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哀將——國民黨的末代軍長們(八十九)

(2011-12-13 12:58:45) 下一個



八十九、第八十九軍軍長張濤

張濤,原名張伯春,貴州綏陽人,生於1909年2月12日。張濤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五期步兵科。曆任軍校警衛連排長、憲兵團連長、軍政部部長侍衛官等職,屬何應欽的親信。1933年長城抗戰時,何應欽前往北平主持軍委會軍分會大計,張濤隨行,由於忠於職守,又被提拔為侍從副官主任,逐漸成為何應欽的親信。

抗戰軍興後,張濤調任140師上校團長,這是他首次正式參與實戰。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張濤身先士卒,多次擊退日軍的猛烈進攻,何應欽為此親自過問140師軍官的戰後嘉獎,又把張提升為副師長。不過由於張濤和師長李棠素有矛盾,最後他沒能成為140師師長的接班人,於1942年調回軍政部,當了特務第2團的少將團長。1944年12月,何應欽改任陸軍總司令部,張的特務2團就跟過去改編為警衛團,張仍任少將團長。抗戰勝利後,張帶著警衛團前往南京維持秩序,並保證了國府在南京受降事宜的順利進行。何應欽去美國後,張濤的警衛團被改編為重慶綏靖公署警衛團,他隨部移防重慶。在此後四年內戰中,他再未開赴前線。1948年底國府擴編新軍時,他的警衛團作為基幹擴編為328師,他也由此得以升任久違的師長一職。如果不是他在抗戰期間和李棠有矛盾,或許在抗戰勝利時已經是師長也未可知。

1949年2月,張濤的328師被編入89軍序列。然而部隊剛剛歸還建製後,張濤就和軍長劉伯龍之間發生了矛盾。因為張濤和當時的副師長項榮還都表示不願意讓一個沒有軍事指揮能力的人來指揮他們,這事被劉伯龍知道後自然沒有好果子吃,首先劉軍長就斷了328師的補充兵員,此外還表示願意提拔張濤當副軍長,要把張架空。張濤對於劉伯龍的把戲心知肚明,加上他有穀正倫的支持,不僅當上了副軍長,還仍然兼任師長一職。這樣一來,張、劉間的矛盾更加激化,終於導致了1949年11月的晴隆事件。

張濤以捕劉有功,升上了89軍軍長。但是張濤的軍長位子還沒坐熱呢,解放軍就已經進入貴州境內了,整個貴州能作戰的部隊屈指可數,而他的89軍剛剛經過動亂,軍直部隊急需重新定編,如此情況何堪重任?加上主持黔政的穀正倫在發表任命後又離開的貴州,一時間貴州軍政無人主持,張濤對黨國乃至自身的出路都產生了疑問。在中共地下黨的影響下,張濤考慮再三,決定帶著89軍起義,以求獲得新的出路。既然有了目標,重新整頓89軍的事情也就刻不容緩,畢竟帶著戰鬥力完整部隊和帶著一支殘破不全的部隊投靠解放軍的政治資本是完全不一樣的。

張濤既然下定決定帶部隊投靠解放軍,自然要說服部下才行。他於12月1日召開全軍團以上軍官會議,商討89軍的出路問題,這重點自然是死戰還是起義了。會前,張濤首先說服了328師副師長兼982團團長王光煒,並要他在會上投讚成票。未料當時的會議氣憤十分緊張,因為大部分軍官仍心向國府,就連張濤一手提拔的983團團長蔡世康也不例外。他首先發言表示反對,並主張89軍應該以戰國田橫守義不辱為學習榜樣,要軍長張濤率領所部堅持到底,隨後副軍長兼343師師長項榮還也表示支持蔡世康的主張。這樣一開,大多數人都開始讚成抵抗到底,甚至有的認為可將部隊帶到緬甸,在異域堅持遊擊到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結果會議不歡而散,結果並沒有向張濤所想的那樣發展。

會後,張濤決定單獨找目標做思想工作。他首先帶著王光煒去找蔡世康,但蔡仍堅持原先主張,並表示如果軍長不願意帶著他堅持到底,請求自帶983團去黔北打遊擊。張濤自然不答應,便耐心的勸說蔡世康,原先在會議上勢單力孤不便發言的王光煒也乘機進言,並搬出了張、蔡間的老關係,終於使蔡改變了主意,同意跟隨張濤行動。蔡世康的問題一解決,向無主見984團團長黃德升也隨便在張、王、蔡三人的說服下同意一起行動。這樣一來,勢強的主戰派隻剩下一個師長魏錫齡,也隻能痛哭一場後改變主張了。

張濤見328師已取得一致意見,而343師新任師長項榮還又是原來328師的副師長,起義已經不成問題了。張濤心裏有了底氣,就和解放軍第5兵團取得聯係,表示了起義的意願。1949年12月7日89軍在貴州普安發出起義通電。1950年6月,89軍分別編入解放軍駐黔各部,張濤本人離開軍界,先後擔任過貴州省體委副主任、省政府委員、貴州民個副主委等職,於1972年7月3日病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