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綴

定格瞬間 記錄心情
個人資料
點綴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遠去的一代人—— 讀小說《小姨多鶴》

(2011-11-04 18:13:04) 下一個




遠去的一代人
—— 讀小說《小姨多鶴》
http://www.xstxw.com/x_103/43608/list.html 

1

在嚴歌苓的所有作品中,被人們談論最多,影響麵最大的莫過於《小姨多鶴》。一個名叫竹內多鶴的日本女人從年輕到年老,她的一生,匪夷所思,苦難之極。她的故事,更是牽動著每一個讀者的心,令人扼腕,令人唏噓。與其捆綁在一起的一對中國夫妻張儉與朱小環也是命運多舛,一生艱難。他們的遭遇叫人難過,也令人同情。

苦難,本來就是人生的影子,要活著,就免不了。所以,這一個男人與兩個女人的故事,或者說是一個日本女人與一對中國夫妻的故事,就更加複雜、不幸與悲哀。又因為他們生不逢時,恰好趕上了中國現代史上最動蕩,最翻天覆地的時期,這又為他們的不幸雪上加霜,令他們的悲哀更加無法避免,揮之不去。

小說一開始所呈現的,就是一個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史實——曾經來到過中國東北的日本墾荒開拓團。這是伴隨著日本軍隊來中國屯墾的一個個日本農民家庭。說是墾荒,實際上是由日軍將上好的農田從中國農民手中奪過來,分發給這些日本農民耕種。這些農民通常由一百多戶人家組成一個村子,實行以村長為代表的日本式的管理。

實際上,這個所謂的墾荒開拓團,是日本政府妄圖永久占領中國東北的一項陰謀。這些日本農民就成了陰謀下的棋子與犧牲品。果然在日軍節節敗退的時候,日本政府就顧及不到這些臣民的安危。從小說中故事來看,他們之中大部分人都死於中國民間武裝與蘇軍之手。

小說中的竹內多鶴就來自這樣一個名字叫代浪村的日本村莊。她的運氣不佳,剛長到十六歲,就碰上了蘇聯軍隊開進了中國東北,麵對中國老百姓的清算與蘇軍的威脅,這些以婦幼老殘為主的日本村民,(四十五歲以下的男丁都去充軍打仗了)開始了集體大逃亡。從此竹內多鶴的悲慘命運就開始了。

在以後漫長的歲月裏,日本人竹內多鶴就被故意隱藏了,代之而出的是連漢語都不會說的中國人多鶴。平日裏就被人們叫做多鶴,身份是張儉之妻朱小環的妹妹,全名是朱多鶴。由於她還是三個親生兒女的小姨,小姨多鶴的名字就是這麽來的。故事也就這麽揪心得展開了。

2

小說的事情是從一九四五年的九月開始,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結束,前後曆時近四十年。這期間的中國從戰爭到和平,從經濟建設到搞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開放,故事中的三位主人公張儉、朱小環和多鶴,從始至終都被纏繞在一起,共同經曆這段跌宕起伏,充滿艱難的人生。

張儉作為一家之主,先是當農民,與農家女朱小環結婚。後因朱不能生育,在張儉父母的堅持下,又廉價買了個日本女人為張家留後,做生育機器。日本人在中國從統治者到淪為他們的女兒被中國人奴役與買賣,說明滄桑巨變,也算是一段因果報應了。

如果不是後來東北解放了,這樁事也就不算什麽。解放軍來了後,這樣的事就說不清楚了,況且還涉及的是一個日本女人。於是張家很害怕,為了躲避追查與不可知的未來,他們決定舉家搬到沒有人認識的地方去。這樣張儉帶著朱小環與多鶴,還有多鶴生下來的女兒,一家四口去了鋼鐵基地鞍山,張儉當了工人。

