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ogany

桃花心木,驚堂木,驚唐木,木木木成林。Renaissance4now@yahoo.com
正文

【桃花心木電視台】“音樂之聲”大創意,鹽之城,美國之音

(2010-11-23 07:31:22) 下一個
 

【桃花心木電視台】音樂之聲”大創意,鹽之城,美國之音
Mahogany TVSound of Music, Salzburg, Voice of America

【桃花心木電視台】音樂之聲”大創意,鹽之城,美國之音


音樂之聲”大創意,於比利時安特衛普中央車站
Sound of Music | Central Station Antwerp (Belgium)
桃花心木短評:隻有在一個身心健康的社會裏,才會冒出如此平凡而又歡快的大創意。

~~~~~~~~~~~~~~~~

參考文獻

美國之音,音樂之聲和鹽之城
記奧地利城市薩爾茨堡
·識 似·


  The hills are alive, with the sound of music……電影“音樂之聲”開場的第一句歌詞

  奧地利山城薩爾茨堡(Salzburg,鹽之城)是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不是我敢妄下的結論。隻是那些架子很大,閱曆豐富的遊人都認為這是不言自明的事實,不屑於跟你解釋,好象有意破壞你的自我感覺。電影“音樂之聲”內外景都取自薩爾茨堡,如果你熟悉這個電影裏的湖光山色,花園古堡,就很有可能讚同這些遊客的結論。很多人是因熱愛“音樂之聲”而向往薩爾茨堡,按說我屬於這一類,隻是我的故事沒有那麽平鋪直敘,從聽說“音樂之聲”,到今天親往薩爾茨堡,要在曆史的彎路上吃力地兜一個大圈

  1971年中美關係解凍微妙地改變了中國的政治氣氛,其中之一是偷聽“美國之音”從死罪變成了一種對青少年冒險的刺激。林彪事件對共產黨說教的摧毀性打擊導致前所未有的信息饑渴,文革中的“愚蠢”的兒童遊戲:煙盒,冰棍枝,鏈子槍,統統讓路給新的冒險:“偷聽敵台”。我猜想將來曆史學家都會同意沒有一代人的“偷聽敵台”就沒有中國後來的開放。

  在北京玩兒“偷聽”的遊戲要比邊遠地區艱難很多,因為有功率強大的“幹擾台”在“保衛”首都領空,能“偷聽”到的隻有在幹擾下斷斷續續的片段。一邊要不停地調整頻率,調整天線,一邊又要提防不速之客突然造訪。當時並不知道憎恨那些在幹擾台工作的“叔叔阿姨”們,隻是希望他們工作能多出幾分差錯,多“漏”出一些“片段”來。今天想起這些兢兢業業的“幹擾台”員工們,恐怕隻剩幾分“同情”。我不敢想象後人會用什麽樣的語匯來形容這些消耗大量人民血汗又不積陰德的“幹擾台”:有中國特色的……“下作”?

  我還能清楚地記得那天傍晚和悅的天色。透過強烈的幹擾噪音,“美國之音”開始介紹電影“音樂之聲”:“這是根據在奧地利城市薩爾茨堡發生的一件真實的故事改編的音樂電影。故事發生在二戰前夕。退役海軍軍官馮·特拉普因喪偶而變得對自己七個孩子生硬,嚴峻。他管理家庭象是管理自己的軍艦。新上任的熱愛音樂的家庭教師修女瑪利亞決定教七個孩子歌唱,用歌聲融化家庭的堅冰,瑪利亞也因此和軍官墜入愛河,喜結連理。最後全家一同翻越阿爾卑斯山,逃離了納粹統治下的奧地利……。”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聽到薩爾茨堡城市的名字,第一次聽到對家庭如此溫馨的描述,第一次聽到“音樂之聲”的音樂。毫不誇張地說,這個音樂改變了我對生活和對自己的看法。我從來不知道世上會有這樣動聽的音樂,盡管一個英文字都聽不懂,我通過音樂感受到了自己的靈魂,一個獨立於政治沉伏,社會動蕩的靈魂。革命歌曲從此變得有刺鼻的邪味,革命的說教也永遠失去光澤。在我的心靈深處,藏起一個讓我覺得“高人一等”的秘密:我聽到過你們從沒聽過的最好聽的音樂。隨後多年,這個深藏的秘密頂住了當時家庭政治麻煩給我帶來的沉重的精神壓抑。

