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世家

這是一個記錄饕公饕婆吃遍全球幸福生活的博客。
正文

閩東南土樓記|洪坑土樓群之振成樓

(2015-09-10 01:48:54) 下一個
洪坑土樓群位於永定縣湖坑鎮的洪坑村,現在的村民大多都姓林,是13世紀(宋末元初)林氏祖先的後代。林家在此開基,曆經幾百年,逐漸建成了一形態各異、規模不一的客家土樓以,宗祠、寺廟、學堂。 最早的方形土樓崇裕樓、南昌樓已坍塌, 村裏現存的最古老的土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最年輕的土樓隻有30多年,於1980年左右完工的。光裕樓光裕樓是村裏最早最完整的方樓, 建於1775年,距今約230年, 屬於四角樓。四角樓的建築特點就是四平八穩,每個角樓都有一部樓梯. 占地麵積約8000平方米。大樓為三層建築,總計102間。wpid-IMG_5013-2014-01-3-20-34.jpg土樓最早都是方的,因為當時人們相信天圓地方,所以建的樓都是方的,可是住進去以後就發現方形樓有個弊病,即使四個角落常年不見陽光,所以分房間也成問題。於是就想,如果把方樓的四個角抹平,不就是每個房間都有陽光了嗎?於是就出現了圓形樓。整個永定縣的土樓有2萬多座,但圓形樓隻有360座。如升樓如升樓是最小的微型鼓樓。和福裕樓各著洪川溪相望。因為如同舊時民間計量大米、穀子的竹製器皿(俗稱米升),所以其名叫如升。全樓占地隻有500 平米,內圈直徑17米,昨天參觀的承啟樓內徑有78米。長期住戶隻有12 家。隻有一道門,建於1908年,民國前完工的。wpid-IMG_5054-2014-01-3-20-34.jpgwpid-IMG_5055-2014-01-3-20-34.jpg林氏宗祠wpid-IMG_5065-2014-01-3-20-34.jpg穿過林氏宗祠就到了土樓王子振成樓。據說振成樓是林仁山之子林遜之設計,四個堂兄弟共同出資製造。wpid-IMG_5088-2014-01-3-20-34.jpg“振成樓的建築結構奇特,圓樓外左右有對稱的半月形館相輔,外觀建築恰似一頂封建官吏的烏紗帽,主體是以我國神奇的八卦樓所布局,是樓中有樓的二環樓。外環樓是架梁式的土木結構,內環樓是磚木結構,有外土內洋之稱。”振成樓外側還有耳房、學堂和花園,遠看就如一頂舊官帽振成樓還有個特點就是找不到煙囪。那麽樓裏的煙是怎麽出去的呢?原來每個廚房都設有一個煙道,是埋在牆體裏麵,直通屋頂,煙霧是從瓦片的縫隙排散出去的,就想抽油煙機一樣。振成樓的地理位置很好,前庭開闊,背靠兩山,左青龍,右百虎。占地3000多平米,直徑58米。和別的土樓不同,振成樓的內圈土樓也是2層樓的。和福裕樓相比,造價要低很多,隻用了8萬大洋。因為到了建振成樓的時候,林家的人力物力都很雄厚了,所以隻用了五年時間就建成了。wpid-IMG_5093-2014-01-3-20-34.jpg振成樓之所以出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建築奇特,稱為八卦樓。整棟樓是根據按《易經》的“八卦圖”布局建造。一個樓八等分成八卦,卦與卦之間設有青磚防火隔牆,隔牆中有拱門,開則全樓相通,合為整體;關則各卦自成獨立院落,互不幹擾。這些隔火牆是有防火功能的。1929年的時候,長毛故意縱火燒樓,燒了兩卦,火是從三樓的外麵從窗口放的火。原來以為可以把整個樓都燒光,可是因為有隔火牆和林家自製的青磚(三山)把火勢隔開了,沒有蔓延,很快就滅了。後來96年重新補補的牆體和原來的不一樣,看上去特別新,但是做工很粗糙。土樓樓梯每層有照明燈,也是指示樓層用的。96年新修的糧倉和過去的一比就看出差別了,老糧倉密不透風,新建的到處都有縫隙。wpid-IMG_5116-2014-01-3-20-34.jpg全樓廳前中心點上是一個多功能大廳,是樓裏的議事廳,也是婚喪喜慶的公共場所。