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雅歌1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人原創】2個版本的《當籬下菊花又綻放》+音樂的結構解說

(2022-05-28 08:25:34) 下一個

《當籬下菊花又綻放》

雨霽初虹演唱, 瀏泓、雅歌詞, 雅歌作曲、編曲。

音樂的形式或歌曲的構造Musical Form

The term musical form (or musical architecture) refers to the overall structure or plan of a piece of music,[1] and it describes the layout of a composition as divided into sections.[2] In the tenth edition of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 Percy Scholes defines musical form as "a series of strategies designed to find a successful mean between the opposite extremes of unrelieved repetition and unrelieved alteration."[3]

According to Richard Middleton, musical form is "the shape or structure of the work." He describes it through difference: the distance moved from a repeat; the latter being the smallest difference. Difference i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how far, and of what type, different. In many cases, form depends on statement and restatement, unity and variety, and contrast and connection.

用大白話來說,音樂的形式或構造在如何建構重複的旋律,建構對比的旋律和建構旋律的變化。

http://en.wikipedia.org/wiki/Musical_form

 Copy from ※The Enjoyment Of Music§, 11th edition, Kristine Forney & Joseph Machlis    

請看以下圖裏的兩首歌分析例子:

           

  第一首歌是綠袖子(Green Sleeves),歌曲形式(結構)是二元AB形。第一,第二行組成一個Passage(段落,相當於一個Paragraph),這段落的形式取個名為A, 第三第四行,兩行組成另一個段落,稱為B。因為這一段落的音樂表達,走勢,和弦都與前一個段落A有很明顯的區別。所以整首歌稱為二元AB形。若再細看A形(結構)段落是由兩個相似的樂句(Sentence/ Statement)組成,隻是第一行和第二行的第三和第四小結不同,這不同稱為變化(Variation)。若要細分的話,第一段可以寫成AA。同樣第二段可以寫成BB, 因為是由兩個相似的樂句組成的。

如何判斷是一個短句(phrase),樂(全)句和段落?

通常一個短句至少由兩個或以上的小節組成。通常短句的最後一個音符會拖長。就像語言一樣,如何判斷一句話說完了沒要看

1。停頓(逗點和句點)

2。句子的意思完了沒有。

音樂的短句通常是以最後一個音符拉長,或再加上休止符來表示。

這口語的停頓相當於音樂裏的拖長音或加上休止符。這短句是很容易判別。樂(全)句可以由幾個短句形成,也可以單獨就是全句。要分別一個全句是比較困難,要能夠判斷和感受音樂的走勢和意境是否完整了。

音樂的形式最簡單的就是AB型,或ABA。

什麽是A和B?

A是指音樂開始的形式(結構), B是指不同於A,對比的另一個形式(結構)。利用A和B隻是為了說明和區別兩個不同的形式。當然,也可以有C, D,E,。。。等。有些歌曲可以不斷有對比的形式前進。但問題是這麽做的意義何在?當初A形式的存在是為了什麽?如果最後的形式是Z, 與當初的A有何關聯?

關聯(Connection)是一首歌為什麽會單獨存在的原因!時下許多人喜歡完串燒,這是破壞一首歌的完整結構的動作。如果一首歌是一個精美的陶瓷藝術品,串燒就是故意打破這精美的藝術品,黏上亂七八糟的其它零件。也是一種破壞音樂藝術的鬧劇!

隻有極少數的歌曲,在設計(結構上)是可以完美串燒的,這是要精心的創作設計才行的!

沒有任何其它的藝術品,可以經得起串燒的破壞的。 比如文學作品,不管是小說,詩,散文,你試試看串燒,看會不會被口水淹死。一副畫,你利用數位技術,黏貼到另一副畫看看,沒有人認為這是藝術行為!電影更不用說,你串燒阿諾的終結者和阿甘正傳,沒有人會認為是好主意!

因為一件藝術作品都有一個主題,有想要表達的思想,把無關連的兩個主題或思想分割部分後連接起來是突兀破壞性的。即使是兩個很接近主題的藝術品,因為表達的手法不同,根本就不能連接起來! 比如畫的色調,即使是兩個畫水果的兩幅畫,也幾乎不可能連接起來。 電影和小說更是如此,人物角色名字都不同,造型也不同,如何串燒?