  恢複高考後上大學。校園裏生活非常熱鬧,學校廣播雖然還是“新聞聯播”,寢室裏已經是“美國之音”的一統天下。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遍又一遍地在電教室觀看“音樂之聲”的錄像,熱心的英文係學生把整個電影的對話,歌詞都打字編印成冊。今天回憶,好象從“音樂之聲”的歌曲中學到的英文要比從幾年枯燥的英文教材還要多。我被電視畫麵上薩爾茨堡的景色完全征服了:阿爾卑斯嶙峋的雪峰,碧的森林和開闊的草甸,明珠般的高山湖泊和歡快的河流,古老的街道,高大的城堡,石築的教堂……不能親訪如此秀麗的地方該是多大的終身憾事啊。

  薩爾茨堡雖然是奧地利的名城,她距離德國南部的慕尼黑最近,高速公路不過一個多小時行車。火車汽車都很方便。如果說特利爾號稱是“北方羅馬”,薩爾茨堡則是“北方佛羅倫薩”,她尤其代表巴羅克建築藝術的顛峰。藝術家開玩笑說薩爾茨堡每平方米上巴羅克藝術平均含量全球“冠軍”。十六世紀城市建築設計充分利用索爾紮克河蜿蜒流向和兩岸山勢,從整體上結構和色彩的諧和都幾乎天衣無縫,美得無可挑剔:宮殿,花園,城堡,古橋,依山的石徑,每個角度,任何方向看薩爾茨堡都是令人讚歎的景致。“音樂之聲”的導演一定很開心,他隻需大膽取舍,絕對不必擔憂景觀不夠用。

  雄居山頂,四麵俯瞰全城的Hohensalzburg城堡已有一千年的曆史。是整個中歐最大的城堡。遊客們無不為它的氣派所感染。特別是每天晚上,城堡內都舉行音樂會,莊重典雅,音響絕佳。如果你熱愛古典音樂,大概你不能找到比此更“古典”的氣氛了。

  在薩爾茨堡四周,阿爾卑斯山毫不吝嗇的展示她最美的圖卷。一座座依偎在山崖湖畔的別致小村,世上規模最大的恒溫“冰洞”,終年開放的高山滑雪場,姿態各異的古堡和世界聞名的鹽礦(薩爾茨堡因盛產礦鹽得名),美不勝收。我猜想你從薩爾茨堡歸來,再聽到“世上最美的城市”一類問題,也許會莞爾一笑;是否是“最”美麗早已無關緊要,因為她“太”美麗了。

  薩爾茨堡是莫紮特的出生地。薩爾茨堡一年一度的莫紮特音樂節吸引世界成千上萬的莫紮特樂迷。盡管“音樂之聲”是旅遊業的重要財源,薩爾茨堡並不十分情願與好萊塢電影“黏”在一起。“音樂之聲”1964年首映,全世界大獲成功,隻有一處票房記錄慘不忍賭:薩爾茨堡。不到一個星期電影院就沒人了!不過今天薩爾茨堡慶祝莫紮特也並非沒有苦澀;莫紮特在世時,和薩爾茨堡關係奇差,互不買賬,惡言相向。(“音樂之聲”和薩爾茨堡至少還不至於打起來)。曆史的聯係從旁觀者角度看上去有時是非常缺乏邏輯的,很多鬆散的鏈條隻能在純粹個人的經驗中才完整地接合在一起,美國之音,音樂之聲和薩爾茨堡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鏈條,別人可能驚訝“八竿子打不到”,但who cares。我們最關切珍視的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獨特完整的人生經驗,僅此而已。

  後記:遊薩爾茨堡不要忘記隨身攜帶雨傘。薩爾茨堡以陣雨著名,缺乏準備會被淋得透濕。連薩爾茨堡人自己對多雨都不避諱。他們自我解嘲說,薩爾茨堡隻有兩種天氣,根本用不著聽氣象預報,看看山頂上的城堡就知道了:看得見,就知道馬上要下雨了;看不見,那是已經下起來了。

 寄自美國

原文載於:http://www.cnd.org/HXWZ/CM02/cm0208d.gb.html

請參閱《華夏文摘》本刊91年《仙樂樂飄飄到鹽堡》(cm9111a)

~~~~~~~~~~~~~~~~
free counter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