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錯船 - 曆史,經濟,藝術

曆史,經濟,藝術,同人女,上錯船的工程師
正文

隻認衣裳不認人

(2005-07-08 13:19:49) 下一個
隻認衣裳不認人 在一個陰陰的星期天的下午,我和兩位夫人在一家服裝店轉得正過癮,門外的兩個先生就真窮極無聊起來了。一個談起男人穿衣服要講牌子,另一個說太講究就沒意思了。不過老婆如果願意打扮老公,咱也要作受寵若驚狀配合一下。最後,兩個大老爺們兒低頭研究自己的褲子的牌子,其中一個很驚喜的扯著自己的條絨褲子說,嘿,沒注意自己的褲子還是GAP呐。 人過了一定年紀,就對衣服牌子有些上心了。這個年紀的坎兒來的早晚因人而異。而象咱爸媽那一代的人,能在長安商場或城鄉翻到件純羊毛的便宜貨,已經是皆大歡喜了,根本談不上認牌子。而咱們這代都市群呢,在這物欲橫流的世界裏,喝著小資的咖啡,談著憤青的搖滾,看著痞子編的電視劇,留意著港台同胞的口味,正在通向中產的康莊大道上奔的有趣,但還是偶爾會停下來留意一下生活的質量問題。馬斯絡的需求發展到第三層,就表現在我們需要外在的裝潢來贏得他人的肯定。衣裝作為我們有最大選擇餘地的商品,就成了眾矢之地。誠然作人還沒有到“頭尖身細空白如銀,隻認衣裳不認人”的地步,但被哥們兒們扯住西裝,發現是與地攤兒貨可以”媲美“雜牌兒,我們的上麵提到的主角之一張總臉上就真的很掛不住了。雖然曾經被人扯住領帶,又碰巧那天確實是一條Giorgio Armani掛在脖子上,讓人著實瞠目結舌了一次,但每每想起終究沒有匹配的高檔西裝,總感覺有些後怕。然後就有了我們日後津津樂道的經典:張總趁美國一遊,直奔Neiman Marcus, 一千多美金的西裝連眼睛都沒眨就掄回來了,那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現金一去兮沒飯錢”的氣魄讓我們五體投地。 無論你認為追牌子勢利也好,虛榮也好,衣服永遠是身體的語言。那種天使麵孔魔鬼身材的人是穿什麽都養眼的,所以模特的身體語言就是美麗。碰巧我們是 永遠的80%,平庸的絕大多數,所以在聲音不悅耳的前提下,我們需要衣服作語言的修辭。有品牌的衣裝,就如不同風格的交流方式。GAP表達著青春與自然,TOMMY表達著冷靜的中性,Banana Republic是趨於成熟的留戀,Ralph Lauren是不經意的休閑,DKNY展示著紐約的流金,ESPIRIT是亞洲的嬌小玲瓏。如果你看到一個人身著Gucii或Dior,他的身體語言隻能告訴你一件事:用百元大鈔把他糊起來,都比穿這件衣服劃算。台灣人有對某個牌子死衷的習慣,所以可以看見某女生永遠隻穿Calvin Klein。如果這女生碰巧長得能把這身CK糟蹋掉,我們就疑心她是否和CK有仇了。再如果這女生連內衣都要死衷一下的話,她一定還和全體日本AV女優有仇,因為後者在限製片子裏是青一色的CK,號碼大都在C以上(如果不知道我在聊什麽的男生,還是不要仔細追究了吧)。倒沒聽說過香港人有什麽品牌笑話,但香港人對衣著的苛刻比台灣人更甚。曾有一小姐看到我身上的AIX,眼神馬上由平淡轉為警覺,由警覺轉為憤怒,由憤怒轉為抓狂...經我再三解釋這是AIX的甩賣貨色後,才由抓狂轉為溫和,並和顏悅色的問我那家店是否還在甩買中。 經濟基礎不僅決定上層建築,也決定身上衣服。因為我們不是上流消費群,追求名牌,囊中終有羞澀的時候。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來尋找減價甩賣的光明。在沒有認識到置妝要看時機前,我們是不知輕重的看的上的就掄,全價就全價,買得其實是心情。直到有一天發現甩賣季節到來,價格直跌到原來的六分之一。那種對心靈的打擊,對靈魂的咬齧,對情感的強暴,遠遠勝過股市的跌蕩。由此可見,隻認衣裳認人也不能保證認準他的三六九等,因為甩賣貨色確實水份太大。注意,我說的可是甩賣的真貨色,而不是繡了個兔子頭就冒充PLAYBOY的街攤襯衫噢。一件Gucii的背心能在專賣店標出北京白領一個月工資的價格,但碰上換季時節,在OFF 5TH AVE這種“名牌發燒友”的店裏,還是可以翻出一兩件可以問津的東東的。當然要尋找物美價廉,又命中率高的買賣,專賣店的甩賣是最佳時機。AIX或Max Studio甩賣時節的現場狀況,可以和王府井那第一家麥當勞開業時媲美:看著一徐娘喜孜孜的在圓滾滾的肩頭上批著件線條流暢的超小號大氅,我隻有潸然淚下。究其最重要的原因,那件大氅我 還是買不起... 買衣服一定要試穿,否則怎能對實際效果有感性認識?前兩年風風火火的DOT COM熱潮,也沒有給足我們從網上訂購衣服的膽量。另外,在試衣間裏搔首弄姿一陣,然後得來同行的太太小姐們一陣臭罵:真沒眼光,還不去換件瘦點兒的?!或者被她們逼迫著套件前衛的裙子,暫時過過涉足時尚前沿的癮,都是試穿過程中的獨到樂趣。眾口難調,選擇又多,最後試過六七件後往往還是空手而歸。不僅男士們對這種購物方式深惡痛決,店員更是有口難開,唯有堆著假笑把我們這群嘰嘰喳喳,挑三減四的“婆娘”們恭送出門。隨著暴發戶的日益增多,店員們也學會不能再蹈“漂亮女人”影片中的複軌了,所以St. John店裏的麗人嘴角也不總撇著,看到俺們這些不很地道的中產,隻能很有姿態的打打招呼,暗地裏歎口氣而已。 經過在衣服堆中的尋尋覓覓,在試衣間裏的扭扭捏捏,在收銀台旁的漫漫等待,把甩賣名牌搶購到手的樂趣,男人不知道,不追牌子的女人也不知道,不逛街的女人更不知道,能用原價格把衣服買下的永遠也不知道。除了付款後仔細打量收據時那種得意的心態,最終的快樂來自這個時刻:注意到你袖子上的一個小標記,或領後不經意一閃而過的標簽,身邊的男士把眉毛微微一揚,座旁的小姐湊上前來仔細端詳,酸溜溜的輕歎一聲“呦...”,你的第三層需求就此畫成了一個完美的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