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煮酒論史]烈將--共產黨早期紅軍軍長們(七十二)

(2012-09-05 07:56:42) 下一個
紅軍第二十一軍軍長劉疇西:


劉疇西,1897年3月28日生於湖南省望城縣;1918年考取長沙長郡中學。在校參加反帝愛國學生運動,曾作為國貨維持調查員,主持了愛國學生焚燒日貨的活動。

1920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同年冬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黨組織推薦,於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一隊。曾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的戰鬥。畢業後,留校任第一教導團三連黨代表。1925年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戰鬥。2月在淡水城攻堅戰中,作為敢死隊(稱奮勇隊)員第一個爬上城頭,身負重傷。3月,又在棉湖戰鬥中再次中彈,失去左臂。東征結束後獲軍校頒發的軍功狀。1926年6月,任黃埔同學會總務科長。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奉命去賀龍所率領的國民革命第二十軍工作。同年夏轉入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任參謀。8月,隨部參加南昌起義,先後在二十四師任營長、團參謀長。潮汕失敗後,經香港輾轉到上海,由黨組織安排休養一年。

1929年初,被派往蘇聯莫斯科,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一年半後提前結業,於1930年8月回國到上海。後由中共中央派往中央革命根據地,任紅一軍團三軍八師師長。率部參加第一、二、三、次反“圍剿”作戰,功勳卓著,特別在第三次反“圍剿”中,取得了殲敵一個旅的重大勝利。

1931年冬,調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軍事教員。 1932年7月,任紅二十一軍軍長,率部轉戰贛南蘇區。1933年初,率部編入紅一方麵軍,投入第四次反“圍剿”戰鬥。同年3月,奉命前往閩浙贛蘇區工作,並在閩浙贛蘇區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省蘇維埃執行委員。同年10月,調任閩浙贛軍區司令員兼新紅十軍代軍長、軍長,與方誌敏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作戰。11月27日,於家楊門設伏殲敵一個團,取得了保衛弋陽、上饒蘇區的局部勝利。

紅7軍團前身是方誌敏領導的贛東北蘇區的紅10軍,後奉調到中央蘇區組成紅7軍團。軍團長是尋淮洲、政委是樂少華、參謀長是粟裕、政治部主任是劉英,中央代表是曾洪易。其中軍團長尋淮洲年僅22歲,少年才俊,17歲就擔任了少共國際師的師長,作戰勇猛,是紅軍中最年輕的高級將領;政委樂少華曾在蘇聯留學,喝了一肚子洋墨水;參謀長粟裕則是參加過南昌起義的老戰士。紅7軍團當時正在福建籌款糧籌款,接到命令後立即返回蘇區。經過短暫的休整和補充之後,1934年7月6日,紅7軍團從江西瑞金出發東征。

1934年初,劉疇西出席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並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同年8月1日,榮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授予的嘉獎狀和二級紅星獎章。 11月,被任命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總指揮、紅十軍團軍團長兼二十師師長,並被選為閩浙贛軍政委員會委員。12月,與方誌敏等奉命率部北上皖南,轉移到外線作戰。途中擊潰敵兩個保安團,摧毀敵碉堡百餘座。12月中旬,在安徽太平縣譚家橋附近的烏泥關指揮部隊伏擊圍追之敵失利,遂與方誌敏商定率部撤回贛東北蘇區進行休整。

在安徽省太平縣譚家橋戰鬥中,即12月14日,紅十軍團第十九師師長尋淮洲親自指揮,不幸小腹負傷,流血不止,於第二天英勇犧牲,年僅 22歲。國民黨軍隊指揮官為王耀武。尋懷州死時,周圍有數百名紅軍戰士的屍體緊圍著他,可見深得人心。

剩餘部隊途經懷玉山區時,又遭國民黨軍重兵包圍。劉疇西指揮部隊反複衝殺,終因敵眾我寡,未能突出重圍。

1935年1月底,在懷玉山程家灣身負重傷後被俘,並與方誌敏等一同被押往南昌;蔣介石並未忘記曾是黃埔一期畢業生的劉疇西,他也了解在決定黨軍生死的棉湖之役中那個英勇的教導第1團第3連黨代表劉疇西,還曾擔任黃埔同學會總務科長的劉疇西;蔣介石於是特別囑咐駐贛綏靖公署主任顧祝同,一定要將劉疇西“爭取”過來;於是在國民革命軍中擔任要職的黃埔老同學紛紛前往獄中探望、勸降,曾任黃埔教官的顧祝同也親自來了三次;劉疇西麵對死亡和友情、爵祿毫不為之所動——世人可以責怪他在戰鬥中的驕傲輕敵,猶豫不決,但他堅強的革命意誌令人欽佩。

1935年8月6日淩晨,被押往南昌市百花洲下沙窩刑場,他拖著沉重的鐵鐐,昂首挺胸,與被難的戰友連聲高呼:“中國蘇維埃萬歲!”、 “紅軍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時年38 歲。在獄中,任敵威逼利誘,堅貞不屈。還曾積極策劃越獄,因敵看守嚴密未能成功。同年8月6日,在南昌下沙窩與方誌敏等一道英勇就義。

方誌敏在《可愛的中國》一書中多處記載的“疇”之英雄事跡,所指便是劉疇西。不知什麽原因,大家隻知道革命烈士方誌敏的事跡,卻對和他一起就義的劉疇西知之甚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金重陽 回複 悄悄話 自古英雄多磨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