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煮酒論史]烈將--共產黨早期紅軍軍長們(八十七)

(2012-09-05 09:13:03) 下一個
紅軍第二十八軍軍長劉誌丹:

劉誌丹,1903年10月4日生於陝西省保安縣(今誌丹縣)金湯鎮。小時候,他就讀於本縣的高等小學堂,雖自身家境尚好,卻目睹了黃土高原上餓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慘景。他愛聽當地李自成起義的故事,立誌改變社會。

1922年,他考入陝北地區23縣僅有的一所中學——榆林中學,閱讀到《向導》、《新青年》等革命雜誌,並在學生運動中當上了校學生自治會會長。1924年冬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春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被選派到黃埔軍校學習,入第4期炮兵科。1926年秋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總政治部組織科科長、西安中山軍事政治學校教官。同年冬任國民聯軍第4路軍馬鴻逵部黨代表兼政治處處長,在該部建立軍、師、團、營政治工作機關,開展新式練兵。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擔任中共陝西省委秘密交通工作。1928年初,被派往以中共黨員許權中為旅長的陝軍新編第3旅,任參謀主任。不久,率一批幹部到豫陝邊界地區開展農民運動,培訓赤衛隊骨幹。4月,參與領導了以新3旅為骨幹力量的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主席。起義失敗後,於1929年春返回陝北,任中共陝西省委候補委員、陝北特委軍委書記。打入陝北、陝甘邊一些軍閥部隊和民團,進行兵運工作,組織革命武裝力量,曾先後任營長、團長、旅長等職。1931年10月,和謝子長等將南梁遊擊隊與陝北遊擊支隊合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不久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先後任副總指揮、總指揮,總結過去失敗的教訓,學習井岡山鬥爭的經驗,開辟以照金、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蘇區。

1933年5月奉命隨紅26軍2團南下渭南華縣地區作戰,失敗後,率少數人奮勇作戰突出重圍,9月返回照金蘇區,任陝甘邊紅軍臨時指揮部副總指揮兼參謀長。1933年11月成立紅26軍42師後,任42師參謀長,不久任師長,率部北上合水、慶陽,與陝甘邊遊擊隊、關中遊擊隊、陝北遊擊隊1支隊互相配合,開展遊擊戰爭。

1934年2~4月九戰九捷,以劣勢兵力取得了西華池等戰鬥的重大勝利,挫敗了國民黨對陝甘邊蘇區的第一次“圍剿”,建立了陝甘邊工農民主政府和14個遊擊支(中)隊,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革命根據地。1934年5月任中共陝甘邊軍事委員會主席,後兼軍政幹校校長。編寫了《軍事教育大綱》、《政治工作訓令》等教材。

1935年2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5月紅26軍和紅27軍會合後組成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前敵總指揮部,任總指揮。後率紅26軍、紅27軍主力,在陝北遊擊隊配合下,以圍點打援,出敵不意,各個擊破等戰法,經兩個多月機動作戰,攻克延長、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邊6座縣城,殲敵大量有生力量,挫敗了國民黨軍對陝甘邊蘇區的第二次“圍剿”,壯大了紅軍和遊擊隊,在20餘縣建立起工農民主政權,使根據地擴大到東臨黃河,西接環縣,南至淳化、耀縣,北接長城的廣大地區,把陝北、陝甘邊兩塊蘇區連成一片,成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 紅軍長征之後的落腳點。

在陝北、陝甘蘇區第三次反“圍剿”中,指揮紅軍主力,集中兵力,在慕家塬、定仙墕地區首殲國民黨軍晉軍1個團,迫使晉軍撤回黃河東岸。9月,紅 26、27軍與長征到達陝北的紅25軍會師,合編為紅軍第15軍團,他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10月與軍團長徐海東指揮勞山戰役。後在“左”傾路線統治時期的“肅反”中被逮捕,備受折磨,但他始終堅持原則。不久,中共中央到達陝北,毛澤東、周恩來等迅速糾正了陝甘蘇區黨內“肅反”的錯誤,劉誌丹從而獲釋。此後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後方辦事處副主任、紅軍北路軍總指揮兼第28軍軍長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窯堡警備司令等職。經常教育部隊顧全大局,絕對服從中共中央的領導和調遣。在他的影響下,陝北紅軍與中央紅軍團結一致,共同對敵。

1936年3月,率紅28軍參加東征戰役,由羅峪口附近東渡黃河,挺進晉西北,迭克敵軍。4 月14日在山西中陽縣三交鎮戰鬥中犧牲,年僅33歲。為紀念劉誌丹烈士,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將保安縣改名為誌丹縣,並在城北建劉誌丹陵園,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題詞石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