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綴

定格瞬間 記錄心情
個人資料
點綴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曆史的另一麵——讀《巨流河》

(2013-11-11 15:46:21) 下一個







曆史的另一麵
——讀《巨流河》
 

巨流河,即遼河,清朝時被稱之為巨流河。它是中國東北南部地區最大的河流,也是中國的七大河流之一。全長
1430公裏,流域麵積22.9萬平方公裏,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齊邦媛,台灣著名女學者,集翻譯家,文學家,教育家,台灣文學與文化的推手於一身,宅心仁厚,名高望重,被稱為永遠的齊老師。1924年生於遼寧鐵嶺的鄉村,那是巨流河邊的一片沃土。稍長,因為變故與戰亂,便隨著家人逃難,年輕時在漂泊中度過。抗戰勝利後,由於內戰的爆發,全家人未能再回到故鄉,轉而去到了台灣。
 
顯而易見,以家鄉的河作為書名是再好不過的選擇了,那是一種對故土的深情禮讚。那黑土地上,有作者祖父輩留下的深深足跡,也留下了她兒時的寶貴記憶。雖然她很小就離開了那裏,可是那塊土地畢竟是她齊家的根,她的血脈裏流淌著來自那裏的精華與傳承。這份親情與摯愛不會因為歲月的漫長,就可以被掩埋或稀釋,反而時光過去的越久,心底對它的呼喚與難舍之情就越重。於是就有了《巨流河》這部書,作者自己,還有她父輩的故事也就浮出了水麵,成為一個時代的記錄與見證,作為曆史的另一麵,呈現在世人的麵前,令人感慨不已,唏噓不止。
 
這部書被定義為記憶文學,是介於個人傳記與往事回憶之間的一種文體定位,所以這部書就盡顯平實,親切。對於讀者來說就像是與作者麵對麵,聽她那口語化的敘述。徐徐而談,娓娓道來,雖然波瀾不驚,卻是靜水流深,蘊藏了極大的能量。讀者仍舊能夠從字裏行間中強烈地感受到,中國現代史上那些曾經的風雲變幻所帶來的電閃雷鳴!忘記曆史就意味著背叛,這是過去一個時期人們最常說的一句話,然而卻不見得會引起人們的更多理解與重視。可是讀了《巨流河》這部書,才知道了這句話的份量。而且也能更加深切地體驗到,忘記曆史豈止是背叛,簡直就是罪過,是一種極大的犯罪。再如果,有曆史而竟然不知道,那又是什麽?那就是無知與愚昧了,是一種更大的缺失與過錯。因此,這部《巨流河》對於今天的,明天的,未來的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來說,是一部別開生麵的價值不菲之書。
 
作者的父親齊世英是一位名人。年輕時就是一個有開明思想的人,在張作霖的軍隊裏協助郭鬆齡將軍從事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後來在八年抗戰中又是一個抗日誌士,在上海,南京和北京,以及後來的重慶,一直擔負著領導東北地下抗日工作的重任。是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貢獻的人。到台灣後因為政見不同,被蔣介石開除出了國民黨,成為一個被長期監視的人。書中,作者對父親的人格和人品充滿了敬佩,她父親的操守與為人也深深地影響了她的一生。抗戰勝利後,在重慶的校園裏出現了許多讀書會,那是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下的左傾學生的一個進步運動。作者也受到了邀請,但她還是寫信向父親報告了這件事。父親回信告訴她,相信她有獨立的思考能力,還是要專心於自己的學業為好。她立即就退出了讀書會,為此還遭到侯姓學姐的打擊和報複。
 
