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哀將——國民黨的末代軍長們(一百零八)

(2011-12-14 13:54:57) 下一個



一百零八、第一二四軍軍長顧葆裕

第124軍是少數幾支內戰後期成立且能支持到最後的部隊之一。這個軍幾次遭到解放軍的打擊,都能從出重圍抵達西昌,使胡宗南也不得不重視起這個部隊。無奈國軍此時兵員枯竭,胡宗南就是想給124軍補充都難,這才把一個122軍的殘部補給124軍,可是杯水車薪,124軍仍不免在大陸上的最後一役中走向了重點。

顧葆裕,浙江鬆江(今屬上海)人,字介侯,生於1907年2月18日。顧葆裕本來考的是黃埔軍校第三期,結果因為年齡不達標,隻能等一年後再考。這個情況換做是別人,早就虛報年齡進去了,顧葆裕卻不願意這麽幹,他說凡是都要實事求是,尤其是年齡,怎麽能隨便更改呢?由此可見顧葆裕為人正直,且不願為達到目標而施以欺騙手段。

顧葆裕在軍校四期步科畢業的時候曾經想報名參加空軍,結果又因體格不符而被迫放棄,於是他返回陸軍從基層幹起,在警衛軍係統中服務。抗戰爆發的時候,他跟隨36師奔赴戰場與日軍作戰,並積功累升至預備第2師少將副師長。前任師長陳明仁調71軍後,這個預2師就由他接管了。此時正值遠征軍第一次出過作戰敗歸,日軍一路追擊並侵入滇西,情況萬分危機。幸得36師及時趕到,這才穩住了局麵,而在36師調防後,與日軍對峙的部隊就是顧葆裕指揮的預備第2師了。顧葆裕指揮部隊在騰衝地區與日軍相持了兩年,終於等到了反攻的那一天。他指揮所部英勇作戰,在攻打來鳳山的時候身負重傷。鑒於顧葆裕的表現,不僅國民政府頒發勳章於他,就連美國政府也頒發了一枚勳章。

抗日戰爭勝利後,顧葆裕調任暫編第58師師長,遠赴新疆戍守邊防。後來暫58師所屬的78軍整編,顧葆裕就改任整編第78師的少將副師長了。到了1949年2月,顧葆裕的老上級宋希濂出任川湘鄂綏靖公署主任,顧得宋氏之邀,辭去副師長一職,前往就任綏署參謀長。不久宋希濂要把新成立的124軍掌握到手,就用計把軍長趙援趕走,改由顧葆裕來接任軍長。

第124軍的成立,多得益於白崇禧,雖然124軍主要以中央軍係統的人員組成,但在白氏的插手下,也安置了不少桂係人馬。宋希濂可不管部隊是誰的,隻要有機會就抓,他就想辦法把桂係的軍長趙援弄臭,使白崇禧懷疑趙有通共之嫌,逼得趙援辭職避難。遮掩一來,宋希濂有機可乘,把部隊抓到手了。部隊既然到手,部隊中的人事宣恩倉促還擊,遭到重創,顧葆裕隻帶著223師殘部勉強突圍。

124軍突圍的時候其實是分為兩路的,顧葆裕這一路是以223師為主,另一路則是以副軍長吳峻人為主,這主要是124軍的零散人馬。由吳副軍長帶的這一路跑到四川新繁,見到沒有出路,幹脆就掛起了124軍代理軍長的牌子宣布起義了。而由顧葆裕帶的124軍本路人馬則艱難的向成都方向的國軍主力靠攏,結果成都守軍全軍覆沒,顧葆裕就改變方向突圍到了西昌。

其實抵達西昌的124軍總共也就2000來人,要承擔作戰任務談何容易。好在四川、雲南解放軍之後解放軍並沒有立即對西昌展開進攻,胡宗南就幻想著拉攏地方彝族來補充兵力,可招募彝人也沒那麽簡單啊。幹脆,還是先整理現有部隊的番號吧,於是122軍的千把來人補給了124軍,顧葆裕總算是有了將近4000人的兵了。解放軍畢竟不會給胡宗南做穩西昌的機會,1950年3月,西昌戰役開始,顧葆裕的124軍元氣未複,倉促上陣,被擊潰也就成了定局。

部隊沒了,顧葆裕卻不想當共產黨的俘虜,他經過化裝晝伏夜出,從水路逃到了香港,並在1951年成功抵達台灣。在那裏,他被捧為西昌突圍的英雄,並仍然受到重用。顧葆裕抵達台灣的當月,就被任命為傘兵總隊總隊長,此後又出任過陸軍總司令部戰略計劃委員會委員、第2特戰總隊總隊長、預備訓練司令部副司令官等職,於1958年2月25日在台北病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