在鞍鋼,這一家人很快就適應了下來,可是又因為多鶴懷孕了,張儉為了不露馬腳,又搬了家。這一次是響應工廠的號召,支援新廠建設,一家人又到了江南的一個叫馬鞍山的地方,在那裏張儉繼續在鋼鐵廠當工人,全家便在那裏紮下了根。這時,多鶴終於為張家留了後,而且一生就是一對雙胞胎男嬰,取名張鐵和張鋼。

紙裏麵是包不住火的。多鶴的身世與在張家的身份,被張儉的兩個年輕的東北老鄉工友發現了。人心險惡,張家的處境很危險。也終於沒有躲過去這一劫,在文化大革命的武鬥高潮中,張儉被檢舉揭發了。隨後就是判刑坐牢。張家失去了經濟來源,兩個女人胼手胝足地維持著這個家的生存,還要給獄中的張儉以關懷與信心。

多鶴的三個孩子,慢慢也知道自己的家與別人家的不同,並且也對家裏三個大人的關係心知肚明。除了雙胞胎中的老大張鐵,另外兩個孩子沒有難為父母。然而張鐵卻是個不孝之子,在文化大革命中好的沒學,學了一身六親不認的壞毛病,常常對多鶴刁難與不敬。多鶴也被居委會的女幹部淩辱虐待,命她打掃樓道衛生與刷廁所。

後來,中日關係改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多鶴的終於撥雲見日,有了轉機。她被大大地禮遇了,堂堂正正地恢複了日本人的身份,並回去了日本。此一去就是五年半。當再回到這個家的事候,張儉因為患病不能自理,被監獄送回來治病。雖然說一切檢查均正常,可是他骨瘦如柴,人如枯槁。多鶴一見到他就哭了。

多鶴給家裏所有人都帶來了一套禮物。可是自己穿戴的都是撿朋友淘汰下來的舊衣服,就連皮鞋都是比自己的尺碼大兩個號的,在鞋前尖處塞上棉花穿在腳上。怪不得在南京火車站一下火車,朱小環就覺得她走路不對勁兒。她在日本的工作是公司裏的清潔工。她之所以五年半之後才回來這個家,一定是才攢夠了路費和回來所需的花費。

她看見張儉的身體這個樣子,就毅然帶他去日本檢查診斷。經過一番周折,張儉終於跟隨多鶴去了日本。在那裏被查處,他患了骨髓炎。張儉住進了醫院。可是他並不知道病情的真相,還在幻想著出院後,找份不需要說日語的工作,等有了積蓄,再把朱小環也接來日本。懷揣著這個美好願望,他離開了人世,結束了他擔驚受怕並最終付出了代價的一生。

多鶴的女兒在東北老家嫁了人,生了孩子,日子卻過得很苦,根據張儉生前的要求,多鶴請求朋友擔保,將這一家人移民到了日本,女婿在百貨公司做擦窗戶的工人。多鶴的小兒子張剛在解放軍裏當了排長,也娶妻生子了。大兒子張貼依然好逸惡勞,厚著臉皮央求多鶴為他辦理移民。

為此,朱小環披星戴月地做針線活,為張鐵積攢路費。最後張鐵也去了日本。卻從來也不寫信回來。倒是多鶴常常給朱小環寫信。告訴她這件事,那件事,比如說張鐵來了,她把自己住的小屋子讓給張鐵住,她到女兒家擠一擠,等等。多鶴在信裏用的最多的詞就是但願。可見她還有好多心願沒有實現,還在拚搏努力中。

在中國的家裏,隻有朱小環一個人了。陪伴她的是小兒子張鋼的那條叫黑子的狗,張鋼常常寫信給她,這一天,該有信卻沒有來,“黑子朝著郵遞員的笑臉始終不挪開,直到郵遞員騎車上了坡,它還站在原地,搖著尾巴。朱小環隻好安慰它:‘黑子,明天就有信了,啊?’——”

