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又回到斯德哥爾摩的記憶了,今天寫的話題之一是墓地,明顯不討喜的話題,大概也是很多遊客無暇顧及的地方。幾年前發生過中國老人在瑞典被“扔”墳場的鬧劇,大概就是指這個地方。
逛墓地,在西方也許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在中國文化裏多少還是有些說不出的滋味,我們有點忌諱的,可人家說那是“最詩意的長眠”。
1994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的森林墓園(Skogskyrkogården,也有翻譯成林地公墓的,都挺好)位於斯德哥爾摩南部的 Enskede,建於1917-1940年間,主要由建築師 Eric Gunnar Asplund(艾瑞克·岡納·阿斯普朗德,1885-1940)和 Sigurd Lewerentz(西格德·萊韋倫茨,1885-1975)完成。其設計理念融合了大自然元素,風格簡約,加入了北歐哲學的思維,開創了別樣的墓園設計模式。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林地墓地之一,是現代景觀設計的教科書式的經典之作。
其實,看這個地方就是欣賞建築師的作品。介紹一下這兩位大家 - 森林墓園的設計者。
Gunnar Asplund 是上世紀20年代北歐古典主義建築的重要代表人物,在30年代後成為了現代主義的主要支持者,並影響了以 Alvar Aalto (阿爾瓦·阿爾托) 為代表的北歐現代主義建築師。我們如今崇尚的北歐風格,也可以說是拜阿斯普朗德所賜。他的主要作品有斯德哥爾摩公共圖書館和與 Sigurd Lewerentz 合作設計的森林墓園。
Sigurd Lewerentz 也是瑞典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現代主義建築師之一,盡管他低調又神秘,如同他的作品總帶有一股安靜的氛圍以及形而上學的精神,他對於現代主義的獨特理解,也讓瑞典現代建築走出屬於自己風格的路。
森林墓園在斯德哥爾摩的南島,乘地鐵綠線 T18 在 Skogskyrkogården 這站(是個露天地鐵站)下車,出站後步行 2 分鍾就能看到森林墓園的入口,非常方便。
森林墓園起源於斯德哥爾摩一個麵向全球的墓地設計競賽。1915年,瑞典決定在斯德哥爾摩南部建造一個新的墓地,並麵向全球征集設計,最後由年僅21歲的阿斯普朗德和萊韋倫茨提交的的方案勝出。雖然兩位年輕人早期有著良好的合作,由於個性和其他諸種原因導致他們在森林墓園的施工建設合作中決裂。據說萊韋倫茨是個內向而不妥協的人,與萊韋倫茨相比,阿斯普朗德似乎更懂得順勢而為,善於提供滿足各方要求的解決方案。而萊韋倫茨做設計則顯得異常艱難,與細節較勁,與業主較勁,與施工者較勁,不善於變通。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在北歐建築史上的地位。
森林墓地的麵積約96公頃。墓園設計堅持強烈的浪漫自然主義風格,充分利用原有林地的自然地貌和茂盛的鬆樹林,將火葬場、骨灰廳、禮拜堂、十字架、墓穴墓碑等間構築物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森林墓園從1917年開始建設,直至1940年才完全落成,對全球的公墓設計產生巨大影響。兩位建築師從規劃、建築物、景觀到細節設計全麵把握,付出巨大心力。
這裏長眠著許多名人比如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Gunnar Asplund 本人也將自己最後的歸宿選在此。1940年,主火葬場完工後僅僅四個月,阿斯普朗德就去世了。他的骨灰被安葬在這塊墓地的圍牆末端,守護著通向主火葬場的道路。他的墓碑上麵謙卑地寫著一句話,“他的作品繼續生活”(his work lives on)。