後來,她大學畢業,一位師長為她爭取到了一個去美國名校讀書的機會。父親說,你現在應該趕快結婚,如果你此時去讀書,很可能就成了一個老姑娘,又要遠離父母與家人,在這樣動蕩不安的時局下,是不可取的。沒有任何猶豫,她立即就聽了父親的話,放棄了去美國繼續學業的念頭。看到書的後麵部分,她在年過四十之後,以三個孩子的母親之身兩次作為交流學者,離夫別子去美國教學與進修的經曆,很自然就會讓人聯想到當初他父親的意見是不是對的?如果她當時去了美國,那她在30歲之前就一定會完成所有要深造的學業,就不會再有後來的,因為要再進校門而付出的沉重代價了。不過,如果她的人生軌跡要是那樣的話,恐怕就不會有《巨流河》這部書,也很難想象她會成為一位被學生愛戴,對台灣的文化與教育事業做過巨大貢獻的齊老師了,因為很可能她就在美國生活下去了。
 
人生之路就是這麽得詭異與叵測。評價自己或他人的人生道路,人隻能是一個馬後炮,一個事後諸葛亮。現在看看,作者所走過的每一步路,都是一種天意,都是一種無法拒絕的必然。當她1947年應邀去台灣大學外語係當助教的時候,她,包括她的父親都沒有想到,她這一去竟像是冥冥之中帶著使命前往那個海島去打前站似的,兩年以後,她的全家,還有幾百萬人都由大陸到了台灣。對於當時的親曆者來說,這肯定是一件既無奈,又悲慘的事情。他們做夢也不會想到,這個暫時性的撤退,轉眼就是一個幾十年的歲月滄桑。他們當中年輕的,是少小離家,等他們再回去家鄉時,已經是白發蒼蒼的老者了。那些人到中年才去的人,自然是客死他鄉,終生未能回到故裏。人間悲劇之殘忍可咒莫過於此,它害了多少人,多少家庭,多少親情,至今想起來還令人無法正視。
 
這部書就像是巨流河水,奔騰不息,蔚為壯觀。作者以她一生的學養,以及對家鄉,對親朋好友的摯愛之情,寫出了一部有關一個家庭,一個個人,甚至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非常時期的那些特殊經曆。說的是一部記憶文學,實際上更像是一部恢宏的編年史,是任何史學家所寫不出來的那種至性至理之作。讀者在書中漫長又遙遠的年代裏,跟隨作者同行,從她的嬰孩開始,一路注視了她的成長與成熟的各個時期。所以從一個更深入的層麵上來說,讀者參與了這個過程,也就像在那段曆史中穿行,感受了一個不一樣的人生與激情。在曆史的另一麵中,讀者很快便消除了因為陌生而產生的緊張,隨後代之的便是新奇與激動。原來在不一樣的曆史中,也有生命的靈動與正義的壯舉。
 
對於大陸人來說,隻是在近幾年的影視劇裏才恍然知道,在血與火的抗戰激流中,即便是在日軍占領區裏,也有國民黨的仁人誌士在戰鬥,他們的勇敢無畏,他們所付出的犧牲,也是頂天立地,可歌可泣的。書裏就有許多這樣的內容,雖然還不是來自最前線的直接描述,但是從側麵仍可充分感受到那些戰鬥在日軍心髒裏的勇士們是何等得可敬可佩!可是不幸的是,抗戰勝利後,那些在東北堅持秘密戰鬥的誌士們,不僅沒有享受到勝利的成果,還要麵臨更大的苦難,為此作者的父親痛心疾首,無言以表,無法麵對。他深知對不起那些戰友,然而他又有什麽法子,這是蔣介石的過錯,他用人嚴重不當,所以鑄成大錯,遺禍無窮。
 
張大飛是一個英雄級的人物,他是在戰場上與日軍殊死搏鬥的勇者,他是那個時代另一類有誌青年的優秀代表。他父親因為同情抗日誌士而遭受日本人酷刑至死,從此為父報仇,為民族而戰的誌願就成了他一生的目標,並且就在勝利即將到來之際,他以身殉職,戰死在空戰戰場。看了這部書,才知道南京還有一個空軍烈士墓園。那裏有陣亡在抗日戰場上的700多位美國空軍飛虎隊的誌願者,還有3000多位中國飛行員。張大飛就是當中的一位。他們是既普通又光榮的一個群體,抗戰勝利的鮮紅旗幟上,有他們的鮮血和青春。他們用生命換來了勝利,贏得了和平。他們不應該被遺忘,這段曆史也不應該被埋沒,反而應該被全體國人所知悉,他們的英勇事跡,佩得世世代代中國人的景仰。
 
