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史海鉤沉]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

(2013-05-07 09:06:53) 下一個

在國民黨軍的編製序列中,曆史上曾先後出現過7個第17軍
一、閩軍李鳳翔部組成的第17軍
該軍前身是原福建陸軍第3師李鳳翔部。1926年9月,在國民革命軍的策動下,福建省軍閥周蔭人部旅長曹萬順、杜起雲率兩個旅起義,加入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蔣介石將其與陳炯明、林虎的殘部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7軍,何應欽任軍長(曹萬順代),孫祥夫任黨代表,熊守一任參謀長,李典午任政治部主任。下轄:
第1師,曹萬順兼任師長;
第2師,杜起雲任師長。
該軍編成後配合東路軍,奪取鬆口之戰的勝利。12月,東路軍攻占福州,又收編周蔭人所部第12師第23旅李春生部為該軍第3師,李春生任副軍長,王成芳任第3師師長,趙漢章任副師長。1927年1月,李春生部編入東路軍第4縱隊。2月,因李所率第4縱隊陰謀叛亂,何應欽命第2縱隊司令馮軼裴解除李部武裝,李被擒獲法辦。該軍複為下轄2個師。4月,該軍隨東路軍北伐由浙入蘇,先後占領揚州、鎮江等城市。5月,該軍渡江北上,進軍蘇北和魯南地區。7月,該軍回調江南途中,收編陳燊以部為第3師,李德銘任師長。9月,該軍隸屬第1路軍參加對孫傳芳軍的作戰。11月,第2師師長杜起雲升任副軍長,由鄧振銓繼任師長並兼軍參謀長。1928年3月,杜起雲、鄧振銓他調,李明揚任副軍長兼第2師師長,林蔚任軍參謀長。此時,所轄第1、第2、第3師改番號為敵3、第54、第55師。1928年初,國民革命軍取消各集團軍、軍的編製,改編為師。第17軍改編為第11師。
師長曹萬順,副師長陳誠,參謀長羅卓英
第31旅,旅長桂永清/李默庵
第61團,團長關麟征
第62團,團長陳又新/李守維(代)/蕭  乾

第32旅,旅長林  蔚/殷祖繩
第63團,團長馮聖法/吳良琛
第64團,團長霍揆彰

第33旅,旅長餘仲麒
第65團,團長李  明
第66團,團長高魁升/滕  雲

此師即為著名的陳誠土木係的“土”,後擴編為18軍。

國民革命軍第一十七軍,於1926年10月8日成立,原屬福建省都督陸軍第3師的旅長曹萬順、杜起雲通電參加國民革命軍。為蔣介石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7軍,軍長為曹萬順,並兼第1師師長,第2師師長為杜起雲。

1926年12月收編福建第12師第23旅為第17軍第3師,師長王成芳,原旅長李春生任第17軍副軍長。1927年2月第17軍第3師因軍紀問題被何應欽解散。1927年7月第17軍駐紮江南時收編陳以焱部為第17軍第3師,師長李德銘。

1927年11月第2師師長杜起雲升任副軍長,鄧振銓接任第2師師長並兼任軍參珠L。1928年3月李明揚接任副軍長兼第2師師長。同時所轄3個師改番號為53師、54師、55師。1928年初第17軍番號消失。

二、桂軍李宗仁一部組成的第17軍
該軍前身是桂係李宗仁所屬一部。1926年上半年,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後,隊伍迅速擴大,原屬李宗仁第4集團軍的3個獨立師合編組成第17軍,周斕任軍長。下轄:
第1師,王錫燾任師長;
第2師,羅霖任師長;
第3師,魏鎮藩任師長。
1928年5月,第3師魏鎮藩部由李品仙指揮北伐,進軍至冀東地區。王、羅兩師分駐湖北黃陂、孝感一帶。年底,魏師縮編為第51師一部。11月第2師改編為第4集團軍暫編第10師(師長廖磊)第29旅,第1師縮編為第11師1部,該軍番號撤消。

1928年春以周斕為軍長的第17軍成立,下轄王錫燾、羅霖、魏鎮藩所部3個師。1928年年底魏鎮藩第3師縮編為第51師一旅。1929年春羅霖師改編第4集團軍暫編第10師(師長廖磊)第29旅,王錫燾師縮編為第11師一旅。第17軍軍部撤消,為第2次消失。

