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我的藍眼睛
——看電影《第四十一》
一對名副其實的俊男美女。一個金發碧眼、風度翩翩。另一個端莊清純、英姿颯爽。一個被稱作:我的藍眼睛。另一個被喚作:我的禮拜五。當他們相擁在一起的時候,不僅他們自己陶醉其中,就是圍觀的人也是樂見其成,甚感欣慰。他們就是一對金童玉女,他們的美,太般配了。他們的相愛,太應該了。他們的容貌,太養眼了。
不過,他們的結局也太令人震驚了。他,竟被她打死了,死的時候才27歲。能怨她嗎?她太革命了,她的原則,她的理想,她所信奉的真理高於一切。哪怕他是她的最愛,他背叛了她,背叛了她所持守的信念,他就必須得死。在這一點上她的心堅硬如鐵,沒有絲毫的回旋餘地。
也是因為他太激動了,太喜形於色了。如果他不是忘記一切地向著那艏駛來的小船飛奔而去,她也不會舉槍向他射擊。如果他能夠稍微壓抑一下自己的興奮,另外的任何結果都會比現在強。不過,她旋即就後悔了,她趕忙跑過去,抱起已經斷了氣的他,一個勁地呼喚著:藍眼睛,藍眼睛,我的藍眼睛,哦,我的藍眼睛啊!悲慟欲絕,無以言表。
他的死是偶然,也是必然。他是白軍軍官,她是紅軍女戰士。他們之間本來不會有什麽故事,可是他成了她的俘虜,她又被他那像海水一樣藍的眼睛迷住了,她喜歡上了那雙藍色的眼睛,這就種下了一個危險的因子。接著,又因為他們被風浪衝到一處荒島上,於是他們之間就有了故事。她因愛情而歡欣,也因政見對立所苦惱,並最終導致他死於她的槍下。
他們的愛是在求生的艱難處境中萌生,在雙雙就要得救的時候,卻以意想不到的結局收場。這個悲哀的結尾,凸現了革命時期,任何跨越於敵對的政治理念之上的男女情愛都是海市蜃樓,最後或是一切成空,或是不堪一擊,變成悲劇。他和她的世界截然不同,他們的價值觀與追求也完全不一樣,總之她與他的差距太大了。因此,他們的愛一旦必須要麵對最後的抉擇,就不可能不遭受滅頂之災。
故事是分作兩個場景發生的。前半部分在沙漠。後半部分在荒島。前者勾勒出一幅幅的畫麵是,革命的不易,戰爭的殘酷。目的是要著力烘托出女主人公的她,在戰爭的環境下,經曆過種種的磨難與考驗,是一個堅強的女戰士。後者則是進入正式主題,從她是一個女人角度,講述了在一個離開了戰場,離開了社會的荒島上,當她隻身與一個年輕的男子朝夕相處時,所必然要發生的故事。又因為這個男子的身份,而令這個故事平添了許多不可捉摸的懸念。
還是在他成為紅軍俘虜的那一刻,她看見他的第一眼,就被他那藍色眼睛所吸引。正如她後來在荒島上向他坦承的那樣:你的眼睛真危險,能鑽到女人心裏,叫人不安。不錯,她是有崇高的理想,有堅定的政治覺悟,是一個經過鍛煉的戰士。但她畢竟也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女子,她的血液裏也會湧動著一種向往與衝動,這是一種本能的使然,這種本能的力量會驅使她模糊了她原有的原則,影響她的判斷力。
於是當她有機會獨自與他朝夕相處之時,一切便都是那麽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她發現他那麽有文化,肚子裏有那麽多的故事,這讓她羨慕不已。他把自己比作了漂落荒島的魯濱孫,她便成了魯濱孫的朋友禮拜五。這讓她覺得很有意思。雖說她是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出身,沒有讀過書,但是她卻很向往知識,尊重有文化的人。不僅如此,她自己在行軍途中,她還嚐試著寫詩,借以抒發她心中的情懷。
盡管她寫出來的詩句與戰鬥口號無異,但是從中卻可以看出,這個女戰士還是很有一些文學女青年的情調呢!也正是因為對文學的愛好和對知識的強烈渴望,她對他的好感自然就會急劇上升,從而令她無法避免地墜入愛河。她被感情牽著走了,她迷失了自己了嗎?當然不是,她告訴他,她心裏還牽掛著在岸上徒步行軍的她的戰友們,不知道他們處境怎樣,是不是找到了大部隊?她還是把政治信仰放在第一位。
因而兩人之間的話題一旦涉及到政治,便會出現尖銳的矛盾衝突,其程度形同水火,不共戴天。為此,兩個人都很痛苦,而她的痛苦則更甚。她陷入長時間的苦苦思索之中,甚至後悔不該愛他,她也確實想放下這段感情。可是她再理智,對於一個熱戀中的女子來說,也還是無力能夠斷然舍棄這段感情。
相反,隨著他的妥協,她錯誤地以為,他會放棄他的政治追求,而接受她的立場。因為她堅定地認為她是站在正義的一方的,而他也應該選擇正義。當然,她過高地估計了愛情的力量,而被盲目的樂觀情緒所欺騙。所以,當後來發生的事情嚴重地超出了她能夠接受的範圍時,她便措手不及,以至於不加思考地就把他變成了,她狙擊名單上的第41個被射殺者。
她怎麽就會毫不猶豫地就殺了他?也許是臨上船前政委交待她的那句話,在她的潛意識裏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政委指著俘虜同她說,在押解的路上,“假如遇到了白黨,別把活的給他們。”原因是他有重要的情報要交給白軍司令部,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殺了他,這當然是對紅軍的安全有利的。因此,做為一名紅軍戰士,她在最後的關頭殺了他,也是執行了上級交給的任務,情有可原,不算私刑。
