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斯堡位於法國的東端,與德國僅隔一條萊茵河相望。 一日之間在法、德兩國串遊, 享受阿爾薩斯地區這個明星小鎮兼有的法蘭西的爛漫,德意誌的古典。由於兩國文化的交匯,使得一座城市擁有了各色不同風格的建築。其中有哥特式建築,羅馬式建築,巴洛克建築,古典主義建築以及新埃及、新希臘、新巴比倫風格等等各種不同的風格。
斯特拉斯堡也是眾多國際組織總部所在地的城市。斯特拉斯堡與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一樣,駐有歐盟的許多重要機構,包括歐洲委員會、歐洲人權法院、歐盟反貪局、歐洲軍團、歐洲視聽觀察,以及歐洲議會的所在地,因此被譽為歐盟的“第二首都”
大約十年前我寫過一個帖子: 法德混血兒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 不過是替女兒當槍手, 根據她自己遊玩時拍攝的的照片整理的。 這回不做攻略不看地圖跟著朋友盲遊了一把,照片的質量可能不如女兒拍的,不過仗著陽光燦爛天氣好, 特別是下午近黃昏時光線格外漂亮,再曬一把, 互補一下。
如果沒記錯的話,從蒂蒂湖乘火車應該是到達德國邊境城市 Offenburg, 然後在車站的鐵軌旁走幾步到達法國境內,轉乘一段火車, 全程也就2個多小時,很方便。 斯特拉斯堡火車站出來,回頭一看,巨大的弧形玻璃外牆和原來古典風格的建築神奇的結合在一起,很美很有張力。見圖28。
1.
從自由市變為法屬,阿爾薩斯地區不論是語言、氣候、習性甚至語言都一直更趨向德語區。Alsace (阿爾薩斯) 大區地處德法邊界,曆史上多次輪流歸屬德法,普法戰爭時德國奪回阿爾薩斯,曆史學家都認為此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線。德國戰敗後又重歸法國,血緣卻無法割斷,一直保持了德語法語並行的狀態。這裏的居民曾短短 75 年內更換了四次國籍,所以保留了德,法兩國元素,在這裏,你可以感受到德國方言,德式酸菜,德式框架木屋。。。也可以感受到法國的時尚,馬卡龍,鵝肝醬。。。德法的元素在這裏並不衝突,阿爾薩斯將多元文化糅合得非常理想。斯特拉斯堡做為阿爾薩斯大區的典型代表,更是將這種法國風,德國範以及它們的完美匹配表現得淋漓盡致。
斯特拉斯堡的曆史中心位於伊爾河兩條支流環繞的大島,通過十幾座橋與斯堡的其他地方相連。這一區域擁有中世紀以來的大量精美建築,包括斯特拉斯堡大教堂與小法蘭西,Palais Rohan(羅漢宮),Kléber 廣場,Broglie 廣場等,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也是首次有一個城市的整個市中心區域獲此榮譽。
Grande Île,法語譯過來為大島,這個 grande 是相對於小法蘭西的 petite。在大島玩除了去這些教堂,博物館,廣場等,最為推薦的就是沿著伊爾河散步,欣賞河岸的木質框架房屋。
號稱是羅曼式和哥特式混合風格建築的斯特拉斯堡聖母大教堂(法語: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Strasbourg,德語:Liebfrauenmünster zu Straßburg),也稱作斯特拉斯堡聖母院,是天主教斯特拉斯堡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始建於1015年,現在是世界上第六高教堂,曆史上曾有227年保持著世界最高建築的記錄。
斯特拉斯堡的聖母大教堂應該算斯堡的第一景點了,很多人來斯堡就是為了大教堂,從斯堡的火車站(Gare Centrale Strasbourg)步行到大教堂差不多1.5公裏左右,一路邊走邊瞧,倒也十分愜意。
大教堂非常壯觀,紅色砂岩的外立麵跟弗萊堡的大教堂有幾分形似。大教堂內部是免費的,不過登頂要收費。教堂裏麵的彩窗很漂亮,陽光透過彩窗灑下的瞬間非常驚豔。有千年曆史的教堂,經曆過數次火災,也凝聚了一代代設計師的心血。耗盡建築師歐文·馮·斯坦巴克祖孫三代心血建成的三座大門飾有豐富雕塑,被歌德稱讚“美麗中蘊含崇高”。
