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綴

定格瞬間 記錄心情
個人資料
點綴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代才女的悲劇人生——看電影《羅丹的情人》

(2013-09-16 15:53:18) 下一個






一代才女的悲劇人生
——看電影《羅丹的情人》

 

古往今來,世界上的名人偉人何止千千萬萬,他們成功的背後都有一個傳奇般的故事與經曆,可是世人對他們還是所知甚少,了解得極其有限。有了電影這門藝術形式後,人們才得以從銀幕上看到其中的一些人,他們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也開始鮮活生動了起來。雖然這些影片都是藝術創作,即便是傳記片,也是經過了編導和演職人員的過濾與演繹,不可能是史實的百分之百的原版再現,可還是能夠讓觀眾管中窺豹,得其神韻而能一葉知秋。如此,既滿足了人們的好奇欲望,又成就了他們的膜拜情結。電影《羅丹的情人》就是一部這樣的片子。它讓人們從側麵近距離看見了雕塑大師羅丹的藝術人生,雖然隻是些特定的情節與故事,卻不影響觀眾一睹這位法國偉大雕塑家的神采與風貌。他的為人,他的氣質,他的睿智,他的非凡,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他的社交,他身邊的女人也都被呈現在觀眾的眼前,這一切均令這位一百年前的藝術偉人迎麵走來,與今天的人們沒有絲毫的距離可言。他,也是一位普通的性情中人,他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他,也有悲傷,也被情感所累,被反目為仇的愛所蹂躪。

 

嚴格地說這隻是一部劇情片而不是傳記片,所以創作空間更大,編導選擇羅丹身邊的一個重要人物,他的女友卡蜜兒·克洛岱爾為影片的主角兒,通過她的傳奇故事來講述這位女藝術家的跌宕人生,同時也折射出那個時代以羅丹為代表的法國雕塑界的鮮為人知的一麵。影片的原名是《羅丹與卡蜜兒》,美國版的片名倒比較符合事實,是《卡蜜兒·克洛岱爾》。唯有華人最有想象力,也最有商業頭腦,中文版的譯名就成了《羅丹的情人》,如此的標題黨一下子便吸引住了觀眾的眼球。不過,中文版的這個名字也確實是有點不夠尊重卡蜜兒本人的意願之嫌,她在影片中最痛心疾首的就是做了羅丹的情人,她離開他之後,就不想再跟他有任何瓜葛,所以把該片稱為《羅丹的情人》即使是沒有羞辱她的意思,至少也是有點向她的傷口上撒鹽的那麽一種舉動。雖然影片中的人物早已作古而去了70年,今天的人們用這樣的稱謂來定義她顯然還是不夠客觀,也不夠公正的,但願這隻是商業的炒作,不代表觀眾的心中感受。

 

其實,這部電影能夠問世,應該說是卡蜜兒還依舊活在人們的記憶裏,所以編導有心,讓這個人物從塵封的歲月裏浮現出來,重新讓她光彩照人地站到大眾的視線裏,歸還給她一個遲到的褒獎與公道。因為,史上的卡米爾·克洛岱爾絕不僅僅是羅丹的情人這個身份,她更是一個才華洋溢的雕塑家,天賦異稟,有著與生俱來的才能,在雕塑藝術上是一個勇往直前的強者。她的造詣,她的執著,她的成就讓她年紀輕輕時就虎虎生威,很有名氣。那時的她沉靜寡語,純潔端正,她心中所有的意念就是創作再創作,雕塑再雕塑。一個妙齡女子,又有著如花的容貌,成天卻與粘粘的泥土和堅硬的石料打交道,與錘子和鏟子為伍,這本身就說明這個年輕女子已經與她的同齡人大不相同,雕塑藝術儼然已經成了她的生命,她的所愛,她的真正愛人與情人,是她一生的追求與寄托。她什麽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雕塑。為此,苦和累已是她的習以為常,忍饑挨餓也是她的家常便飯,甚至在寒冷的冬季她也可以在沒有爐火的工作室裏忘我地創作著。她,就是這樣的一個女人,沒有任何艱難困苦能夠嚇倒她。

 