可是做為情侶,她這樣做的結果,不僅讓他在中槍後的霎那間,驚訝得不敢相信她能夠向自己開槍,連開槍者她本人也都不能原諒她自己的舉動。所以她慟哭不已,後悔莫及。她是處於兩難之中,魚和熊掌無法兼得。情急之下,刻不容緩,她隻能是聽命於政治上的機械反應,槍殺了她深愛的人、她的藍眼睛。麵對政治信念,她是問心無愧了。可是麵對愛情,她卻不能不受到良心的譴責了。如果她還能夠活下來,相信她一定是生不如死,會被痛苦煎熬一輩子。
不用說這是一部如假包換的戰爭片。可是,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又是一部楚楚動人的愛情片。編導在戰爭的縫隙,在世外桃源一樣的荒島上,讓時間定格在一對青年男女的身上,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們因兩情相悅而綻放出來的種種奇妙與美好,以及還有他們所必需麵臨的困境與掙紮。
影片在描繪他們的感情發展,刻畫他們的人物性格時,沒有一處是多餘之筆,也沒有一處的情節與橋段不是生動之極,精彩之至。不過,他們終究是兩個勢單力薄的男女,他們的愛情再純潔,也無法抗拒來自政治的壓力。最終他們的愛被現實粉碎了,他們的人也成了戰爭的犧牲者與殉葬品。
這部影片開篇伊始,便有一個洪亮的畫外音映入觀眾的耳膜:雖然這個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但是它卻永遠地留在了我們的心裏。這句話顯然很有預見性。這部影片完成於1956年,三十五年之後的1991年底,影片中的她為之捍衛過的前蘇聯解體了。一個帝國的轟然倒塌,也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一去不複返了。
然而作為一部前蘇聯時代的偉大影片,他與她的故事卻沒有因為這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不複存在。硝煙遠去,塵埃落定,那對俊男美女的音容舉止還鮮活於人們的心裏。而且他們的故事一點都不遙遠,對於後來的人而言,依然是那樣得震撼猶在,回音未散。電影《第四十一》,因為那聲聲呼喚而不朽。“哦,我的藍眼睛啊”,想必你也一定會不斷地聽到,她那泣血的、回蕩在穹蒼歲月之間的呼喚。
是的,俄羅斯出現過不少泰鬥級的文學巨匠,而且他們的民族性也確實是與我們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從他們的文學藝術作品中,我們總能發現許多不同的東西,這也是高曉鬆在《曉說》裏,用《茫茫俄羅斯》這個標題來描述這個國家與民族原因所在。
還有一部俄國經典作品,戰爭與和平,也是這樣大氣有深度的。我一直不解為什麽俄國的作家能不斷寫出這樣的作品,下麵康有為的評論說,是俄羅斯深厚的宗教和人文精神使然吧,給我啟發。我覺得俄國地域廣闊,冬季氣候嚴酷,曆史豐富,藝術傳統深厚也該是原因之一。俄國人熱愛生命享受愛情,也能勇於直麵命運中不可抗拒的悲劇。這一點和中國文化中麵對悲劇退縮回避的狀態真是很不一樣。
多謝香草!這部影片是太有價值了。看後會讓人久久不能平靜。也正如你的描述:久聞大名的電影傑作,即便是如此殘酷的人生,也有片刻的幸福溫馨。這就是人性的光輝。
革命顛覆了一切的既成模式,社會階層在大變革中重新洗牌,從《日瓦戈醫生》到《烈日灼人》都是這方麵的見證。無論是前蘇聯還是後來的俄羅斯,他們的藝術家在這方麵均有過深度的詮釋與反思。。。在這樣的作品麵前,觀眾是不能不被震撼的。
生活中,我有一個親密女友的上輩家庭是白俄高層。十月革命後,全家逃到歐洲。看了這部影片讓我對她祖父母父母親的人生經曆更有感覺了。
多謝有為!“直擊人性深處”的點評太地道了。這部片子是前蘇聯文藝新浪潮時期的開山之作,廣受好評。在我們國家的極左年代對它進行過嚴厲地批判,把它當作投降主義的樣本。
Meg.好!雖然這部影片的主題很沉重,但是拍得很文藝,是一部很有內涵,又很好看的片子。在1956年那個時候,前蘇聯能拍出這樣的影片真是令人歎為觀止,所以它在嘎納電影節上獲得了相當的禮遇,被授予特別獎。。。
多謝雨眠!是的,她是一個絕對忠於革命的人,在原則麵前不含糊,是一個能做出大義滅親舉動的人。他的扮演者在銀幕上塑造了許多經典人物,是一個難得的帥哥明星。。。
多謝小草!無名勝有名。。。
我還沒看過這部影片,不過從你對影片的評述來看,它應該是非常精彩。我想不同的陣營裏來的人政見不同,人性相通。但這種政見不同就好像是宗教信仰的不同,彼此要理解、容忍或融合是一個掙紮或許是痛苦過程。愛情(人性)的力量也許能讓人們忽略彼此信仰的不同;也許不能讓人們超越分歧。這部影片的結局還是信仰取勝。這讓我聯想到過去曾發生在自己家族(長輩講述)許多悲喜劇。
謝謝分享這一深刻的作品,周末一定找個時間來欣賞它。
一直覺得瑪柳特卡最後槍殺白匪軍官是出於下意識,並非有意為之.也許就是所謂的階級鬥爭這根弦繃得太緊使然.
據說演白匪軍官的演員就是演牛虻亞瑟的,真是俊美,那雙藍眼睛確實能淹死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