阿斯普朗德曾經的合作者萊韋倫茨被解聘後,心灰意冷,遠離建築設計,開始經營一家工廠,生產自己設計的門窗和其他建築配件。萊韋倫茨一直活到1970年代,在他生命最後的十年,設計了斯德哥爾摩畢約克哈根的聖馬可教堂 (St. Mark's Church,Bjorkhagen)和克利潘的聖彼得教堂 (St.Petri Church,Klippan),將自己的建築生涯推向頂峰。
森林墓園的概念就是“已逝者的花園”,設計師致力將裏麵的設施,墓碑、小教堂等與北歐樹林結合,令大自然與人類合二為一,在當年來說是一個脫俗 而新穎的設計,影響深遠。
1. 懷想之林是整個墓園最富有詩意的地方,它的意向來源於德國畫家卡斯帕·大衛·腓特烈(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油畫
2. 地鐵綠線 T18 的露天站台,林地公墓站
那天有點陰天,因為光線的緣故,照片不好拍,惦記著再光顧一次, 終究還是沒有擠出時間來。
3, 這是參觀結束出來時拍的主入口, 終於有點要開晴了,一束光線灑在微紅的樹葉上
4. 整個基地被3米高的以牆體支撐的護坡圍合
5. 開闊的景觀
6. 沿著小道舒緩前行,隱藏在左邊一群大樹和牆垣下零星可見一個個小墓碑和植被花簇,這裏是墓地
7. 沿著小道的右側是微緩的山坡-懷想之地,另一側前方通往墓地和教堂,火葬場低調地佇立在森林附近,並不對外開放
8. 供冥想的森林 - 懷想之地
9. 一個巨大的花崗岩十字架是唯一打破地平線的物體
10. 天井中有一座名為“複活”(Resurrection)青銅雕塑,象征複生
11. 這個建築群給主火葬場配備了三座教堂,分別被命名為信仰、希望和聖十字
12. 聖十字教堂大門,樸素的土黃色花崗岩石牆
森林墓園火葬場用獨立的柱子,撐起前廳形成完全挑空而開放的空間,使四周的草地、包含遠方的墓園、甚至前方水池所倒映的天空都帶進了大廳之中
13. 主火葬場
14. 這片神聖的景觀,沒有哀傷,隻有寧靜和永恒
15. 懷想之林的頂端有一圈榆樹
16. 站在懷想之林,思考人生的歸屬,從容慢慢品味人生
17. 生與死的建築
18. Trons kapell ,chapel of faith - 信仰教堂
19. 墓園中心高起的懷想之地也是冥想地,頂部鬆林茂密。坡度不大,隨便怎麽走都能到頂部, 我從不同方向上上下下好幾次,當作健身了
20. 遠眺四方
光顧著光線和取景, miss 了不起眼的林中教堂和七井之路盡頭的複活教堂,看到了沒進去。
21. 鬆林中的墓地
22. 在鬆林裏感悟死亡與新生, 永遠和諧並存, 又或是一種因果, 一種循環
23. 大自然與人類合二為一
24. 生者與逝者,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上
25. 嵌在牆上的墓碑,阿斯普朗德的墓就守在通往主火葬場的路邊某一處
從墓園出來,直奔斯德哥爾摩市公共圖書館,因為這也是著名建築師 Gunnar Asplund 一百年前的作品。
圖書館具有濃烈的古典主義色彩,入口處有大圓柱,主體建築中央是大穹頂。上圓下方的大建築,通體呈磚紅色,當中一座高大雄偉的拱形大門,兩扇厚重的雕花鐵門大開著, 可惜圖書館內內外外正在修繕中,正門拍不全,裏麵的結構也是若隱若現滴,全景收不進鏡頭。
這裏的空間大,看起來那麽高,卻不分層,圓筒似的直上直下。采光非常好,周邊圓弧形的旋轉樓梯,優雅漂亮。周圍上下布滿了書籍,仿佛整個大廳是由五彩斑斕的書籍砌的牆,蔚為壯觀。可惜圓形大廳內部也在裝修,無法展現出全貌,我的武器也不夠好,公共場所又不好瞎拍人家。書香處,大家都在認真學習,搞得我跟做賊似的,偷偷卡幾張就跑 ~~~~
26. 下了地鐵好像還要走一陣子,路過一個大教堂
27. 圖書館的側麵有個農貿市場
28. 一側
29. 另一側
30. 正臉,上台梯那兒搭著棚子在修繕,不過我的相機也沒法收進全景
31. 再瞧個遠景
32. 路過這家同仁堂,北京來的 ~~~~