其它的藝術領域,沒有人嚐試串燒,不覺得這是什麽好主意,可是偏偏音樂這塊藝術,就有人覺得串燒可為,不見得就是完全的破壞!

這原因是:

1. 音樂和音符不是嚴謹的”語言“,隻能表達簡單的情緒,不能表達更高層次的思想,除非配上歌詞。

2. 因為音樂的結構容許對比,A, B, C, D的不同結構,形式存在。但這不表示任何風格很接近的兩首歌,就能夠串燒起來, 除非是精選特製的,為了串燒某歌曲,寫的歌!

這例子比如俺寫的釵頭鳳《紅酥手》可以與蘇偉唱的《隻有相思無盡處》串燒,無縫接軌!因為俺這首歌的前奏用了小部分那首歌的副歌的旋律。俺《紅酥手》的旋律和結構完全與《隻有相思無盡處》是不同的!但所要表達的意境是相同,或是一種延申。

為何要有A和B形式呢?

中國人寫文章講究起承轉合的運用,西方的文學至少要求三段,開頭,發展和結尾。即使是極短篇的小小品文,也從來沒看過隻有一段的文章。同樣西方的樂理要求一首歌最基本的形式要有A,B形。A 和 B要有關(Connection),但卻規定要有迥然不同的形式。這是為了要形成對比(Contrast)。如一幅畫有背景和主題,A是背景,要襯托出主題B來。A 形式的作用在布局或提問,B形式 的作用在收網或回答。A 形式的旋律變化通常比較平和,B形式通常旋律變化比較大,比較高亢。教會歌曲通常都有副歌,副歌就是B形式的樂段。

結構複雜的歌可以是Compound AB形。就是每一個A或B裏還可以分得更細的Aa和Ab。Aa,Ab定義為在A形式裏分出來的(Subdivision)不同形式的樂段。還有一種形式是A,B,C,D,..,不斷變化,沒有重複的,和回旋曲格式ABACAD。。。重要的是要明白不管是B,C或D,代表的是有明顯對比,迥然不同的樂段。

1,為什麽要重複?如何重複?

重複的作用是給與聽眾對這首歌熟悉感,讓聽眾認同這組旋律的安排。

重複不是指100%相同的旋律照抄!

重複是指旋律組(至少是好幾個音符合起來的樣式或motif)一樣或類似!但也可以有部分旋律是一模一樣的!

下麵分析舊版《當籬下菊花又綻放》 劃出了使用的Motif(motives)。

俺作品《小路上的花頭巾》每一小段都有共同旋律完全相同的一句,就是第三句”當我愛人經過時“,這旋律完全是一樣的!這是A1和A2裏共同都有100%相同旋律的第三句。請看下圖歌譜分析。

A1和A2的第一句雖然旋律完全不一樣,但是同一個Motif1,隻是位移了四度音。下圖藍色框起來的就是Motif1,在設計學上是叫做花樣,也可以翻成小主題。Motif1裏包含Motif2. Motif2 到處都是,滿足重複性質的要求,成就這首歌的特色。

重複最大的問題是造成單調無聊。所以簡單的複製反複一段旋律是不行的!重複當中必須要創新的變化。

 

2. Variation(變化)

變化可以透過修改旋律,因而改變了和旋的進行,改變了音樂的感受。A1和A2就是較大的變化。第一段的A1和第二段的A11(剪一段天空的寶石藍開始),也是有些微的差異,造成和旋進行改變。

這首《小路上的花頭巾》分成5段, A1, A11, A2,A21(鋪一甸碧綠的大草原),B(B1,B2,B21), A12(剪一段秋色的黃絲緞)。雖然A重複了那麽多次,但不會覺得單調無聊,因為都有變化!

3,對比(Contrast)

對比不但要有不同的感覺,明顯不同的旋律設計,還要與之前的A有某種關聯性,否則就是兩首不同的歌了!

