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煮酒論史]烈將--共產黨早期紅軍軍長們(七十六)

(2012-09-05 08:20:52) 下一個
紅軍第二十二軍軍長羅炳輝:


羅炳輝(1897-1946),雲南省彝良縣人,原名羅德富,自字宿星,出生於漢族農家。羅家遠籍江西廬陵,後遷湖南邵陽,複被移民入川,再入鎮。祖父時代家境富裕,後淪入貧困。羅炳輝出世後,家道複興,漸升為富農。他七歲進私墊讀書,十歲因家境困難輟學務農。

少年時代的羅炳輝以性剛烈、有膽識聞名鄉裏。十二歲與橫行家鄉的土霸到縣衙門打官司,弄得官府震駭;土霸理屈辭窮,靠賄賂才勉強判個平頭。一時間, “吃了雷公膽的幹娃娃(意即窮孩子)”名震全縣。父母怕他惹禍殃及兩個幼弟,硬讓十三歲的羅炳輝與李貴秀(漢族)完婚,分家單過。因與土霸結怨、環城險惡和渴望報仇,羅炳輝一九一五年離家出走,至昆明堤入滇軍炮隊。次年參加討袁護國之役。

在滇軍中,他訓練刻苦,常練功徹夜,以精湛的武藝在曆次嚴格考核中連連晉升,一次不脫。並以公正無私、作戰勇敢,深得士兵擁戴。一九一八年,土霸逼羅妻改嫁。逼死羅母,串通官府逮羅父下獄,並派人埋伏在半路。準備狙殺回鄉報仇的羅炳輝,幸得姐夫和二弟逃到昆明報信和勸導,他才免於被害。一九二0年,他被選作雲南都督唐繼蕘和唐繼禹的隨行軍士,備受倚重。一九二一年二月顧品珍倒唐,二唐帶少數親隨逃到香港,羅炳輝任副官、掌管財務,生活極奢華。然而,羅炳輝在安南(今越商)眼見法帝國主義暴虐,在香港親見軍閥腐敗,遂決然拋棄利祿,隻身返國,曆盡艱危,至桂林投奔孫中山,被編入軍官將校隊。

在一九二二年孫中山北伐中,陳炯明叛亂。時任滇軍參軍官的羅炳輝,在友軍崩談、滇軍陷入覆滅之境而不知的危急關頭,用軍衣包著彎把雨傘冒充機關槍,三闖匪區,兩渡江河,韶山越嶺,二十小時奔跑二百華裏,挽救了滇軍。隨即又在強攻桂林之役中立下戰功。滇軍總司令朱培德極為感激,任命他為少校副官、征兵主任,後又任廣州孝平兵工廠護廠隊隊長。

在一九二六年北伐戰爭中,羅炳輝任由朱培德管衛營改編的第三軍九師二十五團二營營長,出粵經湘入朗,血戰新喻,激戰萬壽官,首戰牛行車站,複歸程潛第六軍節製,沿長江東下,克安慶,占蕪湖,取采石,攻克南京,戰功赫赫。大革命失敗後,羅炳輝因同情二農、抨擊國民黨腐敗和功高超嫉,被指控犯有“通共十大罪狀”、終被編退。一九二九年一月遇海難,險些喪命。二月欲拉隊伍上並岡山,未能成功。六月任江西省吉安縣靖衛大隊大隊長時,江西省主席朱培德信邀歸隊並許以高位。七月,黨中央派趙醒吾同誌找他,暢談三日,羅炳輝毅然與舊世界決裂,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於十月十五日領導了著名的吉安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五團團長。年底與彭德杯、黃公略部會師於遂川,次年一月任紅六軍二旅旅長,旋改任紅三軍第二縱隊司令員。二月,與毛澤東、朱德部會合於東固山區。

一九三0年六月,朱毛紅軍“汀洲整編”為三個軍,羅炳輝任紅十二軍副軍長,次月升任軍長。一九三二華二月兼福建軍區總指揮, 七月任紅二十二軍軍長。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任紅九軍團軍團長。在一九三一年和一九三四年兩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均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他參與指揮了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戰爭,榮獲紅星勳章,是十個著名的紅軍將領之一。

紅軍時代,羅炳輝以善用奇兵、疑兵和行軍神速而聞名中外。在一九三0年第一次反“圍剿”中,他佯作潰退,成功地把敵張輝瑣部誘進龍岡聚殲。毛澤東興奮地讚他是“牽牛鼻子的能手”。在一九三一年四月第二次反“圍剿”中,紅軍“七百裏驅十五日”,五戰五捷,羅炳輝部激戰九寸嶺、協攻廣昌城、飛越武夷山、直搗敵劉和鼎師部,蘇區人呼“羅炳飛”。在七月第三次反“圍剿”中,羅炳輝奉命偽駐主力,北趨樂安。蔣介石派飛機偵察,羅炳輝命令全軍拉長隊形、楊旗鳴號、拖著樹枝弄得煙塵滾滾,宿營時增設土灶、大號房子,牽著蔣介石的鼻子遊行了半個月,把蔣介石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蔣介石隻得撤兵。羅炳輝被稱為“神行太保”,周恩來譽羅部為“戰略騎兵”。