3

這就是一個男人與兩個女人的故事,也是日本女人多鶴在中國的故事。從開始到結尾,除了三個當事人都老了,其中也有一個離世了而外,就是有了三個兒女,並且兒女也有了兒女。在歲月的麵前,所有的不幸與艱難,都微不足道了,都化成了浮雲,都成了過去。可是這個故事留下來的痛,卻不因為時間的久遠而化作烏有。

張儉的一生,朱小環的一生,多鶴的一生,看似荒誕離奇,卻又是那麽得真實具體,曆曆在目。因此他們的一生,又是那麽得艱難、悲哀與不可思議。他們的人生目的是什麽?他們最終獲得了幸福嗎?他們這樣做值得嗎?或者說作者借著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什麽?難道僅僅是他們之間所發生的那一係列故事嗎?這些個問號,令我們深深地思考著,心緒無法平靜。

人們發現,在這三個人中,最悲慘,最無辜的是多鶴。最不幸,最可憐的是朱小環。最矛盾,最痛苦的是張儉。多鶴自始至終對自己的命運都沒有選擇權,對於她來說能活著就是很大的成功了。朱小環僅僅是不能生育,就為此卷進了一個扭曲的人生。張儉先是聽了父母的話,一開始就做錯了,到後來錯上加錯,一生都在忐忑驚恐中度過。

張儉的生性外剛內柔,對父母言聽計從。可是他又是個很男人的男人,有自己的主見。發起火來凶神惡煞般狂怒,他與多鶴躲在舞台的角落裏偷情被人發現時,他的不慌不忙與厲聲嗬斥對方的霸氣與狠勁兒,使他的魄力與男人氣概盡顯無遺。

他最初真是把多鶴當作了傳宗接代的一個工具,對她沒有感情。這個時候的張儉就是一個冷血動物,不僅多鶴不喜歡他,也令讀者極其反感。後來,多年後,他終於愛上了多鶴,開始了與多鶴為時兩年之久的秘密戀情。要不是被人撞破,這段纏綿還會延續下去。既然在妻子朱小環的眼皮底下,多鶴都為張家生了三個兒女,為什麽還要偷偷地愛著,不敢讓朱小環知道呢?這就是張儉性格與人品上的缺失之處。

張儉以為張家留後為名,實際上卻是盡享了齊人之福。關於這一點,小說中寫道:張儉在小環那裏得到的是快樂,在多鶴那裏得到的是舒服。可是表麵上他卻要討好朱小環,對多鶴不理不睬。這是做給朱小環看的。做為妻子,朱小環對他已經夠了仁至義盡的了。他卻還要欺騙她,說明他心裏不磊落,深藏著自私與虛偽。

他在河邊能狠心地把多鶴甩掉,就暴露出這人的凶險與狠毒。他讓多鶴離開,固然是為了這個家在政治與道德上的安全。可是其手法之殘酷無情,卻是令人震驚與不齒的。被甩下的多鶴,身上僅有五塊錢,言語不通,又不知道家裏的門牌地址,在外麵流浪了一個月,步行數百裏,費盡周折,吃盡苦頭,才自己找回來。

張儉的此舉與喪盡天良沒有本質上的不同。他以後的蒙難跟這件事也不能說是沒有關聯。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應該也折損了張儉的陽壽,這也是他在盛年之時,得了不治之症的而早逝的一個原因。這件事是張儉人品上的最大敗筆,一個已經為他生了三個孩子的女人,他竟可以以這種方式拋棄她,就差沒有直接殺了她,其殘忍之極,令聞者乍舌。

朱小環,農民的女兒,有著典型的東北農村女人的性格,潑辣能幹,能說善道,風風火火,古道熱腸。用小說中話來說,她有許多勇敢,其中就有一個勇敢是不怕丟人。她可以當眾坐在地上捶胸頓足,哭天抹淚。更可以罵人罵出花樣,誰也惹不起。