王錫燾: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國民政府苦心經營馬當要塞。王錫燾於1937年12月調任馬當要塞司令部司令。馬當是長江最重要的要塞之一,地處江西彭澤縣境內,寬不及500米,水流湍急,形勢險要,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塹要隘。1938年6月,日軍波田支隊與海軍第十一戰隊由安慶溯江西犯進攻馬當,戰事日緊,而馬當守備區指揮官、十六軍軍長李韞珩卻好大喜功,仍堅持舉行為期兩周的“抗日軍政大學”結業典禮,致使陣地空虛。王亦準備不足及一六七師師長薛蔚英貽誤戰機,馬當要塞經幾番爭奪、數日激戰,終於失守。
馬當之失致使國民黨政府耗資巨大的“江西門戶”、“武漢前哨”輕而易舉地被日軍占領,不日彭澤、望江、宿鬆、東至、湖口等縣相繼易手。戰後李蘊珩以疏於防範、作戰不力被撤職查辦,薛蔚英更因貽誤戰機而受到槍決處分,該師番號亦被撤銷。王眼見形勢不妙,乃逃回湖南老家隱匿,埋頭從事耕作11年。1949年8月隨陳明仁在長沙起義。新中國成立後任解放軍第二十一兵團高參,旋送中南軍政大學湖南分校學習。1950年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

羅霖:1928年3月羅霖獨2旅擴編為第17軍(軍長周斕)第2師(轄三團),升任中將師長兼湘南剿匪司令部(兼司令許克祥)副司令。11月第2師改編為第4集團軍暫編第10師(師長廖磊)第29旅(轄三團),調任第4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中將顧問。4月第53師第158旅(原暫29旅)改編為獨立第4旅(轄三團),調任中將旅長。11月獨4旅擴編為新編第22師(轄兩旅),升任中將師長。
1937年10月12日因指揮作戰失利被撤職關押。1939年9月獲釋後退出軍界興辦教育。1944年5月代理湖南省零陵縣縣長兼零陵區抗日自衛隊司令。1950年4月聘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1965年7月在湖南長沙病逝。

