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56)
2020 (53)
2023 (119)
這是我途中抓拍的照片,先請領路一下埃塞女子的風采。
英吉拉(injera),是布滿蜂窩狀的灰色大薄餅。它是埃塞人的傳統主食,埃塞的曆史有多長,它的年紀就有多大。
吃英吉拉時,用右手先撕下一小塊,然後用它裹上各種醬料食物一起放入口中。
吃英吉拉專用的醬汁,統稱Wat,通常是用各種切碎的肉類、蔬菜等加上各種香料等調味品慢火燉製而成。最有名的醬料叫Doro Wat(Spicy Chicken Stew),也被稱為是埃塞的國菜。Doro Wat是在雞肉和雞蛋中加入了柏柏爾(berbere-spicy)等香料慢火燉製而成。因為製作Doro Wat非常耗時間,通常隻有在家庭聚會,宗教節日和婚禮等場合才能吃到。
英吉拉是由苔麩仔(Teff Seed)磨成粉,打漿發酵三天後製成。查了一下苔麩還有個好聽的中文名字:畫眉草。它營養極為豐富,鈣的含量比牛奶還高,鐵的含量是小麥的兩倍。但它隻生長在埃塞高原上,其籽粒顏色除了白色,還有黃色、紅色、深啡色等。苔麩產量極低,畝產隻有小麥的15%。苔麩仔顆粒很小,每150顆苔麩仔的重量才相當於一顆小麥粒。據說有科學家曾經想盡辦法提高苔麩產量,都以失敗告終。估計就是請袁隆平去幫忙也沒轍。
因為英吉拉是由發酵過的苔麩粉漿製成,口感有些酸,摸上去很柔軟,國內來的同行小驢友吃不慣,把它叫作抹布餅。但我很喜歡,一路上不亦樂乎的嚐過很多家的英吉拉。
抵達埃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Addis Ababa)當晚,我們去當地一家頗有名氣的餐館體驗埃塞風情。
埃塞人吃英吉拉是用右手,撕一小塊麵餅,連湯汁帶固體一起卷進麵餅裏頭,迅速而不局促地塞進嘴巴裏。他們吃得如行雲流水般優雅,我們學著他們的模樣,撕起卷起,食物尚未送到嘴邊,湯汁已經流了一手了。埃塞人吃英吉拉隻用手,不用刀叉也不用筷子,我們因點了烤羊排,不得已還是向服務生要了一把刀。
這些各種各樣的菜式看上去相當的湯湯水水,不過不是讓你直接舀著來吃的,都是當作英吉拉的醬料來吃的。
當天晚餐時,餐館裏還有歌舞表演。大概是看到我們在場,女演員還用中文演唱了《好一朵茉莉花》,令我們驚訝不已(見文章底部所附視頻)。
這次在埃塞,我不僅僅一路上熱衷於品嚐不同的英吉拉,還一直期待著能有機會觀摩和學習製作英吉拉和Wat。這個願望終於在巴赫達爾(Bahir Dar)的 一個小村寨裏實現了。
原來苔麩成熟收割脫粒磨成粉後,就可以用來製作英吉拉了。其製作過程一般需要2 -3 天,大致做法為:將苔麩粉加水和發酵引子(估計就是我們通常稱的老酵頭),與少量麵粉混合後置於室溫下兩天使其充分發酵,然後像攤煎餅那樣將發酵後的麵糊在平底鍋上攤成圓餅。下麵圖片演示了英吉拉的製作過程。
澆麵糊前先在平底鍋上均勻地撒上一些植物油脂以防沾鍋。
防沾鍋的植物油脂。
在平鍋上一圈一圈均勻地澆上麵糊。
蓋上蓋子稍等片刻。
小心地揭下熟了的英吉拉,用草編將英吉拉移開,這樣一張英吉拉就做成功了。
同行的驢友Nicole搶先嚐試。Oops,原來澆麵糊的技術也需要熟練成巧。
考驗我的悟性了,看看我的水平,這是我有生以來製作的第一張英吉拉!
很巧,當時隔壁一家小餐館正在製作Wat,讓我們也有機會觀摩到了Wat的製作。
這位是在燉製Wat的爐子前燒火的埃塞女子,在我的鏡頭前靦腆起來。
我第一次吃英吉拉是讀博時去華盛頓DC開會,後來聽說那裏是美國境內埃塞人最集中的地方。雖說灣區也有不錯的埃塞餐廳,新冠疫情當下,盡管很想念英吉拉,現在也隻能看圖充饑了。
收錄幾則在亞的斯亞貝巴時的晚餐視頻。
謝謝你,誠祝你闔家安康吉祥幸福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