可是她的外交功夫也是一流的,大多的時候,她是滿講理,滿親和的一個人,她的朋友很多,先是居委會的頭麵人物,當她家落難,她的狐朋狗友,就變成了在街上混得那些待業青年。總之,她是個走到哪裏,哪裏就熱鬧的人物,總是有許多人圍繞著她轉。

她是這個家的核心人物。別看張儉說一不二,可是真正當家的還是朱小環。而且朱小環對多鶴很好,把她當作親妹妹來心疼。原先張儉父母把多鶴買回來,她是堅決不同意的,可是為了丈夫,為了張家的利益,她最後還是屈從了。並且一直從中成全張儉與多鶴的感情互動。

如果說她的這種行為,不算是充當了張儉的幫凶的話,朱小環還是個相當不錯的人。有度量,能擔待,很豪爽,夠機靈,辦法也多。張家如果沒有她,也就不成為張家了。如果她是個小肚雞腸的女人,多鶴也絕不會在張家呆那麽久,或者說,張家也一定會天天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不過,歸根結底,她又是為人做嫁衣裳。她這一生作出很多犧牲,對張儉忠心不二,兩肋插刀都在所不辭。多鶴生一個孩子,她就高高興興地做一個孩子的媽,任勞任怨地為孩子操勞,就像這孩子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肉。三個孩子都叫她媽,到了最後,又都知道她不是親媽。她的心裏一定很悲涼,不過她不計較,還是照樣愛著這些孩子,並以三個孩子有出息而為之驕傲。其實,三個孩子中,隻有小兒子張鋼懂事,也是真的愛她這個媽媽,到最後在中國陪伴她的還是這個兒子。

朱小環為什麽對張儉這麽好呢?原因不複雜,卻不僅僅是因為張儉是她的丈夫,而是因為在關鍵的時候,在接生的大夫問,要大人還是孩子時,朱小環的公公婆婆一口同聲地說:要孩子。而張儉卻斬釘截鐵地說:要大人!並不顧父母的反對,撂下狠話,不留下大人就要與接生的大夫拚命,毫不含糊地堅持要留下大人。

那一刻,正在產床上奄奄一息的朱小環,聽到丈夫這樣堅決的表態,能不對張儉感恩戴德嗎!朱小環是一個極講義氣的女人,她遵從了她的良心,終生不渝地護著丈夫,報答丈夫。終其一生,朱小環問心無愧。

在三個人當中,多鶴的命最苦,也許當初她逃避村民的集體自殺是個錯誤,她要是當時在姥姥呼喚她的時候,就跑去姥姥的身邊,她就能跟姥姥所在的村子裏的村民一樣,一家家被自己人處決了。那就什麽故事也沒有了。她的人生軌跡就會這樣地寫:竹內多鶴,生於日本,長在中國東北(日本人稱為滿洲國),也卒於那裏,時年十六歲。

可是,她拒絕死亡,更是拒絕自殺。她要活下去,雖然活得代價很大,她還是寧願活下去。她才十六歲,是一個如花的少女,她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她勇敢地跑回自己所居住的村子,告訴人們在村長回來要村民們自殺前趕快逃亡。她的消息救了全村的人,包括她的母親與弟弟妹妹。可是也開始了她的苦難。這個苦難不是逃亡時失去了一個個親人成為了孤兒,而是整個一生的屈辱與悲哀。

如果說多鶴一開始就是為了生存而活著的話,那麽到了後來,她變成張家生孩子的機器以後,就是為了愛而活著的了。她看著一個個從她身上掉下的肉,就疼愛不已,就忘記了任何勞苦與悲哀。雖然她不是三個孩子名義上的母親,可是她可以天天與她的孩子們在一起,伺候她們,看著他們長大。這她就滿足了。做為一個女人,這就是多鶴的全部財富與生活,她知足了。