周斕:23年11月底湖南省省長兼湘軍總司令趙恒惕把留在湖南的湘軍整編成四個師。唐生智任第四師師長,兼湘南善後督辦和水口山礦務局督辦,周斕任湘軍第四師參謀長,率部駐衡陽。唐生智開辦第四師軍官講習所,自兼所長,以參謀長周斕兼任軍官講習所教育長。1925年任湘軍步兵第5旅旅長,1926年6月2日,唐生智在衡陽宣布“反英、討吳、驅趙”的政治主張,正式加入了國民革命軍,就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軍長兼北伐軍前敵總指揮。將原警備旅改為教導師,任命周斕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教導師師長,下轄3個團,團長分別為羅霖、魯揚開、劉克豪。率軍參加北伐,1926年7月,中路北伐軍第八軍教導師師長周斕率部駐常德;黔軍軍閥袁祖銘率部抵常德後,卻按兵不動,與北軍吳佩孚、孫傳芳暗中勾結,伺機蠢動。第八軍軍長唐生智為防範袁軍生變,電命周斕將其解決。
1927年1月30日,周斕經過周密布置後,設酒席請袁祖銘吃年飯。設鴻門宴,智殺袁祖銘、參謀長朱崧、師長何壁。
1927年2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軍副軍長。4月兼黃埔軍校長沙分校校務委員會代主任,馬日事變發生後,武漢國民政府命令他回湘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軍事廳代廳長,查辦事變責任。他礙於舊情,隻給許克祥記大過一次的處分。曾與毛澤東有過聯係,對其部隊中的共產黨員未予捕殺。
1927年6月,以湘軍王錫燾、羅霖、魏鎮藩等部合編成立第十七軍,周斕任第十七軍軍長。寧漢分裂,隨唐生智討蔣,唐生智因戰事失利,於1927年12月5日通電下野。他也離開部隊避居鄉間。
1928年5月特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並任湖南省政府委員。
1929年4月,唐生智利用蔣馮戰爭之機重整旗鼓,將第1、2師與友軍合編,番號為三十五軍新編第8師,任命周斕為第8師師長,駐邵陽。不到一個月唐生智的反蔣戰爭在漯河慘敗,再度通電下野。何鍵免去了他的職務。他仍暗示其部下團長唐生明在寶慶嘩變,移師廣西投入張發奎部,成立第十二軍,迎他任第十二軍軍長。12月任軍事參議院少將參議。
1930年5月,他率部參與討伐何鍵的戰爭,取得了勝利。戰爭結束後,即辭職住武漢,寄情於古籍和書法,教育子女。後來,蔣介石與唐生智再度合作,曾派陳誠到漢口他的寓所勸其出山,被婉言謝絕。
1936年1月31日,授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銜,任湖南省政府秘書長。
1937年,張治中任湖南省政府主席,邀請他出任湖南省政府參議。1937年11月16日,授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銜。
1937年11月24日,唐生智赴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他應邀參加指揮南京保衛戰,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司令部參謀長。當初,唐生智為了表示與南京共存亡的決心,下令把所有船隻一律交第36師嚴加看管,各部隊、各部門不準留一條船,違令者以軍法論處。結果,連長官部也沒留下一條船。後來,南京形勢日危,參謀長周斕極力主張留下一條船以防不測。正是有了這條船,唐生智才死裏逃生。
南京淪陷後,薛嶽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又邀請他1938年任湖南省政府總參議。
1937年秋,周斕兄弟即捐助資金,創辦了周氏私立汝旺小學(今源山小學),推舉其二哥周嶷為校長。
1941年8月,周斕在家鄉衡陽市祁東縣辦學,走上了一條教育救國的嶄新道路,開啟了湘南創辦學校為國育才的新風尚。捐黃家渡莊田200多畝,並從周姓家族公產中籌措部分經費,在洪橋鎮創辦達孝中學(今祁東一中),為首任校長,禮聘譚怡凡、戴世虎、尤兆禎、劉光祖、張錫候、楊開英(楊開慧烈士之妹)等,及縣內教師周大荒(《反三國誌》作者)、王燮韶、雷雲浦、曹炎(江澤民上海交大同學)、陳雁穀等名老教師任教。達孝中學的教師配備相當齊全,各科教學都有名牌教師把關。語文教師有李鎮球、曾芸閣;數學教師有曹炎、譚怡凡、湯執盤、尤兆楨;英語教師有張錫候、楊開英;理化教師有劉光祖、羅樹美;史地教師有王薰琴、王林蘇;生物兼美術教師有陳雁穀;音樂教師有賈逸雲。他們當時都是教育界名流,有的後來成了大學教授。
1943年5月,周斕任湖南省民政廳長。
1944年,日軍入侵衡陽,省政府分設行署主任,他接任湖南省行署主任,在藍山縣設行署辦公,支持抗日遊擊隊。
1944年夏,衡陽保衛戰爆發,學校被迫放假解散。周斕為了挽救失學青年,仍不忘辦學,1945年上期,在江華碼頭鋪以達孝中學名義招收了初中新生一班。1945年日寇投降後,達孝中學複辦,周斕先生仍繼任校長,一直到解放前夕。
1947年當選為國民黨立法委員,但很少涉足政務,在家致力辦學,主持達孝中學校務。
1948年秋,蔣介石邀請唐生智到南京晤談。蔣要其出任衡州綏署主任,被唐當即拒絕。唐生智在南京時會見了國民政府副總統李宗仁,並勸其謀求和平。唐回到東安後,又約老部下周斕、劉興等晤談,提出走和平自救的道路,並讓他們回去抓起義,籌措活動經費。
1949年初,程潛、陳明仁、唐生智等國民黨高級將領在中共湖南省工委的策動下醞釀起義。他積極響應,為之奔走效力,參加湖南人民自救委員會活動。
1949年4月任湖南人民自救委員會委員建祁東人民政府自救分會主任委員,1949年5月,8月4日,由程潛、陳明仁領銜發表起義通電,湘籍高級將領周斕、劉興、李覺、唐生明、李默庵、賀耀祖、劉建緒等都參加了起義行列,並在湖南祁東通電起義,策動團長陳炳文起義,組織遊擊隊截擊白崇禧部。白崇禧部退駐衡陽,派兵包圍他的住地源山,企圖捉拿他。他在衛隊的掩護下得以脫臉。程潛的起義通電發出後,他參與唐生智等104人聯名發出響應起義的通電。
8月4日,程潛、陳明仁在長沙通電起義。同日,唐生智和周斕、劉興等106人發表《湖南各界人士響應通電》,舉行起義,並呼籲西南、西北速采一致行動。
1949年8月4日,唐生智率湘軍將領周斕、劉興等106人,在衡陽市東安縣舉行起義。
新中國成立後,定居長沙,任湖南省政府參事室參事。
1952年,周斕患心髒病,醫治無效病逝,終年60歲。湖南省委統戰部為其發出訃告,並料理喪事。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廣州軍區發給起義光榮證書,確認為愛國起義將領。

