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斯特呂格曼神經科學研究所、MIND基金會的研究人員與其他合作者發現,循環呼吸練習期間二氧化碳飽和度的降低與意識狀態改變的出現相關。這種改變的狀態與迷幻體驗中報告的狀態相似,並且與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和抑鬱症狀的減輕相關。
意識改變狀態已被證明有望成為治療抑鬱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等精神健康障礙的良方。法律、醫療和經濟方麵的障礙限製了迷幻輔助療法的可及性。
循環呼吸練習根植於 Tummo 和 Pranayama Yoga 等傳統技術,並改編為全息呼吸和意識連接呼吸等形式,可能提供一種更容易獲得的非藥物替代方法。
這些練習包括連續、深呼吸,吸氣和呼氣之間不停頓,通常在公共場合進行,並伴有情感上令人回味的音樂。
早期研究表明,循環呼吸法可以緩解壓力、焦慮、抑鬱和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同時增強自我意識和生活滿意度。然而,這些效應背後的生理和心理機製仍未被深入探究。
在《通訊心理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循環呼吸過程中二氧化碳飽和度降低支持意識狀態改變的出現”中,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探索性研究,以了解循環呼吸如何引起意識狀態改變。
共有61名有過呼吸訓練經驗的參與者在MIND基金會位於柏林的場地參與了此次活動,其中43名參與者參與了全息呼吸訓練或意識連接呼吸訓練課程。此外,還隨機選取了18名對照組參與者進行正常呼吸,以區分主動呼吸訓練與課程的公共和音樂環境的影響。
研究人員使用抑鬱症狀快速量表和華威-愛丁堡心理健康量表對部分參與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評估,並在呼吸訓練課程前後一周進行測試。由於問卷回複不完整,最終心理健康分析納入了25名完成課程前和課程後問卷的參與者。
研究人員使用便攜式酒精測試儀在六個時間點測量了呼氣末二氧化碳壓力(etCO 2 )。
主觀體驗深度通過手勢進行評估:舉起一根手指表示正常清醒意識,舉起五根手指表示意識深度改變。在實驗前後采集唾液樣本,分析自主神經係統活動和炎症的生物標誌物,特別是α-澱粉酶和白細胞介素-1β (IL-1β)。
與被動對照組相比,主動循環呼吸訓練期間觀察到呼氣末二氧化碳壓力降低。主動呼吸者的呼氣末二氧化碳水平顯著下降,最低可達16.6毫米汞柱,而被動呼吸者的平均呼氣末二氧化碳壓力為34.3毫米汞柱。
二氧化碳水平的下降與更深層次的意識狀態改變相關,通過實時手勢評級和會後問卷調查進行測量。
主動呼吸者報告的主觀體驗與迷幻物質研究中報告的體驗相當,在神秘??體驗問卷和 11 維意識狀態改變量表上的得分相似。
在20名完全響應的主動呼吸者中,參與者的心理健康評分在課程一周後有所提高。參與者的抑鬱症狀(以抑鬱症狀快速量表衡量)有所減輕,幸福感(以華威-愛丁堡心理健康量表評估)有所改善。二氧化碳水平的降低和主觀體驗深度的提升預示著心理健康結果的更大改善。
生物標誌物分析顯示,呼吸訓練後唾液α-澱粉酶濃度下降,提示交感神經係統活動減弱;而白細胞介素-1β水平升高,提示炎症反應短暫激活。狀態改變體驗越強烈,炎症標誌物增幅越小。
研究結果表明,循環呼吸法或可提供一種低成本、非藥物的方法來誘導有助於心理療愈的意識狀態改變。呼吸法過程中二氧化碳飽和度的降低似乎有助於這些狀態的發生,這與抑鬱症狀的減輕和幸福感的改善相關。
作為一項未注冊的探索性研究,由於隊列跟蹤不完整,任何發現都需要通過更嚴格的實驗設計和執行來確認。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5-04-circular-breathwork-states-consciousness-linked.html?utm_source=nwlette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daily-nw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