張大飛與少女齊邦媛的愛情是國難當頭之時的一點小小的浪漫,說明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是多麽得生不逢時,他們是真正做到了國家第一,個人第二。愛情更是一種奢侈,不可能,也沒有機會得到實現。張大飛陣亡前寫給作者哥哥的信,其情之純,其義之真,其心懷之磊落坦蕩,其人品之亮節高風,令人欽佩之極。不知道今天的那些與他們當時同樣年紀的人,能否對此能予以理解與認同?自古英雄出少年,什麽時代都一樣,年輕人不僅身強力壯,精力充沛,也是國家社稷的棟梁之材,有他們在就國之有幸,敵人就奈何不得。抗戰的勝利正是由千千萬萬個張大飛樣的青年英雄前仆後繼,不怕犧牲換來的。他們是民族的衛士,是青年的楷模,理應得到應有的榮譽與緬懷。
 
某著名導演看到這部書後立即就有了要把張大飛的事跡搬上銀幕的想法。作者斷然拒絕了他的要求。其實也是也不難理解,那本是作者心中永遠的痛,她能夠把他寫到書裏,已經是她的一種犧牲與堅強了,她怎麽可以允許這樣一個在她心中有著不可替代之位的人,成為一部劇情片裏的角色呢?哪怕他是英雄!作者的堅持是對的。不管出於何種動機,烈士已去,不容打擾。他已經把生命貢獻給了他的祖國,還複何求?後人對他和他們能夠始終給予該有的景仰與感激就足夠了。就像張大飛少年時得到過作者母親的關懷一樣,如今他身後的一切自然也會得到作者的珍惜與愛護。張大飛的在天之靈是可以安息了。
 
作者的母親裴毓貞女士,年輕時與丈夫有長達十年之久的分離之苦,有關情節在書中都有細致入微的描述。看後不禁讓人對當時中國婦女地位的低下而生同情之心。作者的母親,生長在一個與齊家同樣殷實的富裕之家,有四個哥哥,父母隻有她一個女兒,是家中的掌上明珠,是一個大小姐。可是嫁到齊家,也是要三從四德,從一個好媳婦,好妻子,好晚輩做起。在作者的記憶中,她母親從來都是在祖父母吃飯時,垂手站立在側,隨時恭候伺應著的,待服侍他們吃完飯之後,她自己才能開始進食。
 
後來,在作者姥爺的幫助下,作者的母親去到南京,到了丈夫的身旁。從此這位母親終於苦盡甘來,雖說是生活極不穩定,可還是很幸福的,她相夫教子,操持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更為可貴的是,她把自己的家當作了一個愛的基地,讓那些東北籍的軍校學生,還有東北中山中學的流亡學生在她的大家庭裏,得到了家的溫暖和親人般的關愛。她在北京時,更把自己的家當成了一個接待站,變成由東北而來的抗日誌士進關後的第一個落腳點。
 
顯然,這位女性是善良而偉大的,就跟當今在北美有許多敬虔的基督徒家庭一樣,他們打開家門歡迎初來乍到的留學生到他們家裏做客,做好吃的給他們吃,誠心誠意地招待他們,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盡快地開始適應留學生活。所不同的是,作者的母親早在70多年以前就這樣做了。作者深得正直的父親,善良的母親的傳承與蔭蔽,所以她的一生比她的父母要順利與幸福得多了。義人的後人定享厚福,聖經裏的承諾是不會不兌現的。
 
