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道翁

神說:"要有光." 就有了光. --1.3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 1.1
個人資料
正文

阿瑟。亨得森。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浦牧師)和美國在中國的傳教工作(3)

(2011-06-24 11:29:07) 下一個
作者:帕帕斯博士, 翻譯:守道翁


1872年八月他們三人同時到達中國天津。他們很快發現中國已被內部紛爭和混亂的政治秩序撕裂。盡管自1860年以後中國實施了“自強運動”,進行了許多改革,但是叛亂此起彼伏。中國引進了現代化農耕技術;開始了稅收改革;建立了新式學堂和圖書館;開始采礦和紡織工業;建造了新的碼頭和船隻;重組了軍隊;用鐵路和電話網將帝國大部分統一起來。 由於積重難反,這些小小的改革相對於現代化的進程,收效甚微,不足以維持持續性的發展。政府內部的少數實力派被非孔子價值體係嚇呆,從而進一步阻礙改革。天花,白喉,傷寒,霍亂流行,帝國在領土完整的分化下,搖搖欲墜。幹旱,瘟疫,和洪水在鄉下肆虐。整個社會在太平天國的破壞影響下,舉步維艱。 1870年天津大屠殺中,一群暴徒搗毀孤兒院,燒毀天主教教堂,殺死十幾位尼姑和主教,並且殺死和肢解了幾位法國居民。。。然而在某個方麵,對於西方來說這又是個進入中國的難得機會。 1858年<<天津條約>>的簽署,以及1860年 <<北京條約>>的補充條約簽署,大大地提升了外國人在中國的地位。它讓西方列強在中國內陸地區不斷擴漲,外國的外交官也可以被指定為滿族法庭的官員,這可能是中國曆史上的首次創舉。十一個新口岸對外國人開放,這其中包括主要的港口天津港,離北京近在咫尺;上海港,中國以及長江流域的主要進出口港口。外國人被允許在這些門口開放的地區旅行。這些條約從物質上大大地保證了西方日益增長的傳教活動。正象新財富由工業革命來創造出來的一樣,它為西方建立和支持海外傳教提供了物質基礎。羅馬天主教(拿破侖戰爭以後)和基督教新教(19世紀早期福音派運動)又一次大複興。同時它也為各種基督信仰提供了一付興奮劑:將福音傳遍全球!
明恩浦新婚的妻子愛瑪


這些條約大大地促進了福音事工在中國的開展,除了以上提到的貿易,政治協商條款之外,中國提出了對所有基督教在帝國開展的全麵性讓步政策。無論你是西方傳教士或者中國信眾,不加任何限製。外國傳教士晝夜之間可以自由在中國旅遊,布道,購買房產,建立家園。無用質疑,新教和天主教事工利用這種優勢,在1860年以後,將福音工作擴展到中國幾乎每一個省份。明恩浦1872年到達中國時,總共隻有幾百位基督教新教傳教士。但是到了1890年,人數達到1300人。這些主要來自大英帝國,其次來自美國。基督教新教聚會人數穩步上升,從1869年的大約5700人信徒,發展到1893年的5萬5千人。

明恩浦和波特兒加入了天津一個傳教組織。那時的外國租界裏有倫敦差傳會,美國公理會,衛理新會,以及美國衛理會組成。傳教工作相互交錯,“就象一隻手上的4個手指頭,有一堵牆將各自分開”。 盡管傳教士也試圖用統一的傳教方法去宣講主的話語,比如布道,個人探訪,分發印刷小冊子等,但是傳教士之間的合作卻很罕見。正如明恩浦寫的:“每個人獨來獨往,很少得到其他人的認知”。福音工場一般包括一間兒童學校,一個藥品分發站,一座西式住宅,和供西方傳教士家屬用的花園。每個差傳會又有自己的教會,或街頭教堂, 分布在天津的城郊。教堂一般由幾條板凳,架起的護欄,一個黑板,上麵寫著當天的布道內容,桌子上擺滿聖經和小冊子。這些教堂大多位於擁擠狹窄的集市旁,對所有人開放,賣米的商人,音樂人,牛車等塞滿集市。要飯的,農民,雞狗在教堂裏進進出出。正如明恩浦所記敘的“三教九流湧入教堂:苦力進來,歇歇腳;閑散的衙門官員,流浪漢被打開的大門和室內的舒適的板凳所吸引。。。”盡管由於教義上的不同,而使按立和差傳有所不同,但是對於基督教新教來說,有兩點最重要: 一,中國是一個異教國家,迫切需要神的拯救和公義;二,傳教士的神聖職責就是重建中國的道德體係。明恩浦寫道:“中國缺少的不是聰明智力,中國缺少的是品性,和做人的基本品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加州花坊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的介紹,從一個點寫起很好。 歡迎到常青論壇來發表文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