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山西陽城老人回憶日軍罪行:5歲孩子的臉被撕爛

(2013-11-13 17:04:52) 下一個

山西陽城老人回憶日軍罪行:5歲孩子的臉被撕爛

www.anhui.cc 2012-10-16 10:08:03   來源:皖東晨刊 點擊:1583次   
 
核心提示:
秋風蕭瑟,樹葉開始泛黃。9月17日,在陽城縣蟒河鎮西峪村,83歲的老黨員張金和顫顫巍巍地從家中走向村口,遙望著村南的一片坡地。“九一八”事變紀...

秋風蕭瑟,樹葉開始泛黃。9月17日,在陽城縣蟒河鎮西峪村,83歲的老黨員張金和顫顫巍巍地從家中走向村口,遙望著村南的一片坡地。“九一八”事變紀念日就要到了,這是一個應該被所有中國人銘記的日子。在村南的坡地上,埋葬著200多名抗日戰爭期間犧牲的八路軍戰士。

張金和的心裏百感交集,思緒一下子被拉回到60多年前村子被日本人蹂躪的歲月,他鞠了三躬,一滴淚水滑過了他的臉龐……

侵略罪行不可饒恕

西峪村位於陽城縣城東南部,距縣城15公裏,離蟒河鎮政府所在地1.5公裏,全村247戶606口人。1930年,張金和出生在這個小山村。1956年,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都才20多歲,都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為了打擊日本侵略者,一個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提及當年親眼所見的一幕幕,張金和老人潸然淚下。

全麵抗戰期間,日寇分批次地來到西峪村掃蕩,最多的一次達到了500多人。

“日寇無惡不作,在村裏實施了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1942年農曆九月初七,那一天,我永遠無法忘記。那天烏雲密布,天空下著小雨。在村西兩公裏的馬野溝山窪,侵略者對村裏留守的婦女和孩子痛下殺手,有37人死於日寇的屠刀下,那可都是手無寸鐵的農民呀!在那次屠殺中,村裏還有5人受傷,5人被日本鬼子抓走了。村裏的糧食、財物、牲口都被搶走了。國民媽、躍明媽、小會媽這些人就慘死在這裏。有個5歲的娃娃的臉還被日本鬼子撕爛,真是太殘忍了。張萬年是受傷最重的一個,他的肚子被日本人用刺刀捅出碗口大的傷,腸子都掉了出來,幸運的是,他活了下來,直到10年前才去世。張萬年在世的時候,村裏人都見過他身上饅頭大的傷疤,遇到陰雨天,他的傷疤就會疼痛。這些,都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國作的孽,他們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張金和哽咽了。

為了抵禦日寇,救治傷員,八路軍在村裏建立了臨時醫院。

踏訪遺址重溫曆史

在西峪村,有五處二層樓建築,大院裏有小院,院子錯落有致。全有典型的木質樓梯,木質圍欄,當年粉刷過的紫紅色油漆依稀可見。有的院落已經破敗,有的院落還住著人家,有的院落已被現代的紅瓦房代替。

這些院落當時是八路軍辦公和收治傷員的場所。其中兩處院落被當做八路軍後方醫院所在地,先後收治了1000多名從各戰場上轉運來的傷員,200多名重傷員因醫治無效犧牲,長眠在這裏。這所醫院當時被稱為“二所醫院”。

1943年,張金和13歲。他曾跟著一個劇團唱戲跑碼頭,因戰亂便回到村裏。當時由於糧食短缺,他常常受寒挨餓,就來到二所醫院,向八路軍戰士要饅頭吃。八路軍傷員分散在村裏七八處院落裏,慢慢的,張金和常到醫院去幫幫忙,打個下手。

村民路滿所今年75歲了,至今他還依稀記得,二所醫院院長姓劉,是個四十多歲的漢子,當年就居住在他家的院子裏。老路記得,劉院長每天匆匆地出門,有時候忙到半夜才回來。醫院裏當時還有兩個醫生,一個姓馬,一個姓秦。醫院存在的日子,是抗戰最激烈的一段年月。

73歲的張有誌老人帶領記者參觀了當時設在西峪村的指揮所、住院部、夥房等院落。沒人住的院落中長滿了苔蘚,有人住的院落還保存得較為完好。其中一個叫花牆院的院落,當時是《黃河日報》辦公的地方。據資料記載,《黃河日報》為抗戰時長治犧盟中心區機關報。1939年夏,日軍大舉進攻晉東南,黃河日報社轉移到了太嶽山區的沁水、陽城一帶。

據張有誌回憶,“文革”期間,村裏的許多長者都自發悄悄地跑到該村的烈士陵園祭奠英烈。十多年前,村裏打水井時,挖出了三具烈士遺骸,村中的老人聞訊後趕到現場,上香、燒紙、磕頭,將烈士遺骸小心翼翼地運到別處掩埋。

張有誌告訴記者:“西峪村每年都要舉辦跑旱船、走高蹺、二鬼摔跤等節目,這些就是當年的戰士們教的,一直流傳到現在。”

勿忘國恥永遠銘記

張金和老人說:“回想這些,是一種撕心裂肺的痛。見證這段曆史的老人一個個去世了,我們年齡也都大了,隻有把這段曆史告訴後人,曆史才不會被遺忘。同時,也希望政府能重視起來,保存好村中的遺跡。”

2012年4月4日,清明節,陽城縣蟒河鎮西峪村組織的“壬辰年公祭抗日英烈”活動在該村村南不足一公裏的山坡地裏舉行。100多名村民站在花圈前肅立默哀,幾名老者則跪在地上,一邊上香祭拜,一邊自語:“英雄們,我們又來看你們來了,雖然不知道你們姓甚名誰,但我們並沒有忘記你們。”這是在中斷公祭40多年後,西峪村村民再次對長眠於此的200多名烈士進行祭奠。

據張金和回憶,抗戰時期,有四五個人專為烈士做棺材,埋葬後,每個烈士都有一個墳堆。200多座墳堆被各種自然生長的植被簇擁著,顯得莊嚴肅穆,經過烈士陵園的人都會靜默致哀。此後,每年清明節,村裏都要組織村民按照當地習俗敲鑼打鼓、抬著祭品到烈士陵園祭奠。“文革”開始後中斷。

從1989年到2008年,路文社在村中擔任黨支部書記,其間,他經常聽老輩人講述這段曆史,他都用筆詳細地記錄了下來。

2009年11月26日,晉城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組、晉城市旅遊文物局來到西峪村,對村中的文物進行了普查。發現文物點5處。其中古建築2處,近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3處。文物清點單上記載:太嶽四分區第二醫療所舊址一處、1938年《黃河日報》舊址一處、中共陽城縣司法所舊址一處、西峪村57號院一處、西峪村115號院一處。但這些文物的保護級別尚未核實。

那麽,當時的八路軍戰士屬於哪支部隊呢?記者查閱了陽城縣誌,並未發現有史料記載。據村裏的老人介紹,犧牲在此的八路軍戰士屬於當年太嶽軍區部隊。抗戰結束後,晉冀魯豫軍區成立,太嶽軍區隸屬晉冀魯豫軍區建製。抗戰結束後,有8名戰士轉業到村裏,遺憾的是,這8人中的最後一位老戰士也於去年去世。 (摘自《周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