將贛東北地方保安團隊編成暫編第54師,調歸該軍建製,在該軍的編成內主要擔任湘鄂贛邊區遊擊作戰任務。同年9月至12月,該軍參加第2、第3次長沙會戰。1942年下半年,該軍暫編第54師奉命與第9戰區直轄新編第20師對調建製關係,新編第20師(溫鳴劍任師長)改隸該軍。1943年3月至1944年8月,該軍先後參加了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和桂柳會戰。在此期間,軍長楊漢域調走,副軍長楊幹才繼任軍長,第134師師長劉席涵升任該軍副軍長,軍參謀長伍重嚴繼任第134師師長。新組建暫編第20師歸該軍建製。1945年3月,該軍所轄新編第20師被裁減。同年4月至5月,該軍參加湘西會戰和桂境追擊作戰。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進行整編時,該軍改編為整編第20師,隸屬第27集團軍,楊幹才任師長,原轄第133師改編為整編第133旅,陳親民任旅長;第134師改編為整編第134旅,伍重嚴任旅長。1947年4月,該師隸屬整編第19軍,參加了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的泰蒙戰役和孟良崮戰役。同年7月至1948年7月,該師隸屬第14兵團,轉戰於華東戰場和中原戰場,先後參加了對魯中解放區的進攻、回援津浦路戰役、伏牛山東麓戰役、大別山“清剿”戰役、平漢隴海路戰役、宛東戰役、增援豫東戰場的平漢路進攻戰役等作戰。

1948年9月,該師恢複第20軍番號。楊幹才任軍長,伍重嚴任副軍長,胡顯榮任參謀長。原整編第133旅恢複第133師番號,陳親民任師長;原整編第134旅恢複第134師番號,李介立任師長。此時,該軍駐守襄樊一帶,歸第14兵團宋希濂指揮。10月,該軍奉命乘船東下,開赴武漢,準備參加增援淮海戰場的作戰,當船運抵南京時,淮海戰役已接近尾聲,便留守長江防線,1949年4月,該軍隨歸湯恩伯指揮,參加江防戰役(解放軍稱渡江戰役),在第7綏靖區編成內擔任蕪湖、魯港、三山街地段的防禦任務。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後,該軍迅速南逃,被人民解放軍追殲與皖南芳山鎮地區,軍長楊幹才被擊斃,副軍長陳親民、參謀長胡顯榮等被俘。此戰後,該軍又在四川重建,以第133師師長景嘉模代理軍長,轄第134師,蕭傳倫任師長;第79師,楊漢烈任師長。1949年12月,該軍在西南戰役中大部被殲,餘部被迫在成都向人民解放軍投誠。

三、川軍郭汝棟部組成的第20軍
該軍的前身是楊森所屬第20軍郭汝棟師。1928年1月,楊森所屬第20軍師長郭汝棟,因內訌與楊森軍事集團分裂,重新組成了一個新的軍事集團。同年5月,蔣介石為了調起川軍混戰,任命郭汝棟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吳行天任副軍長,所部改編為兩個師、1個獨立旅。第3師,郭汝棟兼任師長;第5師,廖澤任師長;獨立旅,李逢春任旅長。6月上旬,郭汝棟被楊森打敗後在川南一隅依附劉湘。10月,郭汝棟在劉湘和楊森混戰期間,率部抄襲楊森老窩萬縣等地,楊森因此大敗,郭趁機占據了酉陽、秀山、黔江等8縣,所屬部隊除原來兩個師、1個獨立旅,又新增編1個師,以陳蘭亭為師長。此時,該軍下轄3個師和兩個獨立旅。

1930年5月,中原大戰開始後,蔣介石調郭汝棟率部出川到鄂西駐防,以穩定後方。郭率部出川時,將部隊改編為3個混成旅和1個獨立旅。其中第1混成旅,王靖塵任旅長;第2混成旅,劉公篤任旅長;第3混成旅,蕭毅肅任旅長;獨立旅,花茂如任旅長。留下的陳蘭亭和廖澤兩個師編入劉湘的部隊。1933年7月,該軍番號改為第43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