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東南轉了一圈,著實逛了不少古鎮,所以掌門本來是不想去天龍屯堡的。從西江苗寨出來,我們到凱俚搭火車經貴陽去安順。準備去看看著名的黃果樹大瀑布。掌門愛水,最喜追訪各地的瀑布。隻是對於已經有些人工化的黃果樹印象不太好,所以也不是非去不可。 沒想到的是,火車大晚點。我們坐的這趟去安順的火車在貴陽停車後就堵住了,半個小時後廣播說前方有不明事件,火車將晚點,何時開要等上級消息。護法一聽很著急,在安順我們一共安排了一天一晚,這火車一晚點就會把我們行程全部打亂。經過一番打探後,確認開車將遙遙無期。掌門眼睛一轉說,要不我們就這兒下車吧,貴陽畢竟我們已經住過二天,熟悉,憋在氣味馥鬱的車廂裏實在是有點兒偏離了我們回國的初衷。那不追瀑布了?以前去過黃果樹瀑布的護法對於不去安順的唯一遺憾是看不到漫天的油菜花。掌門腦子裏一浮現出省府路的酸湯魚,瀑布看不看也就不重要了。於是我們當機立斷,在其它乘客和列車員詫異的眼光中拿起雙肩包就跳下車,一路小跑地出站了。 因為有了這麽一個變化,原來沒有安排的天龍屯堡就被護法提上了日程。 天龍屯堡吸引護法的主要原因是屯堡比較偏遠,那裏的居民一直到現在都保持著明朝著裝的習慣。 我們是從火車站打車到貴陽金陽客車站搭乘去平壩的長途車去天龍屯堡的。 客車站是新建的。外觀看上去還挺幹淨的。可是一走進客運站大門,就聞到了很明顯的廁所的味道,順著味準能找到。可惜了這麽好的硬件設備。 長途車人不多,我們倆個找了靠前排的座位看風景。天色有些陰沉,所以沒有拍到什麽好照片。 到了平壩,為了趕時間,我們沒有搭公交車,而是在車站門口叫了一輛出租車,不打表,要價100元,把我們拉到天龍屯堡邊上的天台山。 天台山頂有一座明代古刹--伍龍寺,建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利用有限的空間和陡峭的地形,用石頭和木頭巧妙搭建而成,和鎮遠的青龍洞類似,都是一開窗一推門就是懸崖峭壁的。 在山腳下,抬頭仰望,真是險峻,三麵都是懸崖絕壁,古樹枯藤爬滿胃絕壁。僅有一條石階小路蜿蜒而上,穿過兩道山門後直達山頂,好一個易守難攻的地勢。 沿著山道台階步行上山,真得很陡。 伍龍寺的第一道山門兩邊刻的對聯是聞名遐邇的絕對:雲從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勝景台上觀。 過了第二道山門就進了伍龍寺主體建築群。別看這裏地方窄,卻也是麻雀雖小,五髒聚全。 大佛殿、兩廂配殿、韋馱殿、玉皇閣、祖師殿、鍾樓和藏經樓,還有不少附屬建築,有葉風亭和山門牌坊等。另外還專門辟出一塊方形空地,用一層石牆圍出一個天台,取名望月台,曆經這麽多年風風雨雨,石牆已經斑駁, 探頭往下看,腳還是有些發軟。極目遠眺,卻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伍龍寺山體牆壁上還開了不少貓窗,用於軍事堡壘的防禦功能。這樣的集宗教和軍事為一體的建築在全國也是少見的。 屯堡軍隊分布圖 從天台山下來,送我們來的出租車已經走了。從天台山到屯堡大約二公裏路,有不少摩托車在出口處轉悠攬活。掌門就談了兩輛載我們去,省得走路了。 終於到了天龍屯堡。在售票處買票時,我們順便請了一位小孃孃導遊。“小孃孃(音niang, 是指屯堡裏未婚的姑娘。已婚的叫大孃孃,年長的女性稱為老孃孃。 小孃孃導遊導遊詞記得很熟。領著我倆走進了屯堡古鎮的大門,邊上牆上掛著的天龍屯堡旅遊區的牌子,總讓人感到很刹風景。 