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漫談美聯儲, 美元, 人民幣, 通貨膨脹等等 (原創) (六)

(2011-01-22 16:27:40) 下一個
漫談美聯儲, 美元, 人民幣, 通貨膨脹等等 (原創) (六)

(一) 天生我才必有用
(二) 千金散盡還複還
(三)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四) 奔流到海又複回
(五) 美元的未來
(六) 美聯儲的功過是非, 以及它的未來 (Time to say Goodbye?)


(六) 美聯儲的功過是非, 以及它的未來 (Time to say Goodbye?)

比起上麵的5節來講, 這一節是最難寫的了. 從何處講起? 就象美聯儲這個角色一樣, 其實是最難當的.

後來決定, 還是從社會上對美聯儲的各種各樣的批評開始講起, 這樣, 大概可以獲得更多的關注和共鳴.

人們對美聯儲的認識真是各種各樣, 千差萬別.

舉個例子, 在這裏一位網友寫的一篇 <<美元保衛戰與中美鬥智策略解析>> 文章中提出, “中國如果能夠協助美國政府共同抗擊美聯儲,讓聯儲銀行到處碰壁,至少在中國要策劃狠狠打擊一下那幾家美資大銀行,讓他們知道與集權大國對抗的嚴重後果,我想事情會有改觀的.”

我看了這位網友建議之後, 差點沒笑翻: 我要問問: 那你要不要去協助克林頓, 共同抗擊希拉莉, 讓希拉莉到處碰壁? 我跟你說,人家本來就是一家人,有點吵鬧很正常, 你去協助什麽呢? 有你啥事啊? 哈哈. 美國政府和美聯儲, 也是類似的道理,雖然美聯儲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機構, 其實也獨立不到那裏去.

我沒有嘲笑的意思,隻是舉個例子, 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對美聯儲的認識是多麽的離譜.

另外, 大家大概會留意到, 去年有不少人到Boston的美聯儲分行大樓前集會, 抗議美聯儲的貨幣政策. 經濟學界裏, 批評美聯儲的聲音更是此起彼落.

其實, 我看對美聯儲批評最多的, 莫過於國會議員Ron Paul 了. 那麽, Ron Paul 都有些什麽批評和高論呢?

看看Ron Paul在國會跟伯南克的唇槍舌戰真的是非常精彩. Ron Paul 給伯南克這個經濟學大教授上起經濟課來了象模象樣的, 是不是很滑稽?

但我怎麽聽來聽去, 都覺得他們是雞跟鴨在講話: 互相聽不懂對方在講什麽.

我來歸納一下Ron Paul的以下觀點, 其實, 他的觀點代表了社會上很多一本正經地批評美聯儲的人的觀點.

(A)美聯儲無中生有地創造出美元(creates money from thin air). 美聯儲印了太多的美元. 應該把美聯儲印鈔票的權給收回來;

(B)從上世紀的大蕭條, 到上世紀70年代的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 一直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 都與美聯儲錯誤政策有關;

(C)美聯儲就是造成通貨膨脹的凶手,它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快速的貨幣貶值正在威脅著美國人民,把我們拖入一場惡性通貨膨脹式的大蕭條中;

(D)隻有少數利益集團從美聯儲濫印鈔票的政策得益; 美聯儲濫印鈔票的政策, 也使得政治家可以輕而易舉的向老百姓許諾其實是價值不菲的各項福利政策;

(E)憲法隻允許貨幣的發行必需以穩定的商品來支撐(back), 例如黃金和銀. 堅決主張審計美聯儲; 廢除美聯儲, 並恢複金本位貨幣製度(Gold standard);

以上的內容, 大家基本上都可以在Ron Paul 在2009年2月4日提出的, 廢除美聯儲的H.R.833議案中找到.

Ron Paul 還推出了他的大作: (End the Fed) (“結束美聯儲”). 讀者如果有興趣可以拜讀一下. Ron Paul吉星高照, 最近還當起國會貨幣委員會的負責人了.看來,伯南克今後的日子不會好過了: 大概火星撞地球的情景會經常發生.

首先, 如果我有一天見到Ron, Paul, 我會送他一句毛澤東的詩, 詩曰: “牢騷太盛防腸斷, 風物長宜放眼量”. 簡單扼要地翻譯成英文, 無非就是告誡人們, 先要calm down下來, 然後再look forward. 哈哈!

第二, 評定一件事或一個人的功過是非, 首先是要看批評者本人的立場, 所謂 “屁股指揮腦袋”. 就是說, 同樣一件事, 在不同人的眼裏, 好壞是不一樣的. 對吧?

