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子

孩子一天天長大,自己一天天變老,痛並快樂著..............
正文

由一則寓言故事想到的:孩子在為誰“玩”

(2011-08-23 21:20:36) 下一個
由一則寓言故事想到的:孩子在為誰“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

  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隻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隻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爸爸媽媽們,生活中的我們是不是象極了這位老人?為了讓孩子聽話,我們不時地利用語言和物質獎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聽話,再吃一口給你買個玩具;洗澡吧,洗完澡給你看動畫片;好好學習,考個一百分給你買個遊戲機;”類似這種話你敢說自己沒講嗎?為什麽孩子不愛吃飯?為什麽孩子不愛學習?這些都是家長造成的,家長的言行左右了孩子的原始動機。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照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算計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如將外部評價當作參考坐標,我們的情緒就很容易出現波動。因為,外部因素我們控製不了,它很容易偏離我們的內部期望,讓我們不滿,讓我們牢騷滿腹。不滿和牢騷等負性情緒讓我們痛苦,為了減少痛苦,我們就隻好降低內部期望,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減少學習和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個人之所以會形成外部評價體係,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歡控製他。父母太喜歡使用口頭獎懲、物質獎懲等控製孩子,而不去理會孩子自己的動機。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記了自己的原初動機,做什麽都很在乎外部的評價。小時候吃飯的動機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為了得到父母的表揚或者獎勵;上學時,他忘記了學習的原初動機———好奇心和學習的快樂,一樣是為了父母的態度而學習;工作後,他又忘記了工作的原初動機———成長的快樂,上司的評價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樂和痛苦的源頭。


                                                                                                       文章原創:小鴨子兒童樂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