斯特拉斯堡有教堂的曆史可追溯到4-5世紀。1015年,斯特拉斯堡大主教維爾納(Werner,他是最後一位由神羅皇帝奧托三世指定的大主教)在原8世紀大教堂廢墟上建起了一座新的大教堂,就是今天這座大教堂的前身。據說還是維爾納大主教和皇帝亨利二世一起為大教堂奠基,不過那座大教堂基本毀於1176年的大火,隻保留了地基和地下室。經過曆代數十位建築師的設計,教堂的建造陸陸續續花了幾百年。不過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公認的核心建築師是德國人歐文.馮.斯泰因巴赫(Erwin von Steinbach,1244–1318),他設計了教堂的正立麵和大玫瑰花窗。歐文大概從1277年到他去世的1318年,全身心投入在教堂的建造過程中。現在還保留著1284年歐文與城市簽訂的合同。1439年,教堂大致完工。
Petite-France,位於大島(Grande Île),中文譯成小法蘭西,伊爾河及其支流在斯堡川流而過。不過名字來源卻有個不怎麽風雅的典故,原來從前梅毒被稱之為法國病(Franzosenkrankheit),此處原本有一間梅毒醫院,因此就被人稱之為法國區。
這個有“小威尼斯”之稱, 也是著名的遊客觀光打卡區的獨特區域,由幾座小橋,小島,小巷等構成,斑駁的石板小巷,細密的街巷、運河和小橋流水,鮮花盛開、爬滿常青藤的牆壁,美麗的木質框架房屋,鑄鐵材質的街燈,還有三座古老的塔樓,Louise Weiss 廣場,阿爾斯斯酒館(wistubs)。。。表現出典型的德式法蘭西浪漫風格,瞬間溫暖你的身體和心靈。
Barrage Vauban,中文翻譯成沃邦大壩,法蘭西的“都江堰”。它橫跨在伊爾河上,興建於1686年 -1700年,設計者是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他也是法國元帥,著名的軍事工程師,他設計建造的多處堡壘建築被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河壩周邊自然風景優美,可以選擇登上頂部的觀景平台眺望遠方的美景。
2. 在歲月的洗禮和陽光的照射下,使得原本教堂粉紅色的外表變成了令人羨慕的古銅色,莊嚴的教堂即刻多了一絲柔和與溫暖
3. 教堂裏的彩窗
4. 教堂的石材采用的是20多公裏外孚日山脈的粉紅色砂岩,不過由於歲月的侵蝕,很多已經發黑色。
5. 在大教堂腳下,有座造型獨特的建築 - 卡莫澤爾屋(Maison Kammerzell)。建築為半木結構,1589年在中世紀建築的基礎上改建裝潢而成的文藝複興式建築。建築的正麵裝有75扇窗戶,建築上雕有女神們和黃道十二宮的星象。
6. 羅漢宮
7.
8. 記得那天非常熱, 跟朋友老公的私家車帶來的人馬會合後,集體冰鎮一下
9. 橫越伊爾河、中世紀的廊橋(Ponts Couverts),廊橋擁有4座高聳的古塔。沃幫攔河壩上方有觀景平台,可以看到對岸廊橋、古塔和遠方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景色
10.
11. 廊橋對麵是完工於18世紀初年的沃邦攔河霸(Barrage Vauban), 右邊應該是國家行政院
12。來個小全景
13.
14.
15. 到處都是木構建築風情
16. 著名的地標 - 皮匠屋 Maison des Tanneurs, 就在小法國區最熱鬧的廣場河邊。餐廳內的裝潢保留原來的設計,低矮的天花板、厚重有質感的門框和窗戶,還有桌椅,全部都是木頭製作,古色古香,時光仿佛回到從前,窗台上還有鮮花點綴,坐在這裏用餐,非常的羅曼蒂克。
17. 橋上的風景
18. 觀光船隻要要過水閘門了
19.
20.
21 這是一座旋轉橋, 當運河有船隻通過時橋麵會旋轉
22
23
24
25。 還是我喜歡的木筋屋
26
27。背影
28。黃昏中的火車站 - 逆光哈
29。 走近一點, 五顏六色的畫麵很有質感
30。回望-戀戀不舍哈
2018 歐洲行:
1. 七月歐州六國 行程概略
6. 維利奇卡地下鹽礦
10. 邂逅傑爾小鎮
11. 煙雨潤瓦豪
12. 陽光之城 - 弗萊堡
13. 康斯坦茨湖的塑像瑪瑙島的花
14. 科爾馬 - 大廚在那兒等你邂逅
15. 咕咕鍾&傳說中的黑森林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