站在大廳中間,可以看見左右的水井和側門。兩口井位於太極八卦圖中陰陽魚的魚眼上,一陰一陽,水麵高低差2米,陽井深,陰井淺,也就是6-7米左右。水溫差2-3度,陽井溫度高一些。也有三個大門,天門 ,地門,和人門-三才,天才地才人才;樓裏有四部樓梯,五個小廳,八個卦,九個天井,每個有一個天井,加上中間一個大天井。一共有20 個衝涼房,每個一對,男左女右,加上左右兩邊的耳房各有一個。全樓大大小小的房間一共有222間。每層樓都是48間,每卦24間。大門兩邊的房間是最大的,是兩間並一間的,是樓裏輩分最高的人住的。振成樓出名的另一個原因是文化內涵豐富,樓內有很多書法對聯,包括民國總統黎元洪的親筆題字。振成樓大廳柱子上的藏頭詩對聯:振乃家聲,好就孝悌一邊做去;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wpid-IMG_5132-2014-01-3-20-34.jpg振作哪有閑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導遊的先輩據說是和黎元洪和孫中山共過事的,見多識廣。樓裏的二環樓是仿上海的戲院,一樓演戲,二樓是看戲的包廂。中間的包廂比兩邊高,是給客人的,主人則在兩邊陪同。包廂的材料是鑄鐵的,還是從上海定做或運過來的。當年林家的日升牌煙刀是暢銷全國的,把做好的刀運到城裏,在把建築材料運回來。兩趟都不空跑。三朵向上開的百合花,象征著蒸蒸日上,第四朵百合是向下開的,意味著葉落歸根。wpid-IMG_5140-2014-01-3-20-34.jpg大廳的柱子卻是仿羅馬的柱子,而屋頂就像是希臘雅典神廟的那種風格。100年前在永定這麽個深山老林裏看有羅馬希臘式的洋建築,交通不好,1萬多斤,沒有設備,全靠用手工立起來,想想還是蠻神奇的。瓦簷地下有三種色彩,粉紅,乳白和天藍曆經100多年,一點沒有褪色,而且還防蟲,沒有蜘蛛網的痕跡,究竟是什麽原因,至今還是個謎。wpid-IMG_5141-2014-01-3-20-34.jpg振成樓是煙刀廠賺來的錢建的,為了防止子孫後代爭房產,振成樓的祖先早就把遺囑寫在廳裏的柱子上了。列出了所有參與建樓的人的名字。wpid-IMG_5135-2014-01-3-20-34.jpg據導遊說,當時林仁山有三個兒子,那時候老大最老實,負責質量檢驗,整天奔走於各個工廠之間驗貨。老二是導遊的曾祖父,負責銷售,相當聰明,從上海娶了13歲的漂亮姑娘回到山裏當老婆。老三最厲害,擔任財務,錢最多,他名下的房產也最多。早年的時候沒有分家,吃大鍋飯,後來要分家的時候就抽簽,一簽三年,第一簽抽到的是老三,那個時候煙刀廠還很賺錢。三年後在抽簽,導遊的高祖抽到,煙刀廠還勉強維持,不賺錢,也不虧本,輪到老大抽到的時候就晚了,煙刀已經全部被機器代替了,沒有了市場,所以老大賺得最少,見振成樓的時候,老大就沒什麽錢了,分得的房子也就最少。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振成樓變得很值錢了,林家後帶開始爭財產了。導遊的父親最後定奪說,凡是大廳柱子上提到的人的後代都有份。可是問題是,可能是因為人太多了,沒能都一一列出,用了一個‘等’字結尾,爭議就來了。因為煙刀廠是三兄弟共同經營的,錢是大家一起賺得,老大的後代沒有分到房產,就認為不公平。解放後,人民公社大隊部征用了振成樓,一間間的房間都變成了供銷社,導遊那一代人長大的時候都不是住在這土樓裏的,都是住在村子裏別的房子,到振成樓裏來打醬油的時候都不知道這樓是她們家的房子呢。也正因為此,振成樓在文革中才因禍得福,沒有被打砸搶掉而得以保存下來了。參觀完振成樓,掌門正式宣布他已經開始顯示土樓審美疲勞綜合症狀了。護法依舊是興致勃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