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哀將——國民黨的末代軍長們(一百零七)

(2011-12-14 13:52:53) 下一個



一百零七、第一二二軍軍長張紹勳

第122軍是宋希濂極力爭取到的一個番號,同樣是擴大宋氏勢力的一個砝碼。該軍人事多出自宋的起家部隊第36師,裝備也都是全付美械,使其實力一度受到了國防部的關注。

張紹勳,字粹精,廣東憐廉州人,生於1909年。張紹勳是黃埔五期步科的畢業生,他長期在警衛軍係統中服務,後來跟隨宋希濂去了36師。在抗日戰爭中,張紹勳幾次遭遇險情,比如南京突圍和進攻龍陵,前者是死裏逃生,險被日軍俘虜,後者是率部進攻,結果身負重傷,以其經曆寫本傳記是綽綽有餘,因為張紹勳的抗戰生涯真是太富有傳奇色彩了。如此種種,張紹勳都能一一化解,可說是命大之極,他也依靠著戰功逐步升至整編第42師少將副師長。

1949年2月,在宋希濂的爭取下,國防部批準了組建第122軍的計劃。軍長人選起初由周磐擔任,這是一位與宋希濂毫無關係的保定軍校畢業生。對於這個結果宋希濂不能認同,他就想方設法的把周磐給保薦為兵團副司令官,於是在1949年4月的時候,張紹勳從新疆調到湖北當上了122軍的少將軍長了。

第122軍一直擔負大庸地區的守備任務,當時這個軍轄有三個師,但在張紹勳到職時,346師因為人員不足被裁了,所部官兵全部補充122軍的另兩個師——217師和345師。本來按照國防部的打算,在湖北的宋希濂集團是準備打一次進攻戰的。可是就在宋希濂完成部署準備發起進攻的時候,解放軍先打了過來。這一手讓宋希濂措手不及,帶著主力急忙後退,把個122軍留在大庸殿後。

張紹勳是宋希濂一手提拔起來的軍官,對於宋的命令從無不遵的道理。於是他指揮所屬兩個師在大庸死戰不退,張紹勳是打算戰至最後一人,好讓宋長官的主力安全撤退,可他的部隊不爭氣,尤其是345師新建不久,許多士兵還沒有作戰經驗,於是從345師有了缺口開始,122軍整個崩潰了。到了這個時候,張紹勳也就隻能收攏殘部邊打邊撤,但這回他的命不好,解放軍突入軍部,張軍長成了俘虜。

122軍殘部後來在副軍長丁樹中的指揮下撤到了西康,部隊補充給了124軍,這個結局至少在紙麵上是沒有被解放軍殲滅的部隊了。但張紹勳本人卻沒有再現抗日戰爭時期的幸運經曆了,他本人先是被送入中南軍政大學學習。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後他被判處八年有期徒刑,但這個八年似乎沒了盡頭,因為他一直被關了十二年才得到獲釋的口頭自由。之所以說是口頭的,那是因為張紹勳在被名義上釋放之後,仍然被關在寧夏的石咀山從事勞動改造。再往後,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可憐的張紹勳不知道什麽原因,竟然以“曆史和現行反革命罪”被寧夏石咀山市革命委員會判處死刑,並於1971年1月6日公開執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