三、直魯聯軍劉珍年部組成的第17軍
該軍前身是直魯聯軍劉珍年部。1927年,張宗昌的直魯聯軍劉珍年部,在北伐戰爭中被國民革命軍收編為第17軍,劉珍年任軍長兼任第21師師長。
下轄:第1旅,劉珍年兼旅長;
第2旅,梁立柱任旅長;
第3旅,張鸞基任旅長;
騎兵團,張秉權任團長;
炮兵團,蘇仰賢任團長。
該軍組成後駐防在膠東地區。1930年5月,在中原大戰中,該軍被蔣介石編入討逆軍第1軍團。1931年1月,該軍的番號被撤消,其下轄第21師番號仍保留不變。

1930年初以第21師擴編為第17軍,軍長劉珍年。該軍參加過中原大戰。1931年1月,因與韓復渠內戰,第17軍軍部撤消,為第3次消失。
劉被逐出山東,韓複榘終於統一了山東,真正成為獨霸山東的“山東王”。而劉調出山東,卻沒有像楊虎城那樣得到發展。1933年1月,劉珍年至南京謁見蔣介石,要求恢複軍的編製,被拒絕。兩個月後,劉部被調往江西駐節河口鎮,途中一步兵營嘩變,劉珍年平妥招之回軍。不久,南京電令劉精銳部第三旅直屬“大本營”,劉珍年憤然離開部隊赴杭州“養病”。蔣介石即指使是黃埔生李仙洲加緊控製這一部隊。1933年7月,蔣介石密令浙江省主席魯滌平將劉珍年軟禁。1935年5月,以顧祝同為審判長進行軍法會審。同年9月,於南昌被殺。

四、西北軍高樹勳部組成的第17軍
1931年6月,蔣介石為加強對中央蘇區和紅軍的“圍剿”,將原屬西北軍的第26路軍第25師和第27師合編組成第17軍,並任命高樹勳為軍長,下轄:
第25師,孫連仲任師長;
第27師,高樹勳兼任師長。
同年12月,第25師一部在寧都起義,集體加入紅軍後被改編為紅軍第5軍團。1932年春,高樹勳率第27師在宜黃被紅軍打敗,高樹勳離職回鄉。同年10月,國民黨政府宣布撤高樹勳該軍軍長職,該軍番號取消。

高樹勳:以活埋石友三和“高樹勳運動” 出名,1947年6月14日所謂民主建國軍“陰謀暴動”事件。當時晉冀魯豫軍隊的某些領導,輕信該軍將要叛變投敵的“情報”,竟然派兵抓捕時任民主建國軍總司令的高樹勳,扣押了時任民主建國軍總政治部主任的王定南(王定南曾策動高樹勳起義),取消了民主建國軍的番號。被關押人員在1948年春開始分配工作,高樹勳也被任命為華北軍區副司令員。49後,高樹勳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河北省交通廳長、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河北省副省長等職務。1972年,高樹勳逝世五、第4師、第25師組成的第17軍