書中的前半部分講的都是大陸的事情,是對往事的追憶,講述了由作者的眼睛裏看到的父母和她對父母身世與經曆的了解。其中,對於當時中國東北政局的分析,特別是對張學良的分析定位,是從來沒有過的犀利準確,一針見血。書中說,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後,張學良繼承了他父親的疆土,權力和財富,但是卻沒有他父親的智慧與尊嚴,所以當日本人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他倉皇地率領幾十萬軍隊退到關裏,不放一槍地就把東北拱手送給了日本人。對於這筆曆史帳,以前隻知道是張學良是聽從了蔣介石的命令,現在才知道,其實張學良也是逃不了幹係的。
 
同時,作者還以大量的篇幅記敘了她的求學過程,她在南京上小學,後來在逃難過程中在湖南上學,以及到了重慶在南開中學讀了初高中的經曆。特別是還有作者後來去到,已遷校到四川樂山的國立武漢大學的學習生涯。這些經曆伴隨著日軍空襲,時時都有死亡的威脅。但是在動蕩的戰爭環境下,作者還是有幸完成了良好的教育,她的學曆是完整而紮實的,這為她以後服務社會奠定了必要的基礎。而且通過作者的介紹,讀者對於當時的大學裏的教育狀況,特別是對於那些學富五車的老先生們的為人與教學情形有了第一手的感受。那時的為人師表者,是真正的學者大師也,無論是人格上,還是學問上,都是年輕學子的表率。
 
書的後半部分,作者講述的就是到了台灣以後的生活與職場經曆,可以說是作者的奮鬥故事。其過程之豐富,經曆之傳奇,令人歎為觀止。因此,此書的後半部分甚至比前半部分還有內容,還要好看。在這一部分裏,我們看到了作者是怎樣由於因緣際會,離開職場,又回到職場。在一生的教書生涯中,中間還有至少五年當了公務員,在編譯館從事推動台灣文化事業發展的工作。從把台灣的文學著作翻譯介紹到世界上,再到組織專家學者為台灣的中小學生編課本,每一項工作都極有意義,又富有成效。作者是台灣文學得以傳播的功臣,也是中文課本去政治化的推手。可謂勞苦功高,居功至偉,功在後人,功在社會。
 
看了作者的敘述,對於一個沒有到過台灣的華人來說,是極其寶貴的。雖然故事涉及的隻是教育與文化方麵的一些事例,但是還是可以讓人窺一斑而知全豹。讓人們真實地感受到台灣社會的發展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經過一大批像作者這樣的知識分子,還有各界人士一同打造拚搏得來的。作者的奮鬥曆程可以被看作是當年台灣社會銳意進取的一個縮影。不難想象,那個時候的台灣,也是一種激情燃燒的歲月,人沒有省內省外之分,大家都兢兢業業,不分彼此,團結合作,齊心協力,人人都把建設台灣當作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從書裏可以看出,外省人實際上是建設台灣的中堅力量。台灣鐵路就是一例,作者的丈夫羅裕昌是四川人,從年輕時分配到台灣工作開始,為台灣的鐵路事業整整工作了40年。有台鐵之父之譽,或者準確地說,他是台灣鐵路電氣化之父。這位先生跟他的妻子一樣,也是一個淡薄名利之人。他放棄了在台北的好工作,寧願到台中去再創業。後來他率先在台中成功地建成了鐵路自動信號係統,結束了靠人手搖旗,指揮火車進站或發車的曆史。後來,他又成為台灣鐵路實現電氣化的領軍人物。這樣的外省人決不是一個或兩個,而是組成了一支龐大的隊伍,他們把青春和畢生的精力都默默地貢獻給了台灣。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否則也不會有台灣的經濟發展。
 
後來,從李登輝上台,族群關係就被當作一個政治籌碼被政客們不斷地使用。到陳水扁主政,局麵就更加惡化。作者這樣的人,在台灣居住和工作的時間比在大陸還長出幾倍,早就是一個事實上的台灣本地人了,居然還被當作外省人,同外省人一起遭受歧視與打壓,真是枉顧事實,傷害了早年就到台灣打拚的所有人的感情。這樣的政治環境也肯定是難以為繼,難得人心。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作者的書在大陸也大受歡迎,作者也受到了大陸讀者的真誠禮遇與衷心崇敬。這是人心所向的事實與主流,不是以族群來界定來挑動事端之人可以撼動的。
 
