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藍天

用心去體念人生中各種各樣的經曆,快樂不用理由,藍天下讓自由的靈魂在飛翔。
正文

你經常地在做一些事情來充實自己的心靈這個源頭嗎?

(2011-05-12 17:08:49) 下一個
讀了一片別人寫的帖子,頗有觸動。一篇文章越是觸痛大家的神經,越證明其力度。心靈不被經常地攪動,就會成為一潭死水。而生命需要活力,這個活力的源頭是內在的,不是外在的。你經常地在做一些事情來充實自己的這個源頭嗎?這就是我讀這篇文章後,想問的一個問題。


低智商社會(ZT)


前些日子,日本著名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會》意外地觸動了某些國人的敏感神經。根據網上的援引,大前研一如是說:在中國旅行時我發現,城市遍街按摩店而書店寥寥無幾,中國人均每天讀書不足15分鍾,人均閱讀量隻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中國是典型的“低智商社會”,未來毫無希望成為發達國家。後來有人出來辟謠,說其實這本書根本是在講日本,有關中國的說法隻是網上的移花接木。不過,我們不能不對這個話題重視起來,探討一下中國是否有走向低智商社會的傾向和危險。

中國人作為個體而言大都自認為冰雪聰明,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組群。所以有必要先來簡單聊一下社會智商和個人智商的區別。個人智商與生俱來,很好理解,但對社會智商的定義則不一而同。從我個人的角度說,一個高智商社會應該具有以下特點:擁有思維獨立及成熟的規模個體群、公共意識強烈、創新的想法和行為上下呼應、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大於對信息的需要。

既然爭議由當今中國人的讀書習慣說起,我們就必須正視社會群體在這個方麵的墮落。即使大前研一的那番話劍指日本,國人亦應有勇氣探討這句話對中國的適用性,問問自己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是否大於對信息的需要。我曾經在專欄《微博的八種病》裏專門提到一名老外在中國旅行時對國人閱讀習慣的觀察,微博由中國所謂精英階層而起的迅速流行也從側麵說明了社會對於信息的功利性需求頗有壓倒一切的態勢。這不是說知識和真理隻存在於書本之中,但是如果一個民族失去了讀書的耐心,很難想像作為一個整體它還會有追求更高境界的動力和執著。

中國“首善”陳光標一直都是個很有爭議的公眾人物,最近因為某媒體的調查報道而再度吸引眼球,該媒體對陳光標可能存在的詐捐行為提出質疑。有意思的是,盡管不少網民以前對陳的高調行為頗不感冒,這次也選擇站在了陳的這一邊,有某名導更是在微博上罵罵咧咧地為“首善”大鳴不平,認為隻要是捐了款吹吹牛又何妨。我不知道怎麽給這種現象歸類,是個體思維一元化及不成熟的表現,還是因為中國富人階層在百姓眼中的集體墮落而造成的道德遷就行為。無論是哪一種,“捐”和 “詐”都是需要分開來看的兩種行為,不能因為前者就可以掩蓋後者,這已不單單是一個道德層麵的問題,也應該是法律層麵的事情。

另外一種富人的大量存在更是對社會智商的辣手摧花。記得前幾天在某創業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說某知名互聯網企業的一名高管,公司成功IPO後實現財務自由,套現退休。離職後的一年時間無所事事,成天和朋友家人打牌鬥地主,或者和同樣有錢的朋友聚眾感慨,說這輩子不愁吃喝了還能幹點啥。雖然文章後來寫到此人經“高人”指點再度出來創業,但創業的目的也似乎隻是再製造幾十個“財務自由”人。雖然怎麽支配財富是個人的選擇,但這種選擇如果缺少公共意識和情懷,就不難理解為什麽陳光標高調但不高明的“義舉”亦會有眾多擁躉了。

在當今中國這個大萬花筒裏,稀奇古怪和匪夷所思的事情似乎一個超一個的給力,但這個國度仿佛依然和“創新”二字無緣,即使民間有些類似的勁頭也大都用來山寨和造假了。前些天在家裏辦公,旁邊的電視放著國內的新聞,看到一眾人等在人民大會堂正襟危坐,心想這兩會的舊聞怎麽還在放。定睛一看,方知是清華大學的百年校慶。不知為何,當時幾個久違的字眼在腦海中湧現,那就是中學大學時常聽到的政訓:統一思想。

中國在走向低智商社會嗎?我擔心,但沒有答案。我所好奇的是:在一個充滿聰明人的低智商社會裏,會發生怎樣神奇的事情。(作者張濤畢業於哈佛大學和Wake Forest大學,曾先後做過駐外記者和跨國公司經理人,目前從事投資和政策谘詢工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