該軍前身是第4師和第25師。1933年2月,日軍侵略山海關、九門口等長城要隘之後,開始分兵三路進攻熱河。為阻擊日軍的進攻,加強冀東方向長城一線抗戰的力量,同月,國民政府將國民革命軍第4師和由第4師獨立旅擴編組成的第25師合編組成第17軍,徐庭瑤任軍長,邢震南任副軍長,季鼎任參謀長。轄第2師,黃傑任師長;第4師,湯恩伯任師長;第25師,關麟征任師長。該軍編成後,立即參加了長城和冀東抗日作戰。長城抗日作戰結束後,該軍又參加了圍攻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的作戰。1935年5月,該軍番號被取消,軍長徐庭瑤另任他職。

1933年1月1日以劉戡第83師、黃傑第2師、關麟徵第25師和騎兵第1旅、砲兵第4團合編重建為第17軍參加長城抗戰,軍長徐庭瑤。長城戰功,援助宋哲元部,劉戡晉升為93軍軍長兼第83師長,率部駐守密雲。

1933年3月11日第25師師長關麟徵負傷,杜聿明代理師長。長城抗戰結束後駐北平。1935年5月軍長徐庭瑤轉調職,軍番號撤消,此為第5次消失。

六 西北軍高桂滋部組成的第17軍
該軍前身是原西北軍一部,1937年8月,全國抗戰爆發後,原西北軍所屬陝軍高桂滋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7軍,高桂滋任軍長。下轄:
第21師,李仙州任師長;
第84師,高桂滋兼任師長。
該軍編成後隸屬於第7集團軍,隨即參加了平型關會戰和忻口防禦戰。同年12月,忻口防禦作戰結束後,該軍轉隸第14集團軍。
1937年8月以李仙洲第21師和高桂滋第84師合編為第17軍,軍長高桂滋。原屬黃傑第2師、關麟徵第25師改編組建為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
1938年李仙洲忻口戰功,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二軍中將軍長兼21師師長。第21師撥出第17軍。
1938年至1939年上半年,該軍先後隸屬第5、第36集團軍。在此期間,第21師奉命轉隸第92軍,該軍僅轄第84師。1939年10月,高桂滋升任第36集團軍副總司令兼該軍軍長和第84師師長,率部參加了939年的冬季攻勢作戰。
1940年,該軍隸屬第2戰區直接指揮時,將原屬閻錫山晉軍的新編第2師(金憲章任師長),撥歸該軍代管。1941年,該軍改隸第1戰區指揮,參加了晉南中條山會戰。中條山失守後,高桂滋免兼第84師師長職,由該師第251旅旅長高建白繼任師長。同年5月,該軍參加了晉南會戰。此次會戰中,第84師部隊被打散,部隊損失慘重。其中軍參謀長金醒吾、副官長王秀泉、新編第2師師長趙奎閣等人被日軍俘虜。
1940年改轄第84師高桂滋和新編第2師長金憲章。1941年第17軍下轄高建白 第84師和趙奎閣新編第2師(原蒙古偽軍)。

1943年任事勳接任第84師師長。1945年別光漢接任第84師師長。
1943年2月第84師師長高建白升任該軍副軍長。此時,該軍隸屬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胡宗南指揮部。1945年1月,第36集團軍被裁減後,該軍位於寧夏固源地區,改屬第1戰區。同年8月下旬,第3軍奉命緊急開赴華北接受日軍投降。因任務緊急,第12師遠駐蘭州來不及歸建,滯留於大西北後改隸暫歸第17軍建製。

抗日戰爭結束後,該軍原轄新編第2師改編為第48師;另將配屬該軍的第3軍第12師正式改隸該軍。1946年,第38集團軍副總司令高桂滋兼該軍軍長,率部駐防甘肅定西,隸屬西北行營。此時,該軍下轄:
第12師,陳子幹任師長;
第48師,高增級任師長;
第84師,何奇任師長。

第17軍先後隸屬第7集團軍、14集團軍、5集團軍、36集團軍、2戰區、第1戰區、8戰區。參加過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1939年冬季攻勢、中條山戰役會戰等。

1946年第17軍整編為第17師,師長何文鼎(原第67軍軍長,1946年初合編於第17軍,何任第17軍軍長,後任整編師長)。整編第17師下轄第12旅旅長陳子乾、第48旅旅長何奇、第84旅旅長任子勳。

