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哀將——國民黨的末代軍長們(七十九)

(2011-12-13 11:56:17) 下一個



七十九、第七十五軍軍長吳仲直




第75軍本來是浙軍的基礎,在經過曆年附庸於中央軍的曆史後,於內戰時期正式轉正,成了嫡係。再由於中央軍嫡係主力在內戰中損耗的太多,這就使得75軍逐漸的冒出了尖,並且從1948年重建之後逐漸的成為了嫡係中的主力,乃至擔負起防守上海的主要力量。其後,又因為這個軍是從上海撤到台灣保存實力最為完整的部隊,這就使的75軍的血脈在國軍的幾次整編中都存活了下來,並一直延續至今。這要放到現在來說,75軍實在是堪稱轉型成功的典型範例,沒有第二。

吳仲直,字佐之,浙江諸暨人,生於1905年。吳仲直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六期交通兵科,在校期間主修通信,此後又考入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十一期深造。吳仲直一開始在通訊兵團服務,長期從事其在軍校學習的本職專業工作。但由於吳覺得一直幹通信升遷難,便決定投考陸大,以改變自己的軍旅發展軌跡。當他於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十一期畢業之後,得陳誠幫助,被派到了源自浙軍的第6師當參謀處上校主任。雖然第6師不屬土木係,但陳誠一直有意於吞並該部,吳仲直的赴任,便是陳所走出一步棋。而吳仲直此時雖然與土木係掛了鉤,但卻在相當一段長的時期內沒有融入這個集團,一直處於邊緣化的“準土木係”幹部。

在吳仲直的軍旅生涯中,有過多幾次值得誇耀的成績,這尤其要以1936年平息兩廣事變中所充當的角色為重。當時廣東軍閥陳濟棠聯合廣西軍閥李宗仁,於1936年6月以抗日為名,發出通電出兵北上,企圖與南京政府相抗衡。為了瓦解這個聯盟,並拉攏有意投效中央的兩廣幹部,吳仲直受命往返於贛粵兩地從事聯絡工作。而吳仲直不負使命,他孤身前往策反,又全身而出,並成功說服2000餘粵軍向中央投誠,給了陳濟棠集團一個極大的打擊。

或許是上級認為吳仲直適合對外做工作,於是在抗戰爆發後不久,吳就被派給了李宗仁,當起了第5戰區司令長官部的參謀處少將處長。之前在陳濟棠那搞動作,這回又跑到李宗仁這任職,著實把李給緊張了一段時間。好在吳仲直能以抗日為頭等大事,一直在認真從事本職工作。到是李宗仁一直對吳不放心,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就把他推薦到75軍當參謀長。

75軍的基礎部隊就是第6師,吳仲直的新崗位,到是讓他有回家的感覺。應該說吳仲直的心態是比較好的,他屬於到哪都能專心工作而不生是非的主,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75軍的舊浙軍將領們都不排斥他,相反還挺歡迎他的。於是在經過抗戰中期的一段艱苦抗戰歲月後,吳仲直由軍參謀長升26集團軍參謀長,再派到第6師當師長,經過近十年時光,終於將第6師交到了陳誠的手中。而功成身退的吳仲直,在抗戰勝利前夕,光榮的調回後方,當上了軍務署通信司中將司長。

內戰爆發後,吳仲直大部分時間一直在南京當聯勤總部的通信署署長,雖然沒有什麽兵權,但因為通信是他的專長,對吳來說到也幹的安逸。而當在前線與解放軍作戰的75軍覆滅之後,吳仲直這位辦公室將軍也就不得不被國防部調了出來,當上了新組建的75軍軍長。究其原因就是,吳仲直在75軍中當過參謀長,還當過75軍基幹的第6師師長,他不適合的話,就沒人適合去當這個軍長了。於是吳仲直就帶著他親自挑選的一些骨幹,跑浙江去專心建軍了。

國民黨在經過1948年年底的三次大戰役之後,精銳大部喪失,不得不將殘部退集長江以南布置新的防線。吳仲直的75軍此時還沒有編練完成,但畢竟國防部可調用的部隊有限,見到75軍已經有了規模,管它戰鬥力行不行呢,先拉到上海去擔負防守任務再說了。估計當時國防部也不準備讓75軍發揮出什麽戰績,隻要能起到延緩解放軍攻勢的目的就行。而湯恩伯可能也是認為這個軍派不上大用,就把75軍布置在相對安全的滬南地區,使75軍避開了戰役之初解放軍的猛烈進攻,成為上海戰役開戰後,實力最為完整的部隊。而當解放軍從浦東打開缺口的時候,75軍仍舊沒有被湯恩伯完全投入戰鬥,隻是抽調了一個95師去參戰。

吳仲直的75軍主力在經過了將近十來天的等待之後,終於在5月15日等到了解放軍的進攻。可抵抗了隻有5天,就奉命全軍移防到江灣,再往後就接到了分乘四艘輪船撤往的舟山的命令。於是作為最先撤退的75軍,安全的抵達了目的地。經過統計,75軍此時有官兵2萬零700人,除了95師損失了一部分外,其餘兩個師基本就沒什麽損傷。於是戰鬥力仍舊存在的75軍想不被國防部重視都難了。

當75軍奉命調回台灣後,便擔負起台灣南部的防守責任。吳仲直本人則從1951年起兼任台南防衛副司令官。可能是吳仲直的身體原因,他在副司令官的崗位上卸任之後,隻擔任過聯合作戰研究督察委員會副主委、國防部高參室主任等幾個虛職。1967年1月,吳仲直辦理了退役手續,但在七年後,也就是1974年,便過早的在台北病逝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