不用說,編導的目的是達到了。這部影片讓卡蜜兒·克洛岱爾從羅丹背後的巨大陰影中走了出來,她的喜怒哀樂都表現在眾人的眼前,她的不幸與悲慘的人生歸宿也都一一再現,令人唏噓,扼腕長歎。史上隻有一個卡蜜兒·克洛岱爾,做為雕塑家的她,實力是不容置疑的,可是做為女人她,其情商簡直就是一個零,讓她在感情上很失敗,很不成功。影片著重描寫了她與羅丹在感情上的糾葛,卻沒有充分展示她在藝術上的過人才華與成就,不過這些遺珠之憾並不會影響卡蜜兒這個人物的真實存在,相信因為有了這部影片,卡蜜兒的作品與貢獻會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也會隨著對她的研究越來越多,她的曆史地位與價值也會得到越來越公正地評價。所以說,電影《羅丹的情人》對卡蜜兒·克洛岱爾來說是一件好事,雖然中文名字她一定不喜歡,但這不影響她的事跡被傳播,她的知名度被提升,她的名字被人記住,她的存在被人紀念,她的才華被人緬懷。人們在卡蜜兒這個人物麵前久久地思索,充滿了敬畏,不敢有半點的褻瀆。當然也有感歎,還有哀痛。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卡蜜兒·克洛岱爾沒有白活一世。雖然她生前飽受世態炎涼之苦,但是她死後卻被人惋惜與尊重,這是何等的榮耀與成功啊!相信她要是活到今天一定會感到由衷地欣慰而開懷大笑。

 

卡蜜兒遇見羅丹的時候隻有17歲,羅丹40歲。巨大的年齡差異並沒有影響兩個人因為藝術而結下的熾熱情緣,她們在一起相愛相助有15年之久。這期間是羅丹創作生命中的最旺盛時期,他的許多重要作品是在這個階段完成的,他在藝術界的影響力也越發如日中天,成為法國藝術界的重量級人物,這一切都是源自於卡蜜兒給他帶來的極大靈感與活力。就如羅丹在影片中發自內心的自白:“沒有她,我就沒有靈感。沒有她,我就什麽都沒有了。”可以看得出來,他們是惺惺相惜,非常相愛的,即使是後來他們情變,可是在一次激烈爭吵的時候,羅丹還是坦然承認:“剛認識你的時候,你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有共同語言的人。”所以,在他們相戀相愛的時候,卡蜜兒也從愛情中汲取了巨大的能量,那時的她,年輕朝氣,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她追隨著羅丹,身心合一地成為他最得力的助手與戰友。愛情使他們的創作如虎添翼,進入到極佳狀態。那是一段美好的時光,是他們一生共有的輝煌與財富,並被牢牢地定格在他們的人生檔案裏。

 

可惜,就像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一樣,卡蜜兒因為羅丹並沒有要迎娶她的意思而心生不滿,繼而是無比的仇怨。醫生證實了她懷孕的事實不僅沒有讓她高興,反而激起了她的憤恨。她從診所裏出來,立即摘掉手上的戒指,惡狠狠地甩在了夜幕下的路上。從這一刻開始,她的心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用羅丹的話說,就是她拋棄了他,把他變成了最大的仇人。影片從第70分鍾起,故事就順著這個趨勢急轉直下,一個天使一樣的美麗的雕塑家,突然變成了一個仇恨滿腹的怨婦。她不與外界往來,獨自一人關起門來從事創作,其作品的主題也不再是生命,而是死亡與仇恨。所以她的藝術也就越發得不到業界的承認。如此一來,她就斷定是羅丹的陰謀,是羅丹在報複她。所以她與周圍的經紀人,藝術品商人等有關人員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並且對待他們非常粗暴無禮,動輒就是歇斯底裏地大叫大罵。甚至還跑到羅丹家的外麵,大聲咆哮,用石塊砸碎玻璃,要與羅丹當麵算賬。

 