1947年第48旅康莊、第84旅張淇分別接任旅長。

1948年恢復軍級建製。軍長康莊,12師長陳子乾、48師長萬又麟。整軍投降共產黨,此為第5次消失。

1946年5月,國軍進行整編,該軍改編為整編第17師,高桂滋任師長,率部駐防陝西洛南,隸屬整編第29軍(原第37集團軍),原轄第12、第48、第84師依次改編為整編第12旅、整編第48和整編第84旅。
不久,高桂滋升任第1戰區副司令長官,原第67軍軍長何文鼎繼任整編第17師師長。
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該師在西北戰場與解放軍作戰,先後參加了中原圍追戰役中的堵截作戰、關中囊形地帶爭奪戰、甘肅慶陽西華池作戰、重點進攻陝甘寧邊區的攻取延安戰役、陝北戰役等作戰。其中,在西華池戰鬥中,第48旅被人民解放軍殲滅大部,旅長何奇被擊斃。其後,在1947年7月至1948年6月間,該師先後參加了沙家店戰役、岔口戰鬥、延清戰役等。國民黨軍從延安撤退後,該師改隸裴昌會第5兵團,參加了澄合戰役。1948年8月,胡宗南為擴大兵力,抽出該師第84旅為骨幹組建整編第13師。與此同時,師長何文鼎調離,該師第48旅旅長康莊繼任師長,1948年10月,該整編師恢複第17軍番號,隸屬第5兵團。康莊任軍長。原整編第12旅恢複第12師番號,陳子幹(後李繼唐)任師長;原整編第48旅恢複第48師番號,康莊兼(後由萬又麟、梁鍾)任師長。隨後在1948年秋至1949年上半年間,該軍先後參加了荔北戰役、陝中戰役、扶郿戰役、隴陝戰役、西南戰役等作戰。其中,在荔北戰役中第12師、第48師被人民解放軍大部殲滅,第48師少將師長萬又麟被俘;在扶郿戰役中,第12師師部及所轄1個團被人民解放軍殲滅。同年底,該軍在西南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與川西的新津、邛崍地區。

高桂滋:全麵抗戰爆發後升任17軍軍長兼84師師長,參加了多次戰役,先後殲滅日軍兩個團兩千多人,聲名大振。在平型關戰役中,率殘兵4281人防守團城口主陣地五夜四天,屢次擊退日軍進攻,傷亡過半,彈盡援絕,陣地遂被日軍突破。高部殘兵各守據點,各自為戰。1938年,高部撥歸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指揮,在晉南同日軍開展遊擊戰,後任36集團軍副總司令,同時參與建立了太嶽山區根據地。1939年派機要秘書赴延安會見毛澤東,表明誓死抗日、不打內戰的決心。後參加中條山戰役。1945年畢業於陸大將官班,並當選為國民黨六屆中央候補委員。抗戰勝利後,被蔣削去兵權。胡宗南大舉進攻延安前,擬任高為前線總指揮,被高婉言謝絕。194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7年任西安綏署副主任,曾為中共中央軍委提供過重要軍事情報。1949年避入重慶一家外國醫院,得免逃台。新中國成立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西北農林部副部長、西北行政委員會委員、陝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陝西省第一屆政協副主席。還曾為抗美援朝捐獻飛機一架。195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1959年病逝,

何文鼎:曾任陝軍第一師騎兵團見習官。1924年春由於右任保薦報考黃埔軍校,同年5月到廣州,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和東征,畢業後返回北方,分配到閻錫山部任連長。北伐期間隨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十軍作戰,後歸高桂滋指揮。1929年在閻馮倒蔣期間,潛往武漢向顧祝同匯報.受到顧與何應欽、蔣介石青睞,蔣曾說其是“忠黨愛國的好學生”。繼而投效何應欽部任營長、團長,胡宗南部第一軍和第四十九師少將副師長,參加對中共蘇區第五次“圍剿”。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任西安警備司令。1938年任陝西抗日義勇軍司令。在晉南芮城、靈寶一線抵禦日軍進犯。1939年6月授陸軍少將,任第三十四集團軍總部新兵補訓處處長。後改編為新編第二十六師.任師長.駐防寧夏固原地區,對陝甘寧邊區進行封鎖。