李宗盛的《最愛》的A和B就是毫無關聯,勉強用口水(間奏)粘起來的作品。當初這首歌剛出來時,演唱的是潘越雲,俺是在加州的華語電視台轉播節目看到的。前半段A旋律非常好聽,很抒情。但間奏過後的”B“,,簡直就是完全不同的歌曲!俺當時以為錯過了部分,開始唱第二首歌!還覺得很惋惜。

當然或許有人不以為然,說李宗盛是大師,作品那麽多,你有資格批評嗎?文明的社會還是有許多野蠻人,不懂講道理的!這種一窩蜂捧明星,捧名人,捧富豪的粉絲,其實是沒有品味,沒有鑒賞能力,沒有自我判斷,獨立思考能力的。隻是盲目的追趕流行。

李宗盛自己暴露當初去考師大音樂係的時候,樂理是考零分的!

《小路上的花頭巾》高山流水網路合唱版:

 

Motif要如何設計

對於開始嚐試創作的,可能這部分是最重要的。有兩個層麵:

1. 音符組的排列,音層(幾度音)變化是最重要的方法。原創作戰可以嚐試設計一小組音符,複雜或簡單的,但要有特色,變成歌曲中不斷重複共用的花樣(motif)

可以參看下麵舊版《當籬下菊花又綻放》關於Motif的分析。

2. 利用音符的一組節奏來創造motif。

關於Motif的例子,俺會在下一個帖繼續分析。多舉例子,更勝過千言萬語。

旋律優美是硬道理,隻要好聽就好,講那麽多做什麽?

其實什麽叫旋律優美,是沒有普世定義的。大部分人拿從小聽習慣的旋律,作為”優美“的評審的標準。當然這是不對的!

其實大部分人是沒有鑒賞,評審美的能力的!

比如一幅國畫,你真的懂得欣賞嗎?一副現代西洋畫,你真的懂得哪裏好嗎?

比如電影,常常影評很高的電影,其實票房不好,很少人去看。

比如得獎的小說,世界名著,現代很少人會去看。

大眾喜愛的是一種通俗,藝術性不高,不需要思考,快餐式的文化。

許多流行一時的歌曲,藝術,舞蹈其實是不符合任何美學標準的!

比如一度很紅很廣的韓國”江南舞”或“馬步舞”,現在很少看到了。中國神曲《忐忑》一度很紅,很流行,作曲者是歌星的洋老公還很得意說,這是他的活絕。這首歌一出來,俺就在論壇批評過,是沒有任何藝術美學的垃圾。

有些90後,千禧年世代,喜歡或習慣的歌曲,其實是不符合美學的。或根本就不好聽,但是由於聽習慣了,這些人這樣的旋律才算好聽!

一些落後的民族,他們部落的音樂其實也極少好聽的,但這些土著既然喜歡唱,表示他們其實認為這樣的“噪音”其實很好聽!

許多在美國出手長大的小孩,可能幼年時在外常吃麥當勞等速食,覺得漢堡比中國精細的烹飪好吃。

可見好,美,都會被流行洗腦,會被風俗,習慣和文化扭曲。

但藝術美學其實有一定範圍的定義和標準的。不是說我喜歡就是硬道理可以強辯的。

不同領域的藝術可以有不同的標準。

比如京劇有京劇的審美標準,不能以西方音樂標準或戲劇標準來評審。

古典西洋交響樂有自己的美學標準。演奏曲有演奏曲的一些審美標準,流行音樂也是如此。

流行不代表美,也不代表被廣大領域內的藝術家認同。除非這流行可以持續超過半個世紀不墜,或許真的有藝術價值。

藝術的美也不是看市價高就是美!齊白石的畫在世界級的拍賣行來說,可能是國畫拍買價格最高的,但齊白石的畫當初是隨便送人的,賣的價格是以尺寸定價的,像賣布一樣!齊白石的畫其實已經變成中國高官受賄洗錢出境的交易,透過國際拍賣行的保密操作。許多中國的高官早年父輩可能都有過齊白石送的畫。當時的畫家送禮最喜歡送自己的畫。

梵穀的畫在當代不被接受,認為是垃圾,是小兒塗鴉。當時的審美標準是畫得像,是寫實派主導。但後世對梵穀的畫評價很高,也算是國際拍賣價格最高等級的。

關於音樂,俺認為,俺認為存在在自然物理學裏的美的規律,也就是人類聽覺可以聽到的頻率,音符之間的頻率差,還有和聲,歌聲產生的諧音序列(harmonics), 都是有規律的。

