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媽媽
(2011-01-16 19:21:40)
下一個
記得很早的時候讀過這麽一個故事:
一隻小螃蟹正在沙灘上快樂地走來走去。
突然,螃蟹媽媽驚訝地叫了起來:“唉呀!孩子!你怎麽能橫著走呢?多難看啊!別人會笑話的!走路一定要直著走才對呀!”
小螃蟹也嚇一跳,趕緊往直走,可是,無論如何也走不直。隻好向媽媽請教:“媽媽媽媽,您教教我,示範示範好嗎?”螃蟹媽媽一口答應。
可沙灘上留下的,依然是橫行的足跡。
當時,並未覺著這個故事有什麽深刻的寓意,一笑而過。可是,等有了孩子,尤其是孩子漸漸長大,開始學著做人的時候,慢慢察覺了這個故事的深意,不由警惕,時時提醒自己的言行:千萬別成了螃蟹媽媽。
有些時候,不做螃蟹媽媽是很容易的。比如,過馬路的時候,盡管路上沒車,可還是等燈綠了再走;買完菜以後,盡管有人隨手擱置小推車,可還是冒著雨把小車送到還車處;吃完東西以後,盡管附近沒有垃圾箱,可還是堅持把廢紙捏在手裏,甚至裝到包裏,直到找到垃圾箱……因為這種時候,孩子就在身旁看著自己的一舉一動。
可是,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是那麽的難以控製,要想不做螃蟹媽媽是那麽的不容易。最日常的就是夫妻鬥嘴。其實,很多時候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你一言我一語,話不投機,聲音便大起來。今天早晨便是這樣:老大病了,哼哼唧唧,纏著我要抱要講故事;老二一看,忌妒了,也湊了來,要吃要喝要玩。一時間,倆人吵成一團。偏她爸爸累了一周,想睡個懶覺,不情不願地起來幫忙。自己一急,便衝他嚷嚷。他也吼了回來。幾個回合下來,孩子們不吵了:在聽我們吵。等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成了螃蟹媽媽——老大安安靜靜地盯著我們,黑白分明的眼睛充滿了疑惑,老二幹脆問了出來:“媽媽,你說過的,不能對別人大聲嚷嚷,對嗎?”趕緊承認錯誤、道歉,已然成了馬後炮……
再比如學鋼琴。老大想學琴。她要學,自然是逼著我也學,否則,又一鐵定的螃蟹媽媽——自己不能還要說教。可不當這個螃蟹媽媽是很難的。且不說時間的安排、每次的來回接送、陪同她學琴和記筆記,還要跟她同步學習。自己從來沒學過器樂,連簡譜都不懂,盯著五線譜,就像看著一群遊泳的蝌蚪。沒辦法,硬著頭皮上。一首曲子彈下來,左手右手,一指到五指,忙了個不亦樂乎,結果還錯了無數次。隻好訕訕地笑:“看,媽媽也會彈錯的。”孩子在一旁很同情地看著我,大人似地安慰道:“媽媽,沒關係,老師說多練習就好了。”好一個“多練習”!搞得自己做夢都在打拍子,練指法。好在理解力比她強,老師強調的手法和曲子裏的重點,比她掌握得快,否則,還是逃不脫成為螃蟹媽媽的命運。
我們住在一個公寓區,有很多中國鄰居,孩子們是好朋友,媽媽們也是好朋友。閑了聚在一起,三句話不離孩子。有個孩子快三歲了,長得細胳膊細腿的,弱不經風。問起來,媽媽說吃飯不好,特挑食。每頓飯五六個碟子碗伺候著,預備著她愛吃的東西,還挑來撿去的,一頓飯得化一個多小時。主食不好好吃,就愛吃零食。其他媽媽建議:“這是慣出來的毛病,停了零食就好了。再不好好吃主食,餓一兩頓也就好了。”道理是懂的,隻是舍不得餓孩子,舍不得孩子哭,所以,由著孩子變成了橫著走的小螃蟹,自己則糊裏糊塗變成了螃蟹媽媽。
可問題是有時候自己明明不是螃蟹媽媽,可孩子,怎麽就成了一隻橫著走的小螃蟹?比如學中文。在這裏的中國家庭裏,孩子成長中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恐怕就是學中文了。見過很多中學以上的中國孩子,英語非常流利,中文結結巴巴,能聽不能講是普遍的。自己家裏,老大在美國土生土長,因為家裏主張講中文,因此,三歲上幼兒園以前一句英文都不會說的。如今已是一年級的學生,英語自然沒問題,中文也一樣的好。在中文學校是個考滿分的好學生,聽、說、讀、寫都不錯。看著她,自己還滿有信心,以為至少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中文的文盲(能聽能說不能讀不能寫),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可誰知老二的表現卻打破了我的美夢。老二是在美國出生,八個多月回到中國,兩歲半再回到美國的。去接她的時候,家人都說她是個話簍子,中文定然沒問題,隻擔心她的英語跟不上。不料,她上幼兒園的時間,到現在滿打滿算也不到一年,英語已說得倍兒流利,中文卻忘了大半。至於家鄉話,早丟到了爪哇國,忘了個一幹二淨。在家裏,雖然天天強調講中文,也擋不住姐倆說英語。老大還好,提醒一下就換過來了。老二卻不,你給她講中文,她給你答英語,還振振有辭:“我們老師都~~不說中文。”威逼利誘、胡蘿卜加大棒都使遍了,見效不大。想來就鬱悶,自己明明以身作則地講中文、讀中文書、看中文電視,可孩子偏就成了喜歡說英語的小螃蟹。有什麽辦法呢?
隨著孩子的成長,如何不讓自己變成螃蟹媽媽,或者,如何讓孩子不變成橫著走的小螃蟹,是個很大的挑戰。小到日常的種種細節,大到對生活的態度, 都不是容易的事。有些,隻要自己注意了,就不會成為螃蟹媽媽。可有些,隻有自己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孩子的配合,環境的影響……
總之,在讀了《螃蟹媽媽》的故事的多年以後,才真正了其體會到其中的深意,不是不感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