後來,作者終於也回到闊別已久的大陸,見了老同學,老相識,也回到東北老家找尋家的痕跡。不過,作者的回鄉之旅畢竟是來去匆匆,無法靜下心來細聽來自黑土體的述說。如果有那麽一天,望德高望重的作者能夠再有機會回去東北的故鄉,並且能常住一些時日的話,那一定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如此以來,一方麵會很從容地重溫兒時記憶,另一方麵也可以重新感受巨流河的跳動,從而在曆史的沉澱中得到更多的回望與慰籍。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故鄉雖在,卻早已是人去物非,經過了80多年歲月的洗禮,如今的故鄉,亦遠不是作者兒時心中的映像了。麵對陌生的一切,作者的鄉情隻能保留在心裏了,那是永久的,無人能奪去的。
 
作者的一生,豐富精彩,珍貴厚重。少年時經曆戰亂,年輕時到了台灣,嫁人生子,再回職場打拚。並且作什麽都很出色,都才華洋溢,成就斐然。她就像一顆璀璨之珠,在哪裏都熠熠生輝,耀眼異常。這一切都得益於她年輕時刻苦讀書而奠定的功底,成年後終於厚積薄發,屢有建樹。到了晚年,她坐了下來,以一部《巨流河》獻給她始終深愛著的故土,同時也是一份厚禮,獻給了她的大陸同胞,讓他們從這部不一樣的曆史中,看到了曆史的另一麵,看到了一些未曾看到過,也未曾知曉的史實。齊邦媛先生是令人尊敬的,她的貢獻,她的意義,她的價值,隨著這部《巨流河》的問世,已經遠遠超過人們今天所能洞見的。相信後人也會像今天的人一樣,尊敬她,談論她,仰望她。她很了不起,她就是一部曆史,她與曆史同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半緣修' 的評論 :

是,她的書很沉重,但的確是“哀而不傷”。這正是她的人格魅力所致。
感謝你的鼓勵!在文化的沃土上,巨人所給予我們的養分是無法言表的。
南京第一個夜晚的經曆就是最好的證明。。。


半緣修 回複 悄悄話 還記得晚上到南京時,通宵不睡,愛不釋手地讀了一個晚上。被作者的哀而不傷的敘事方式深深迷住了。
就象一進來就迷上你的影評。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nngora亦虹' 的評論 :

多謝留言與鼓勵!我們都是《巨流河》的讀者,所以也都是齊先生的學生了。。。


anngora亦虹 回複 悄悄話 我看了這本書,可惜看的是有刪節的。你的評介好極了。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Tingtingyuli' 的評論 :

感謝你的留言!好書就是這樣,拿起來就放不下去了。而且這本書確實填補了我們認知上的許多空白,讓我們的觀念得到了很大的充實與修正。齊先生是華人之光,《巨流河》將載入史冊。以後的人要研究20世紀中國的曆史,這本書肯定是必讀之書。。。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橫塘雨眠' 的評論 :

多謝鼓勵與共鳴!我讀的是台灣版本,可是藍色的封麵設計讓我很有感覺,看上去就很符合書中的敘事風格,沉穩而不張揚,拙於華麗,卻又極其得言之有物。是深潭無波的境界。。。

Tingtingyuli 回複 悄悄話 多謝點綴如此豐富精確的的書評。我當時讀到這本書時,就被書中的故事與曆史所吸引,恨不得一口氣讀完。我從書中了解到了許多以前不知道或不清楚的曆史。再讀你的書評,我覺得又溫習了此書。你的書評所說的正是我們所感受到的,也表達了我們對作者的敬意和感謝。
橫塘雨眠 回複 悄悄話 非常您的推介和評點!這部書內容厚重大氣,文筆哀而不傷,溫柔敦厚,確實感人至深.
台灣版封麵是深紅底色下的沈陽城.藍色封麵版是大陸出的,據說已有刪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