長征中,羅炳輝率紅九軍團作全軍後衛,在黔、滇、川省單獨行軍四千華裏,巧渡金沙江,激戰瀘沽,過滬定,扶病克天全,為長征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蔣介石一九三五年二月九日係頒《賞格》,以“生擒類八萬元,獻首級五萬元”這樣僅次於毛澤東、朱德、徐向前三人的重賞,買羅炳輝的生命。抗日戰爭爆發後,一九三七年十月他和紅軍幹部張明秀在延安結婚。年底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到武漢輔佐周恩來、葉劍英做軍事統戰工作,和董必武共同負責為延安抗大和陝北公學招生工作,並以八路軍代表身份參加各種民被救亡活動。他那粗衣布履、正氣凜然的共產黨人形象,與國民黨官場的驕奢淫佚形成強烈對比。

一九三八年九月,他回延安出席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十二月,抵達皖南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任第一支隊副司令員,輔佐陳毅司令員開辟茅山。一九三九年七月一日,第五支隊成立,他任司令員(次年任新四軍江北總指部副指揮兼第五支隊司令員)。率部挺進路東敵後,勇猛出擊,迅速穿插於來安、天長、盱眙、六合、楊州間。至十月,開群了以半塔為中心的津浦路東遊擊根據地。

一九四0年三月,韓德勤、李品仙部東西夾擊皖東。羅炳輝率主力西援,克施集,戰大橋,取定遠,擊潰桂頑進犯;複揮戈東向,痛擊圍攻半塔七晝夜的韓頑,驅敵至三河之北。再經五月三打來安城,六月抗擊日偽“掃蕩”,七月鎮壓地主暴亂,八月北渡三河、平息刀會、開辟淮寶,九月粉碎日寇萬餘路東大“掃蕩”,十月北擊韓頑、配合蘇北黃橋戰役,十一月反頑摩擦。羅炳輝雄姿英發,率部縱橫馳騁於江淮之間,為創建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立功至偉。群眾稱他是“福將”、“羅青天”。

一九四一年一月皖南事變後,羅炳輝任新四軍二師副師長,後任二師師長、二師師長兼淮南軍區司令員。從二師組建到抗戰勝利的四年半中,羅炳輝統率部隊,與日、偽、頑作戰近三千次,斃、傷、俘敵逾三萬人,使我西扼淮南鐵路、東瀕高寶兩湖、北倚淮河、南至長江、直逼汪偽"首都"南京的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為華中最穩固的根據地。

羅炳輝特別注重部隊的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建設。他製定了一整套練兵方法,如五大技術(射擊、投彈、刺殺、劈刀、土工作業)、比大障樹(獨木橋、短牆、鐵絲網、水溝、跳遠)。他臂力驚人,重機槍端起能瞄二十分鍾。槍法神奇,槍擊飛鳥,彈無虛發。他還編寫了《指揮員使用手冊》、《碉堡作戰》、《民兵戰術》等著作。他創造“梅花樁點式糾纏戰術”,在金牛山戰鬥中初試時,打得日寇暈頭轉向。羅炳輝治軍較嚴,他要求指戰員心中裝著根據地的山川大勢、民情敵情。突然襲擊式的從實戰中考核幹部,是他常用的方法。他愛兵、愛民的許多動人傳說,至今仍在蘇皖兩省流傳。

抗戰勝利後,一九四五年十月羅炳輝率部北上山東,任新四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參與指揮了界河戰役和臨(城)韓(莊)戰役。一九四六年四月任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六月初抱病指揮棗莊戰役。勝利後病倒,二十一日返臨沂就醫途中不幸逝世於臨沂縣蘭陵鎮(現蘭陵美酒廠內)。享年四十九歲,遺二子二女。二十八日,蘇皖邊區政府發布政令,改安徽省天長縣為炳輝縣。(該縣一九六0年複舊名,現天長市 ) 一九四七年國民黨軍陷臨沂,慘無人道地對羅炳輝將軍的遺體橫施摧殘。一九五0年,人民政府為羅炳輝建造了宏偉的陵墓,周恩來親題:“人民的功臣羅炳輝同誌不朽!”朱德親題:“炳輝同誌紀念,革命徹底,死而後已,精神不死,萬古長存!”劉少奇親題: “炳輝同誌千古,誌在革命,功在人民。”任弼時親題:“永垂不朽!”陳毅親撰挽聯:“羅副軍長炳輝千古:為被壓迫階級爭自由、劇戰久經、到死不離民眾,當反革命勢力已隕滅、豐碑特建、勒銘永記殊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