每個古鎮都有吸引我們眼球的特色商品。比如說福建土樓賣油畫和圍巾;西江州苗寨除了圍巾,還賣靠墊和原創CD; 這裏天龍屯堡則較擅長的是銀首飾。屯堡裏最多的就是銀莊。 導遊小孃孃一身明朝打扮,手上脖子上都戴滿了各種銀飾。一舉手一抬足,嘩啦嘩啦的銀子聲音,在陽光下一閃一閃的,讓護法刹是眼熱。聽了小孃孃講了屯堡佩戴銀飾的講究,什麽身體不好時,銀飾就會變黑,失去光澤,等等偽科普。 護法動了心思,不知不覺地跟著小孃孃走進一家又一家的銀莊。掌門則不動聲色,一路冷眼旁觀。 直道護法抵擋不住誘惑,站在一家銀莊的櫃台前反複端詳著一套銀飾挪不動腳步時。掌門出手了,看似很隨意的打聽,你們的銀飾都是自已加工的?能看一下你們的加工車間嗎?你們店裏的銀飾是從外麵批發來的嗎?小孃孃含糊不清的回答終於把護法從恍恍惚惚中拉了回來。對啊,這些銀飾是本地產的嗎?想檢驗這一點,最強大的武器就是淘寶網。 護法於是放下銀飾,到邊上打開手機上的淘寶網。輸入 天龍屯堡銀首飾 哇塞!這麽多!很快就找到了和我剛才愛不釋手的那套一模一樣的銀飾,不到十分之一的價格! 強大的淘寶網! 於是對屯堡裏的銀莊銀飾立即失去了興趣。就開始看風景了。小橋流水的風格倒是有江南水鄉有些像。據說屯堡裏的人都是南京人的後代,不少人真的回到南京去尋根呢。 除了銀莊以外,屯堡裏蠻有特色的是地戲。 “地戲又稱安順地戲,俗稱跳神,是中國的地方戲劇曲種之一,流行於中國貴州省安順地區的屯堡人中。地戲與屯堡人一同出現於十四世紀,但其淵源卻可以追溯到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儺祭。地戲的演出單位一般是村寨,一個村寨一堂戲,演出成員皆為農民,有約二、三十人,由“神頭”帶領,組成地戲隊。地戲的基本單位是堂,由於戲書一般依古本曆史或演義(如《隋唐》、《三國》等)而寫,內容博大,所以一般一個地戲隊隻演一部大書,是為一堂。內容單一,隻有金戈鐵馬的征戰故事,沒有才子佳人戲“ -摘自維基百科 為了吸引遊客,屯堡裏每天都有地戲演出,隻演一小段,大約15分鍾左右。不像京劇等其它戲曲,演員要畫臉來扮演不同的角色,屯堡地戲用的是木製的臉譜,看著挺有趣,護法本來想買一個帶回來掛家門口,可是一想到木製品有可能過不了海關,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地戲表演的場所倒是很簡樸。幾條長板凳給觀眾看,也沒有特別的舞台。唱戲用得是當地的土語,我們根本聽不懂。 屯堡最讓護法著迷的是那股子江南味道,在貴州氣息很濃的山區裏保留了江南文化,幾百年來居然沒有被同化掉,想來這些移民過來的明朝士兵一定相當地排外,頑固地把自己的屯堡圈了起來,和其外麵的貴州本地人劃清了界線,過著自給自足的老死不相往來的日子,這才能把明朝江淮一帶的語言,服飾,建築等帶到西南山溝溝裏來, 保存至今。 這些屯堡的歇後語,有北方語言的特色,像是從南京一帶傳過去的。 快逛到出口時,看到一位老孃孃擺攤賣屯堡的繡花鞋和其它紀念品。老孃孃看到我們走來來,就笑著跟我們打招呼。護法問能不能拍張照片?老孃孃笑著說,買我的東西就讓你拍。很會做生意啊!護法看了一下,看到一雙繡花鞋挺好看,尺碼合適, 50元。於是買下,拍了這張照片。 屯堡裏老孃孃的標準日常服飾。 從屯堡出來,我們搭小巴到長途車站,坐長途車回到貴陽的時候已經是華燈初上暮色漸濃時分,該去覓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