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煮酒論史]烈將--共產黨早期紅軍軍長們(九十三)

(2012-09-05 09:51:03) 下一個
紅軍第三十軍軍長閆紅彥:

閆紅彥(閻紅彥): (公元1909~1967年),曾用名侯雁;陝西安定瓦窯堡人(今陝西子長)。

閻紅彥出生在一戶貧困人家。1924年,閻紅彥為了生存,投奔軍閥井嶽秀所屬的李象九連當兵。在連隊的共產黨人的熏陶教育下,閻紅彥的思想境界逐漸升華。1924年4月,在陝北宜川縣集義鎮加入中國共產黨。

北伐戰爭爆發後,閻紅彥所在團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一旅。但隨著蔣介石、汪精衛相繼叛變革命,第十一旅進步勢力麵臨被清洗的危險。在這關鍵時刻,中共中央和陝西省委於1927年10月12日在清澗舉行起義,打響了西北地區以武裝反抗國民黨新軍閥的第一槍。閻紅彥在起義中接受的任務是捉拿反動縣長張友之,他憑借革命鬥誌,機智地完成了任務。清澗起義失敗後,拒絕向敵人繳槍,冒著生命危險隻身流亡山西絳州。後來又返回清澗組織遊擊隊,並到井嶽秀的部隊開展兵運工作,但都沒有成功。

1931年春,閻紅彥身負中共陝北特委的使命,到山西創建工農武裝和開展遊擊戰爭。在精心籌備和嚴密組織下,1931年夏,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遊擊隊晉西遊擊隊第一大隊在孝義縣西泉村正式成立。閻紅彥被任命為第一大隊副大隊長兼第一中隊長,他向隊員們介紹了中央根據地和鄂豫皖根據地及紅軍的發展狀況,還特別講述了朱毛紅軍的建黨建軍原則和開展遊擊戰爭的“十六字訣”。從此,呂梁山區的革命活動蓬勃開展起來。

一次,閻紅彥從距根據地一百五十多公裏的汾陽運送兩千發子彈,為了應付敵人哨卡的搜查,頭戴洋草帽,身穿白綢衫,架一副墨鏡,當敵人巡邏隊盤查時,閻紅彥先發製人,厲聲喝問:“你們查什麽?就這麽幾床被褥!”敵人被他的穿著和氣勢嚇住了,誤以為碰上了政府要員,隻好賠禮離去。就這樣,經過2天1夜的行程,平安地運回了子彈,保障了作戰任務的完成。

1931年夏末,山西各路反動軍閥一致反共。中共山西省委為了保存晉西遊擊隊,決定讓其西渡黃河轉移到陝北。在閻紅彥的帶領下,他們衝破敵人的封鎖,於農曆7月20日,在黃河東岸辛關附近乘皮筏渡河成功,閻紅彥也因此被推舉擔任大隊長。

晉西遊擊隊入陝後,閻紅彥立即同陝北特委和當地黨組織取得聯係,並積極開展革命活動,吸引了一大批有誌青年加入隊伍。他們在陝北高原繼續傳播革命火種,這支隊伍被人們親切稱為陝北遊擊隊。閻紅彥率領陝北遊擊隊先後在安條嶺和玉盤山戰鬥中大獲全勝,還收編了以三楊(楊琪、楊鼎、楊桐)和師儲傑為代表的煙商武裝二百餘人,在閻紅彥的教育和改造下,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成為堅強的革命戰士。在隨後進行的奇襲瓦窯堡的戰鬥中,與敵人大股部隊交鋒,為避敵主力,閻紅彥奉命率隊移師到甘肅開展遊擊活動。轉移途中,遊擊隊與敵遭遇,閻紅彥親率先頭部隊搶占製高點還擊,頑強地阻擊了進攻之敵,接著,在後續部隊的配合下前後夾擊,使敵人倉惶逃竄。然而遊擊隊集合時卻不見了閻紅彥,大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可幾天後,閻紅彥又神奇地出現在遊擊隊。原來,在對敵人發起攻擊時,閻紅彥奮起出擊,不慎掉進深溝摔昏迷了,蘇醒後他一路打聽才終於找到部隊。