這一切羅丹都看在眼裏,痛在心裏,同時也更是對她充滿了同情與不忍。一次次的出手相助都被她無情地拒絕。可是奇怪的是,她還是會常常關注羅丹對她的評價,更會數次地尾隨羅丹,其原因還是割舍不掉他,她想念她,想看看她心愛之人的模樣,哪怕就是在暗夜裏,在很遠處偷偷地瞄一眼也好。可見卡蜜兒的矯情就跟她的精神狂躁一樣也是登峰造極了。實際上,從一開始她還是個學生的時候,她就已經暗戀上了羅丹。那也是很正常,羅丹是大師級的人物,是眾多學子的偶像,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女生,又對雕塑藝術有著極深情結,偷偷地愛上了心中的崇拜者也不意外。可是問題是,她卻故意表現出對羅丹不屑一顧。甚至她爸爸邀請羅丹到她家裏做客時,她都堅決反對,不過,當羅丹要走時,這個性情怪異的卡蜜兒利用眾人在院子裏喝咖啡的機會,在房間裏她膽大包天地投入到羅丹的懷抱,兩個人激情熱吻。所以,從一開始的表現看,卡蜜兒這個人性格中就潛伏了一種令人不安的因素,後來的發展變化也就是順理成章,不足為奇了。

 

事實上,卡蜜兒太愛雕塑了,羅丹恰好就是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雕塑界的集大成者與既往開來者。可以說,卡蜜兒把羅丹與她所終生至愛的雕塑渾為一體了。她愛雕塑,就必然也愛羅丹,並且終生不渝。影片中,在她與羅丹交惡後,還數次哀求羅丹:我求你離開她(羅丹的妻子),你愛的是我。你娶了我吧。有時又是另一番強硬的姿態,直言告訴羅丹:我和你的妻子,你要做一個選擇,要麽是我,要麽是她。表露出一股魚死網破的狠勁兒,被逼到毫無退路的羅丹隻能無奈地說道:我隻愛你。要是我沒有孩子,我會娶你的。並說:愛有多種形式,你要我怎麽辦?我能像打發一個仆人一樣地打發她走嗎?但是羅丹還是給她留有了餘地,羅丹說:我能跟她說的,給我一點時間。不過,卡蜜兒沒有再給他時間。她用自己的方式進行了報複,她的行為讓羅丹痛苦難忍,不過也徹底摧毀了她自己的人生。最後她什麽都沒有得到,就連已有的天賦也化為烏有,甚至連一個正常人的生活也沒有得到,在精神病院裏度過了三十年餘生的痛苦生涯。

 

羅丹是很了解卡蜜兒的,最初一見到她時,他就這樣評論過她:她有兩付麵孔,一付是個女人,一付是個深不可測的動物。她需要的不是上課,而是快石頭,隨她發揮。在她的工作室看到她的作品時,羅丹的那付驚奇的眼神,就充分肯定了卡蜜兒的才華與能力。盡管卡蜜兒拒絕了羅丹主動要教他的建議,可是羅丹還是循循善誘地就著她的作品進行講評。羅丹告訴她:你在雕塑時不要考慮表麵,要立體考慮;你非常聰明,能夠用心靈去感應,寫實你卻抓不住;你有膽識用裸體模特兒,卻讓他擺出個舒服的姿勢,把軀體藏了起來。說了這些後,羅丹又慷慨地帶著卡蜜兒去他的工作室,讓卡蜜兒親眼所見他是怎樣思考與創作的。之後,羅丹說:我花了很多年理解的東西,你已經理解了。可是卡蜜兒感恩嗎?知恩圖報嗎?從她後來的所做所為看,她是對不起羅丹在藝術上對她的一片栽培之心的。正如當初羅丹要收她為徒的時候,她竟然說:我不需人給我上課,給我講,我直接對著實物練習。她的悲劇從一開始就是注定了的。

 

