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87)
2012 (45)
2019 (3)
今天大年初一,給大家拜年!祝大家新春快樂,金兔吉祥,萬事勝意!
接下來開始回國流水帳了。
序:回國不算特頻繁但也不是很稀疏 ,平均2、3年一次。去年夏天,回國轉悠了一小圈,主要在京、滬、浙江三地。感覺中國依舊發展很快,到處是舊貌換新顏,鶯歌燕舞的盛世景象,大有不砸碎萬惡的舊世界絕不甘休的氣勢。 中國人民也一如既往地氣勢高昂,過著緊張、自豪、幸福的生活。
我這個鄉下人如同以往, 先是特興奮、特新鮮, 一掃久居鄉下的沉悶,然後美美地過上了一個月飯來張口、大腦不想事的幸福生活。但同時伴隨而來的,那種熟悉、親切的東西越來越遙遠。曾經生長、成長的地方,已經成為真正的他鄉。回到中國是謂作客也。
(一)吃在中國
民以食為天,吃在中國永遠是最重要的主題之一。滋養身體飽口福自然成為我回國的最大企盼和動力。天天腐敗,每天都吃得個腰肥肚圓,幸運的是居然不長分量。可能高蛋白攝取太多, 碳水化合物很少的緣故。回一次國是味蕾最快樂的時光,嘴比胃要勤勞、辛苦得多。可惜這次還是沒好意思把吃過的佳肴拍照留念,回想起來總是後悔莫及啊,隻能把佳肴深深刻在腦海,當成美好的回憶。
在北京,同窗好友一家從海南飛過來召集了在京同學的甜美小聚,揭開了這三日馬不停蹄吃喝的序幕。當年的閨蜜室友領我們去了王府井附近的一家東來順,大夏天開著空調吃火鍋,滿滿的一屋子人,別有一番風致。不愛吃中國飯的兒子居然挺喜歡涮羊肉,特別是最嫩的那種忘了啥部位的了。看來兒子的嘴有點品位。在清華園品嚐了全聚德的烤鴨, 鴨皮好吃,鴨肉好象沒有以往的好。好吃的太多了, 加上夏天可能不是吃烤鴨的好時節。短短的三天時間,湖北菜、川菜、浙江菜,還有一次長城腳邊的農家菜輪流轟炸過來, 讓胃一點兒也沒喘息的時候。
師傅在切烤鴨:
長城腳下的農家菜:
上海逗留時間最長,地道的本幫菜自然大肆享用無疑。印象中的有梅園村,新南華,小南國,鷺鷺酒家等等,清爽精致,濃油赤醬,應有盡有,比較歡喜。豫園城隍廟的南翔小籠也去嚐試了一回,那個人氣足啊,沒有事先訂位,空調房已沒了,汗流浹背下吃這灌湯的熱氣騰騰的包子別有一番滋味。有點象國營經營的樣子, 就供應南翔小籠和蛋湯, 飲品, 其它一概沒有。每一撥包子都要等好一會才上來, 憑票拿包子。一籠包子打發到肚裏,也差不多飽了,都是油啊。
上海城隍廟
好不容易翻到一張南翔小籠的照片:
在國內吃了好幾次川菜,久不吃辣,川菜已經吃不消了。而且感覺都是一個味道又麻又辣,過完癮之後還感歎也許吃的不是那麽正宗吧,向往著什麽時候去四川吃,。那裏應該與這裏還是有分別的吧。
同學領我們在北京的一家川菜館(忘了名了)
水煮(黑)魚
國內的餐飲業蓬勃發展,大排擋之類的工作餐也越來越多,總是人聲鼎沸,生意興旺。吃過吉野家牛肉飯,回轉壽司(自己在轉台上拿),韓式午餐等快餐。兒子竟然在必勝客吃了好幾回PASTA。總體感覺還可以,方便快捷,看上去應該還算幹淨。但商業氣息太濃厚,連鎖店占據了市場,趨勢跟美國的快餐店風格越來越接近, 薄利多銷, 靠吃的人多賺錢。這樣下去,那些傳統的, 有風味的家庭特色小店恐怕麵臨生存的困境。這方麵我更推崇台灣的風味小吃,家庭經營,老牌特色,精品推出,不以量取勝,價格也不貴,吃的往往都是回頭客。國內這方麵還有提升的空間。
回顧一下,還是在浙江一個靠海的小城吃得最美味,最有地方特色。這裏是LD的老家, 富庶的魚米之鄉。當天的海鮮,怎麽折騰它們都好吃。靠原料而不是靠調料,這樣的菜式真是人間美味, 讓人回味無窮。我更喜歡家裏燒的,特別可口。因為人多, 加上天氣熱,在家裏吃飯已經是難得的奢侈了。禁捕季節,黃魚貴到1000元一斤,但親情難卻,特意買來烹了吃。我也並沒覺得它有多好美味 (心理作用?)。 相比之下,幾十元一斤的小魚已經很鮮美了,而且水分更足,更嫩。
家鄉新鮮的楊梅:
水庫出產的胖頭魚燒魚頭:
紅燒土雞:
好東西吃太集中了,這味蕾的分辨力也會下降,吃到最後幾天覺得該打住回家了,讓辛苦的胃清靜些時候,下次再伺機繼續戰鬥。
下一集寫北京。
文章連接論壇:世界風情
已經咽了好幾次口水了。當然不是菜好吃,
是你渲染的。都有點兒忍不住的饞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