1931年10月20日,閻紅彥率領的遊擊隊在南梁林鎮與劉誌丹領導的遊擊隊會合。

1932年2月,“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在南梁北柴橋村成立,閻紅彥任第一支隊第一大隊的大隊長和大隊中共黨委委員。不久,這支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閻紅彥任第一大隊長兼大隊黨委委員。2月23日,陝甘遊擊隊按計劃南移,第一仗一舉攻克職田鎮,隨後避開敵主力,在陽坡設伏待敵。兩軍交火後,閻紅彥身先士卒,帶隊出擊,斃國民黨軍一百六十餘人,俘國民黨軍四百餘人,繳獲武器五百餘支,取得了輝煌的戰果。4月21日,陝甘遊擊隊攻下旬邑縣城,處決了反動縣長和警察局局長。在中共陝西省委的指示下,閻紅彥率部到渭北三原縣的新字區、五字區一帶活動,在那裏,他們被老百姓稱為救苦救難的“神軍”。

1932年6月,陝甘遊擊隊在攻打韓城的戰鬥中受阻,人員損失過半,領導成員之間發生了嚴重分岐,部隊麵臨分裂的危機。閻紅彥及時邀請劉誌丹等領導,舉行梁掌堡會議,統一思想,避免了陝甘遊擊隊的分裂。閻紅彥擔任遊擊隊的總指揮。6月底,閻紅彥率領陝甘遊擊隊以正寧為軍事後方,建立橋山根據地。8月底,在王明“左傾” 錯誤路線的影響下,中共陝西省委指責陝甘遊擊隊是“右傾機會主義人領導”,閻紅彥被撤銷職務。閻紅彥麵對打擊,以大局為重,服從省委的決定。

1934年,閻紅 彥入選中共河北省委成立的前線工作委員會委員。7月,閻紅彥作為中共代表,赴莫斯科準備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會前,到莫斯科列寧學院和蘇聯紅軍陸軍大學學習。後因紅軍長征,共產國際與中共中央聯絡中斷,閻紅彥受命護送電報密碼回國。經過8個月的碾轉奔波,終於抵達瓦窯堡,完成了這一艱巨的任務。為此毛澤東等領導給予高度讚賞。不久,著手組建黃河遊擊師,任司令員。後來該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軍,閻紅彥就任軍長。

1938年2月,閻紅彥出色地完成了為東渡黃河抗日的紅軍籌集渡船的任務。毛澤東曾說過:“紅軍東征渡黃河的時候,渡船的解決,主要是靠閻紅彥同誌。”3月中旬,紅三十軍強渡黃河,先後在中陽、石樓、大寧、永和四個縣建立起蘇維埃政權。 4月中旬,東征紅軍回師陝北,閻紅彥又擔負起掩護紅軍西渡黃河的重擔。5月和6月,率紅三十軍兩次完成保衛中共中央安全的任務,使中央領導機關順利地從瓦窯堡轉移到保安縣城。閻紅彥受命帶領紅三十軍開赴三邊,鎮守中共中央駐地的北大門。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兩黨再次合作。1937年9 月,紅三十軍改編為八路軍後方留守處警備第三團,閻紅彥擔任團長。

1939年,留守兵團警備第一旅成立,閻紅彥擔任政委。

1942年,閻紅彥到延安中央黨校一部參加整風學習。

1945年4月,閻紅彥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

解放戰爭開始後,閻紅彥於1945年9月到晉冀豫解放區,先後任第三縱副司令員和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參加了定陶戰役、豫北反攻和魯西南戰役,活捉了國民黨軍師長趙錫田、宋瑞珂、縱隊司令孫殿英。

1947年8月,閻 紅 彥率第三縱隊在劉、鄧首長的指揮下,轉戰在淮河流域和長江以北地區打擊敵人。1948年5月,率主攻部隊參加了解放鄭州的戰役,並與兄弟部隊一道,將棄城逃跑的敵人全殲於鄭州市郊。接著,三縱隊在淮海戰役,特別是在圍殲黃維兵團的戰鬥中,建立卓著的功績。淮海戰役結束後,第三縱隊等部編為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閻紅彥任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三兵團在完成渡江戰役後,又奉命向大西北進軍。閻紅彥又踏上新的征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閻紅彥曆任川東人民行政公署主任,中共川東區黨委書記兼統戰部部長、川東行署人民法院院長。

1952~1954年,閻紅彥任四川省委副書記,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四川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委員。

1956年,閻紅彥任四川省委書記兼四川省副省長、中共重慶市委第一書記。為領導當地人民進行土改,鎮壓反革命、發展生產做了大量工作。

1955年9月,閻紅彥被授予陸軍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59年8月,閻紅彥任中共雲南省委第一書記、昆明軍區第一政委、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

1963年12月,閻紅彥兼任雲南省政治協商會議主席,還當選為中共八屆候補中央委員。

1967年1月8日,閻紅彥在“四人幫”的威逼迫害下在雲南含冤自殺,終年五十八歲。

1977年12月,中共中央和中共雲南省委作出決定,為閻紅彥平反昭雪,恢複名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