除了羅丹,在卡蜜兒身邊還有兩個好男人。一個是她的父親,一個是她的弟弟。她父親把大部分收入用來資助她,讓她實現從事雕塑的願望。最了解她的也是她的父親。當著眾人的麵,當聽到卡蜜兒的媽媽對自己的女兒頗有微詞的時候,竟然拍案而起為自己的女兒仗義執言。他說:卡蜜兒不驕傲,隻是她不知道什麽叫退縮。她好激動,因為她感情豐富。真是知女莫如父啊,這個評價尖銳有力,字字擲地有聲!後來,這位父親又語重心長地告誡女兒:我的女兒不是為了羅丹的存在而存在的,你的未來是你自己。不要過多地與羅丹一起拋頭露臉,別人會眼紅的。可是卡蜜兒並沒有記住父親的話。當纏綿之時,羅丹說:今晚別走了,留下來吧。她說:不,我不能不回家,我不想跟家裏鬧僵了。可是當羅丹帶她去出席宴會時,她又張揚得很,當著眾人毫不避諱地與羅丹耳鬢廝磨,卿卿我我,這時她卻不怕人們的舌頭。事實上也正是那些流言飛語,沉重地打擊了她,使她無法振作,更喪失了去從新開始的勇氣與信心。

 

卡蜜兒的弟弟年少時就喜歡寫詩,在家裏隻有姐姐卡蜜兒理解他,支持他。他也支持卡蜜兒的雕塑之夢。可以說從小就是姐弟情深。長大後,姐弟關係自然還是很好。然而卡蜜兒因為感情迷失自己以後,弟弟就對這位姐姐就越來越失望了,最後不得不疏遠了她。在經紀人的幫助下,卡蜜兒的最後一次作品展示會,被卡蜜兒自己的癲狂與放肆搞砸了。當時正在為姐姐做宣傳的弟弟,被姐姐的舉動驚訝得一臉困惑,久久無語,最後沒有道別就默然離開了。父親死後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早已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卡蜜兒被母親簽字送進了精神病院。看著囚車般的車子把姐姐帶走,弟弟淚水難掩。這個在法國曆史上有名的詩人,作家,散文家和外交官,小時候要當詩人的理想是實現了,可是姐姐的理想不僅化為泡影,反而讓她命運淒慘,生不如死。望著姐姐的遠去,這位弟弟由衷地感歎道:與生俱來的天賦反而害了她,真是一個大悲劇。擊垮她的不是愛情,而是她對愛情的理解。

 

是啊,到底是詩人才有敏銳的洞察力。他一語點破了卡蜜兒的要害。不是卡蜜兒不可以擁有愛情,也不是愛情害了她,而是她對愛情的理解害了她。卡蜜兒錯誤地理解了愛情之路,在她看來,有了愛情就一定要從名義和法律上擁有對方,哪怕他是羅丹。她也全然不顧羅丹比她年長24歲,在她沒有出生,或者還是孩童的時候,羅丹就已經有了自己的人生與愛情這個事實。她的出現固然能使羅丹在精神與事業上均獲益非淺,可是難道借此就可以登堂入室,悍然趕走早已與羅丹生活在一起的妻子嗎?她提出讓羅丹做出選擇,這很好。然而她不應該單方麵采取決絕的行動,既讓羅丹難堪,又自毀前程。她這樣做是嚴重的不智,不僅毀了自己的一生,也讓愛她的親朋傷透了心。她為什麽就不能退一步,換回一片海闊天空呢?她有的是才華與精力,又有取之不盡的創作欲望,她離開羅丹,還可以在雕塑界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況且當時她已經成名了,她的作品不愁沒有訂單。不過,有那麽多的機會,都失去了,都沒有抓住,最後釀成了一個人間悲劇。歸根結底,還是她有病,她確實是生病了。病魔使她變成了一個失去理智的人,成了一個人見人怕的潑婦,她實在是身不由己,無法控製她自己。這是唯一的解釋,也是必然的答案。

 