中國傳統的音階,隻有五音。 但卻屬於自然音階的部分,與西洋音樂所發現的音階相同。音符是由相對頻率比形成的。自然的規律定了違反了這種比率,就不好聽,就是走音!所以可以說西方樂理發展出來的和聲學,可以作為最起碼的審美標準之一。另一個是和弦進行規律也可以算是一個基礎的標準。因為違反這規律,產生的旋律就不好聽。

旋律中的音符若是起伏跨越超過8度音,就不好聽。平行旋律*和聲)隻有3度音和6度音可以,但不一定最好。其它的都會導致不和諧,或是禁忌。

所以音樂的美學有普世的起碼標準,這是有科學證據的。

音樂形式的理論隻是一種很籠統的規定,讓創作音樂者,有個概念,來創作符合美學更好聽的音樂。其道理很簡單,是概念層次的,重複太多,變得太單調無聊。要有變化,也是理所當然的。要有對比,來凸顯高潮,這也不難理解。

明白這道理不過是學習作曲入門的要求。

《九兒》的結構分析

《九兒》這首歌在結構上的等次其實是跟《青春舞曲》這首王洛賓收集的民謠一樣,非常簡單。可以不斷循環唱下去。唯一不同的是這首歌,不斷升一個音,若是從很低的音開始唱,大概可以重複唱6-8次。也就是把這首歌加長兩到三倍。再不然,每次僅升半音,就可以增加一倍歌曲的分量。

當然,評論這首歌,還可以從西方樂理和弦進行來衡量。和弦的變化多,通常就表示音樂比較豐富。和弦的變化少通常就是單調的象征。誠然,這首歌的和弦變化也像《青春舞曲》一樣,或《Twinkle,twinkle little stars》屬於簡單的,隻有A形式的。

《九兒》的兩個小節就是一個短句,兩個短句(四個小節)就形成一樂句。兩個樂句(四個短句,或8個小節)就形成一個樂段。(這也是最普通。最簡單的結構)。而綠袖子每一行就是一個全句,沒有分短句。

如果分析《九兒》這首歌的形式(結構),如上圖,俺用不同的顏色框子來劃分段落。紅色框子和橙色框子是一模一樣的旋律,就是A形式。問題是藍色的框子是否能成為單獨的一個樂段,B形式段落?若是可以,這首歌就是ABA形式。若是不行,那麽藍色的框子必須與紫色的框子合並成為一個段落,而這段落不可以稱為B形式,而是變化的A形式。 前麵說過隻要主旋律有重複,即使每一次重複時都有些變化,把音階跳高或低,加了許多變化音符,減去了一些音符,隻要還有重複的旋律存在,那個段落在形式上是同一個段落。

俺認為這首歌,隻有A形式,沒有B形式存在。因為藍色框子的4個小節,構不成一個樂段!這像是一個“過渡”,沒有一個完整的主題或音樂內容。

這樣隻有單一A形式的歌曲,可以稱為Strophic Form。這種歌曲不斷再重複A形式(AAAA),換上不同的歌詞,是音樂發展最早期的產品,民謠或山歌,早期中國的詩歌,和早期的教會歌曲,常常就是隻有一個形式,不斷重複旋律。所以這首歌給人的感覺就是還沒完,或還沒寫完。也許是作曲者故意的,用來表示故事還沒完,增加懸念。這一點沒人能夠斷定是什麽緣故。

 

《當籬下菊花又綻放》的歌曲形式分析

這首歌的形式是AABA形。(碗叮當獨唱的部分是A形,英豪獨唱的部分為B, 兩人合唱的回到A。http://bbs.creaders.net/music/bbsviewer.php?trd_id=1015263 )


形式與B形式有很大的對比(Contrast)卻保持關聯(Connection),並沒離題。這一點很重要!有些流行歌曲也犯這種錯誤,A和B失去了關聯。在A形式當中,又可分成Aa和Ab。可以把A形式寫成(Aa,Ab,Ab,Aa,Ab,Ab)

燁子演唱的《新籬下菊花又綻放》,大約相同的歌詞,但不同的旋律。這個版本的結構簡化了,對比沒有那麽大。請參看下麵的歌譜分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