戰績
1940年傅作義發動五原戰役,率第七十七團千餘將士於五原縣西山嘴與日軍廝殺,寸土未丟。為五原大捷創造了有利條件。1943年升任第八戰區第六十七軍軍長,同年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騎兵第七師和炮兵第三團撥歸第六十七軍指揮,1944年夏,何奉命討伐依附日軍的蒙旗德王武裝,8月,何到重慶進見蔣介石。蔣對何“勖勉備至” ,並送何手槍四箱、衝鋒槍兩箱。1945年8月日軍投降,第六十七軍在第十二戰區司令傅作義指揮下進占包頭後,中共組織綏遠戰役。傅作義部迅速收縮,何部行動慢了一步,10月25日,何部第六十七軍新編第二十六師在卓資山地區被賀龍部重創,何收拾殘部退守包頭。11月12日起,包頭又被八路軍包圍,傅作義急派董其武空降到包頭指揮,堅守數月後,估計共軍戰力已衰,斷然派第一○七師解圍成功,何才保住了性命。蔣介石向何頒發了青天白日章。但不久第六十七軍因損失過重被撤銷,何的軍長之職也隨之被免除。
1945年末,第十七軍軍長高桂滋調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胡宗南將何調回陝西,接任第十七軍軍長。不久整編為第二十九軍劉戡部第十七師師長。1947年3月,蔣介石下令進攻延安, 何文鼎的整編第十七師作為進攻主力之一,4月入甘泉,擔任護路任務。同年10月,胡宗南在陝北連連受挫後調整部署,命令整編第十七師移駐延安,由何擔任延安警備司令。次年春,西北野戰軍在宜瓦戰役後直出關中,發起西府隴東戰役, 胡宗南為了集中兵力。4月20日夜命何撤離延安,沿途遭解放軍許光達部伏擊、 追擊,一路如驚弓之鳥。4月底,退到蒲城清查傷亡,死、傷、逃亡官兵近4000人,尤其是中途丟失了一個重炮團,令蔣介石大為惱怒。5月上旬,何被蔣介石、胡宗南召到長安縣太乙宮,給了個“撤職查辦”的處分。後出任秦嶺中部守備區中將司令官。駐周至縣城。守備軍全係新兵,戰鬥力不佳,經常遭到縣區遊擊隊襲擊。 1949年5月中旬,解放軍直搗關中,何的渭河防線被摧毀,何被第三次撤職,率殘部南撤四川廣元。10月,又被任命為陸軍第七兵團(重建)中將副司令官。駐防四川溫江地區。11月,蔣介石在成都召見何,將秦嶺至四川溫江的國民黨軍隊指揮權及名存實亡的西安綏署交給何。同年12月25日與兵團司令裴昌會率部在四川德陽通電起義,並電促徐經濟(黃埔一期)率新五軍投誠。

逝世原因
1950年10月因侵占延安犯下罪行為由,被送北京戰犯營監禁,1961年12月特赦釋放。1964年分配到西安市剪刀廠工作,曆時四年。1968年5月20日在西安逝世,一說於西安某工廠煤氣中毒身亡。1985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確認其為起義人員,撤銷1961年特赦令。1989年12月其在國外子女與家屬回國.為其立碑,侯鏡如、鄭洞國為其題寫碑文,以示紀念。著有《在秦嶺山區堵截八路軍三五九旅親曆記》、《整編第十七師封鎖延安的經過》、《從延安撤逃蒲城》等。
 
1948年軍長楊德亮,12師師長李繼唐,48師師長梁鐘。1948年10月第17軍曾遭受共產黨重創。1949年11月被共產黨全殲,為第7次消失。
同年底,該軍重建後在西南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與川西的新津、邛崍地區。
楊德亮1948年7月調任第18綏靖區(司令官董釗)中將副司令官。12月兼任第17軍(轄第12師、第48師)中將軍長。
1949年2月兼任西安警備司令部司令。6月免去警備司令兼職。8月因作戰失利被免職賦閑。12月移居香港。
1951年3月移居台灣後曾任“國防部”(部長郭寄嶠)中將部員。
1975年8月27日在台灣台北病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