這部電影讓藝術之外的人們看見了雕塑家的生活與工作,這是一種與眾不同的人生。他們的語匯是線條,是軀體,是石材,當然更多的是創作,是現實主義的追求在雕塑藝術上的實踐與反映,人物的形象有多麽逼真倒是其次,人物內在的精神表現才是最重要的元素。羅丹少年時家境貧窮,因為買不起畫油畫的顏料,才改學的雕塑。結果因錯陽差,成就了一個雕塑界的曠世之才。卡蜜兒的母親很討厭女兒玩雕塑,原因是雕塑太髒,成天要跟石膏,泥巴打交道,有損淑女風範。其實,雕塑才是藝術中的藝術,繪畫中的繪畫,是最有資格登大雅之堂的鬼斧神工。羅丹晚年把自己的168件作品交給了法國政府,作為補償,法國政府建了一座羅丹博物館,並給羅丹提供了住房與工作室。不過這些羅丹作品的複製權也都屬於法國政府。一年以後,羅丹就去世了。這是題外話,不是電影裏的內容。不過電影中有關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去世的場景倒是令今天的人很震驚,雨果生前就享有崇高的聲譽,他的離去讓法國民眾悲痛不已,這個史實由這部影片彌補上來而令觀眾得到了直觀感受,這確實是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

 

影片中的演職員都很有水準,扮演卡蜜兒的演員在法國家喻戶曉,是國寶級的明星,她的表演能夠在靜態與動態中自然轉換,在無聲之時瞬間就能產生巨大的爆發力。她把卡蜜兒這個人物,尤其是後期變態下的狀況詮釋得無懈可擊。在卡蜜兒最後一場的作品展示會上,角色人物的那種惶恐,迷茫的眼神足可以震撼觀眾的每一根神經,如果說這位演員就是卡蜜兒的真身都會有人相信,實際上她的長相與史上的卡蜜兒還真得挺像。扮演羅丹的演員也很好,讓人覺得他就是羅丹,極有大藝術家的做派與氣場,同時在感情上他又是一個既浪漫又不失理性的人。遇到卡蜜兒是羅丹之幸,也是羅丹之悲的感覺都被這個演員演的張弛有度,十分到位。此外攝影也很美,很多畫麵都很有質感,就像是一幅幅重彩濃墨的畫作。音樂就更是打動人,那深沉的旋律,獨具一格的音樂語匯,從開始到結尾,都恰如其分地烘托出西方電影所慣有的那種濃鬱的藝術氛圍,把這部影片鋪墊得聲情交融,極為壯觀。

 

電影《羅丹的情人》是一部巨製,曆時五年才完成拍攝,上映於1988年。同羅丹的作品一樣,這部影片深邃又有生命力。卡蜜兒·克洛岱,由於這部影片的公映而再次被人們記起,她的天賦,她的才華,不會因為她的自暴自棄而受到任何質疑。她是有名有姓的法國雕塑家,在她還沒有生病以前就已經成名。羅丹曾堅持在他的羅丹博物館裏要收藏卡蜜兒·克洛岱爾的作品,據說確實有15件卡蜜兒的作品陳列其中。相信看完這部電影後,羅丹博物館會對很多人產生莫大的吸引力,因為去到那裏不僅可以親眼目睹一代雕塑大師羅丹的傑作,同時還可以看見卡蜜兒的遺作。人們一定會在她的作品麵前駐足流連,遙寄敬意。卡蜜兒佩得人們的禮遇與景仰。她是獨特的,也是唯一的,就像羅丹隻有一個一樣,她也隻有一個,沒有第二個。而且經過滄海桑田的洗禮,一代才女的悲劇人生業已被衝刷得晶瑩而剔透。其實,卡蜜兒·克洛岱爾,本來就是一個精靈,她從來就沒有離開過這個世界,她一直就翱翔在法蘭西的藝術殿堂之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水沫' 的評論 :

哈哈,水沫大師,好久未見了!在這裏被稱為小外我感到很親切。
非常感謝你的光臨與鼓勵!向你問好。。。有機會一定去拜訪你。

水沫 回複 悄悄話 小外的評論還是寫得這麽棒!