上麵兩個景點都是免費去處,對建築設計感興趣的不要錯過。
接著上幾張地鐵紅線的照片 ,繼續紅線打卡, 斯京市中心以南, Slussen 南邊有紅線T13 和 T14,我不常去,也許為了遊覽地鐵站特意光顧。
33. T13 - Masmo metro station,南邊終點站倒數第五站,蠻有特色的一站
34. 1972年10月1日開始運行,它是斯德哥爾摩最早的“洞穴車站”之一,位於同名山下,地下 20 多米深。
每個地鐵站都是有故事的:
“The artwork here was made by Staffan Hallström and Lasse Andréasson under the name “Bring the Sun into the Underground”. Their work represents a innovative idea by making a living environment into the subway stations through installing changeable metal sheets on the cave’s walls. This setup allowed the installment of such pictures as “The Entry of Gustav Vasa into Stockholm” by Carl Larsson, which was edited by the artists.”
這裏的藝術品由 Staffan Hallström 和 Lasse Andréasson 創作,名為“將太陽帶入地下”。 他們的作品代表了一種創新理念,通過在洞穴牆壁上安裝可更換的金屬板,將居住環境融入地鐵站。 這種設置允許安裝由藝術家編輯的卡爾·拉爾森的 "古斯塔夫·瓦薩進入斯德哥爾摩" 等照片。
接下來是 T13 - Alby station,車站內的藝術作品由 Olle ängkvist 創作,以亮綠色為背景,上麵覆蓋著對比鮮明的紅色、橙色、粉色、藍色和黃色的大膽圖案。感覺就像在熱帶森林中散步,色彩斑瀾,我很喜歡。
35. 隨處看到許多色彩繽紛的大花,牆上圖案的靈感來自於該地區發現的岩畫
36. 大迷宮般的設計,華麗麗的
往北方向靠近市中心的 Zinkensdamm station, 是 T13 和 T14 重合的站,蠻有名氣的。Zinkensdamn 車站於 1964 年啟用,直到 1991 年才出現第一批藝術作品。軌道末端有兩幅作品,均帶有抽象圖案,一幅由 Göran Karlsson 創作,另一幅由 John Stenberg 創作。 2003 年,當車站進行翻修時,Stenberg 又負責了另外兩件作品。 一個位於售票處的地麵上,一個位於鐵軌之間。
37. 鐵軌牆上的抽象畫
38. 軌道末端的抽象畫
2022-2023年,鐵軌沿線舉辦了一場 Fjärilsvingar ovan betong 作品展覽,探索城市、人與自然之間聯係。 藝術家瓦萊裏婭·蒙蒂·科爾克 (Valeria Montti Colque) 創作了兩幅大型拚貼畫,描繪了關於日常生活、記憶和夢想的故事。這些作品就像我們中間的另一個世界的窗戶和景色。
38. "混凝土上方的蝴蝶翅膀" 是一幅具有許多時間層次的拚貼畫,藝術家在其中詢問什麽使一個地方成為家。在作品中我們看到了森林、公寓樓、兒童和瑞典候鳥。歸屬感是否與某個特定地點相關,或者像候鳥一樣,是不同地點之間的一種移動模式?
39. 拚貼畫“野餐的天令”(Heavenly order on picnic)是根據藝術家在 Hökarängen 廣場上舉辦的一次神奇野餐表演的記錄而創作的。 每個人都被邀請 - 你、你的鄰居、天使、惡魔和神話人物。藝術家想象這次野餐是在彩虹的盡頭。
39. 入口挺有特色
2022 斯京日記:
1. 米塔-列夫勒(Mittag-Leffler)數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