如果站在美國以外國家的立場上來講, 比如, 中國, 俄羅斯, 歐洲, 等等, Ron Paul 對美聯儲的指責, 是很受用的.

但是, 如果站在美國國家利益的立場上來說,Ron Paul的理論和指責首先是Politically incorrect. 甚至有點 “端起碗吃肉, 放下碗罵人” 的架勢. 其次,Ron Paul有不少的指責,甚至是Economically incorrect. 我會在下麵詳細討論為什麽.

第三, 我們看美聯儲的功過是非, 不能單獨地看所發生的問題, 那隻是問題的表麵現象. 比如說什麽時候發行了多少美元, 發多了還是發少了, 為什麽把利率調低了? 調高了? 為什麽要搞QE2? QE3? 等等.

如果把美聯儲的問題單獨來看, 就會永遠看不清, 甚至會得出片麵的結論. 就是我們常說的: “不識廬山真麵目, 隻緣身在此山中”. 所以, 我們的思維要跳到更高的層次, 才會把問題看得清楚.

那麽, 什麽是更高的層次呢?

就是要分析美聯儲的憲法責任, 也看看國會本身的責任, 再看看美國政府(財政部)的責任. 再往深一點, 看看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問題, 看看美國的全球根本利益問題. 就是說, 要看全盤(Whole picture)才會得出負責任的, 和有意義的結論.


(六) - 1要把美聯儲的功過是非講清楚, 首先要看看國會賦予美聯儲的法律責任.


(A)追求最大的就業,穩定物價,保持長期溫和的利率;

(B)管理銀行係統, 保證銀行和金融係統的安全性, 保證消費者的信用權益;

(C)保持金融係統的穩定, 並且控製可能從金融市場引發的係統風險;

(D)為存儲機構, 美國政府和外國官方機構提供金融服務, 主要是擔當全國支付中心的角色;

簡單地講,美聯儲其實就是掌管美國的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的實施, 具體的手段,就是通過調整利率和調整貨幣的供應量,來影響經濟活動. 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就是說美聯儲可以發放美元, 又可以回收美元, 通過一收一放來調節經濟,或通過調高或調低利率來調節經濟.

而財政部當然就是負責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的實施了, 具體是用稅收和政府支出的辦法,來影響經濟活動, 就是通過調高或調低稅率來影響經濟, 或通過增加或減少政府支出來影響經濟活動.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有很多關聯的.兩種政策經常交替使用,互為影響和補充.

首先, 我想澄清一點的,就是美聯儲不是一個盈利機構, 因為盈利不是美聯儲存在的目的, 盡管它在運作的過程中有盈利. 它的經營費用並非來自國會的撥款, 而是取自於它的盈利.

事實上, 在支付了它本身的營運費用後,每年美聯儲都會把它的絕大部分盈利全部交給財政部. 具體地說, 從1913年到現在的97年中, 平均來說, 它每年隻是用5%的盈利來支付日常的運作費用, 而95%的盈利都上交給財政部.

上世紀90年代, 每年這95%的上交盈利大約是$250億美元. 金融風暴後, 由於美聯儲收購的國債和證卷大增, 因此,它的年收益也大增. 例如,2009年,它的淨收益是$534億美元.2010年,它95%上繳給財政部的盈利達到$784億美元.

2010年, 美聯儲下屬12家地方聯儲行的經營費用是$43億美元左右, 大概是它總收益的5%.

如果由財政部來發行美元, 同樣會有發行成本. 所以,從收入和成本(Revenue & Costs)的角度來看,由美聯儲來發行美元,或由財政部自己來發行美元,其實是幾乎一樣的,這個事實和觀點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說, 這次QE2的$6,000億美元, 是美聯儲從自己的盈利部分拿出來, 購買債卷, 這是毫無根據的. 成立97年來, 美聯儲的95%的盈利每年都已上交給了財政部.

把商業銀行的概念套到中央銀行上是行不通的.

不要忘了, 理論上美聯儲是有無限的發行美元的能力, 前提就是財政部提供國債. 或者它購買商業銀行手中的國債或MBS等聯邦債券, 它就可以創造出美元來.這是它的法律權利和功能.

所以, 它根本就不可能, 也不需要按照商業銀行的模式來運作. 它可以 “瞬間” 就拿出億萬美元來.

簡單的比喻, 隻要財政部今天把$10,000億價值的國債賣給美聯儲, 它今天 ”馬上” 就可以把$10,000億美元劃到財政部的銀行戶頭上. 根本就不需要等多少年, 等到 “籌夠” 足夠的贏利才把等值的貨幣交給財政部:不需要.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