哦,我該是叫你小外還是小點還是小不點:)
笑薇.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egchen' 的評論 :

卡米爾與生具有,羅丹是因為能夠理解她而接受了那樣的藝術,他是世俗的。他們誰都無法超越自己,卡米爾不能世俗,羅丹不能放棄世俗。沒有卡米爾,就沒有後來的羅丹。卡米爾的精神亢進造成了不朽的藝術。人們今天對藝術的讚揚建立在卡米爾的健康痛苦之上。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鈴藍' 的評論 :

是的,藝術家的氣質與性情肯定是與常人不一樣的。他們往往表現得更敏感,更神經質。所以與他們關係最親密的人,往往就是受到衝擊最大的人。換位思考得有道理。。。

鈴藍 回複 悄悄話 我也因為卡蜜兒·克洛岱一直對羅丹心存芥蒂。感覺他利用並毀滅了天才少女的天賦和癡情。不過換位想想,真正的
藝術家不少思維行為瘋瘋癲癲,異與常人 - 雖為後世留下無比珍貴的藝術財富,但作為和他們朝夕相處的家人一定
承受了經年累月難以想象的痛苦和折磨。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egchen' 的評論 :

Meg好,因為是太內容的電影,所以得到的感動與感悟也就水漲船高般的多了。多謝鼓勵!
卡蜜兒的悲劇令人難以接受,可是這也越發顯示出命運對她是多麽得苛刻,因而也就讓人們對她充滿了更多的同情與不舍。她的不幸也確實是對我們每個人的提示與警惕,不論人生多麽的如願還是不如願都不要迷失自我,這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也相信你對羅丹的抵觸定會有所改觀的。。。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舌尖上的世界' 的評論 :

多謝留言!拋棄性別差異,兩人成長的背景和生活閱曆也都顯著不一樣,況且在卡蜜兒出道之前,羅丹就已經譽滿藝術界,而卡蜜兒在人生的鼎盛之時就進了精神病院,所以她無法與羅丹比肩也是極正常的。可是問題是,因為有了她,羅丹的作品裏有了更多的激情與靈感,這是公認的事實。

megche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笑薇.' 的評論 :

“她的雕塑的內在力量令人震驚,無法回避。你可以感覺到她在創作時的情緒所在,如此的powerful。而他是在看了她的作品而得到啟發,從而改變了其雕塑風格。”——深有同感,每次看她的作品我都在想:如果沒有她,羅丹後期的風格會是怎樣?不管他以前多麽有名氣,他遇見她後的作品就是深受其影響。
megchen 回複 悄悄話
謝謝點綴君的分享,這篇影評寫的真是洋洋灑灑,文筆極其優美流暢深刻!

喜歡這部電影,但看得非常心痛。

你對《羅丹的情人》這個譯名的異議也是我的心聲,本人更喜歡原名。這位才華橫溢的女子是不需要大師羅丹的名字來做任何修飾的。她出色的才華展現在極具靈性和超前的作品裏。她的人生悲劇讓人慨歎不已,對羅丹的感情付出得不到相應的回報,無法想通,因此走向毀滅自己人生的不歸之路,還親手毀掉了自己許多出色的作品。

在高中時讀的她的傳記,為她的經曆久久悲傷過。就是因為她,我到現在還對羅丹這位大師有很強的抵觸情緒。

女人一定要好好地先愛自己珍惜自己,這樣才不會在所愛的男人麵前迷失。也許對男人來說也是一樣吧。
舌尖上的世界 回複 悄悄話 羅丹藝術館裏有些她的作品。給我留下印象的有'Wave'。不過她最出名的'Age of Maturity'在奧賽藝術館。比起羅丹作品的震撼力,還是天上地下啦。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笑薇.' 的評論 :

多謝留言!你的點評尖銳深刻,畫龍點睛。學習了。。。
笑薇. 回複 悄悄話 她的雕塑的內在力量令人震驚,無法回避。你可以感覺到她在創作時的情緒所在,如此的powerful。而他是在看了她的作品而得到啟發,從而改變了其雕塑風格。

她崇拜他,進而產生了愛情,而她生性喜歡競爭,他要贏,要贏得他,所以她不顧一切。而他骨子裏如此世俗,愛情和生活是可以分開的。他的愛需要她的存在,而他的生活卻不然。

兩個完全不同的人因為對藝術的熱愛走到了一起,又因為對愛情完全不同的認識而分手。

試想如果他們早相識,他們同齡,那後來的雕塑藝術領域會是什麽樣子?

她要是沒有精神亢進,那她會有如此powerful 的雕塑嗎? 她的病注定了她的成就,也是她的病導致了她的失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