小說中很少說到她的心裏活動,這個人物的刻畫都是通過她的動作與行為,以及他人的眼睛,他人判斷來完成的。她給人的印象是:文靜,勤勞,節儉,能吃苦,講衛生,心靈手巧,對人極有禮貌。雖然生活極其清貧,可是她把孩子們打扮得一個個清清爽爽,非常幹淨。就連張儉的工作服,她自己的工作服也是洗熨得挺擴潔淨。家裏的水泥地板也被她天天用硬刷子跪在上麵刷得幽藍發亮。

在中國人堆裏,一眼看上去,她就是不一樣。尤其是在那個封閉的年代,多鶴的發型,穿戴,氣質,做派等,給人的感覺太不一樣了。這也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全家蒙難的一個主要原因,其實就是張儉的朋友小彭不向軍代表檢舉揭發,居委會的幹部也遲早會懷疑多鶴的身世,最終也會從張儉的東北老家,調查出來多鶴是日本人的這個真相的。

多鶴雖說是日本人,可她是日本的農村人,在那個年代的日本農村還是比城市裏的居民貧困很多,而且能夠到中國開墾荒開拓的人,一定是更窮的農民。所以,多鶴是日本勞動人民家裏的孩子,從小就吃苦耐勞慣了。在戰爭中又經曆了死亡的考驗與曆練,因此,她被賣到張家也是好事,至少她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勝於被凍死,餓死,或者被人淩辱死。

但是,到了張家後,被迫與張儉合房時,她是抗拒與痛苦的。直到數年後,張儉真的愛上了她,她才開始接受張儉,並把他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張儉被判了死緩之後,她差點為張儉跳湖自盡。不過後來還是想開了,杜絕了死的念頭。她去探監時告訴張儉,每天晚上九點,他們一起互相想著對方,就能感覺到對方就在身邊,彼此鼓勵,堅強地活著。這成了張儉在獄中堅持下來的力量,也是多鶴回到日本後繼續思念張儉的方式,終於,在五年半後,她見到了張儉,並把他帶到日本。

在一個怪誕,非常不正常的家庭組合裏,這對曾經相互猜忌隔閡的異國男女,最終能夠殊途同歸到不離不棄的愛情與親情上,縱然是個奇跡,也是人性中的善良與真誠所釋放出來的必然瑰麗。這段刀尖上的愛,終於轉危為安,並成為當事人苦難一生中的甘之如飴與無怨無悔了。

4

張儉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閉上了眼睛,在日本,在多鶴的身邊,安息了。可是多鶴的路還沒有走完。現在她是不必為身份擔驚受怕了,然而在日本也沒有她的位置,她舉目無親,隻是靠當年被她救過的久美這個老鄉的尋找與幫助,她才回到了日本,她還做繁重的體力勞動,養活自己,接濟女兒一家和兒子張鐵。

多鶴是個知恩圖報的人,她當然不會忘記朱小環,雖然有小兒子張鋼在中國陪伴著她,但是多鶴知道,朱小環心裏還想著她,她們畢竟患難與共地在一個屋簷下生活了幾十年,雖有摩擦,卻已是情同手足,不能割舍。此時,多鶴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把朱小環接到日本,兩個人生活在一起,互相照料,安享晚年。可是多鶴的經濟條件太有限了,她的願望怎麽能夠實現呢!

多鶴離開了生命的危險,離開了政治的險惡,可是還是沒有離開貧困,她的日子還是很艱難。她的命為什麽這麽苦呢?為什麽就不能讓她過一天衣食無憂的好日子呢?人們都說全能的上帝是公平的,然而在多鶴的身上,我們看到的都是苦難。從年輕到年老。難道她還要苦下去嗎?她的一生就這樣的一路下去直到最終的完結嗎?

也許多鶴的一生是在告訴我們,戰爭的結果,就連發動戰爭的那一方的百姓也要被波及而遭殃。如果沒有侵略戰爭,多鶴的親人也不會成為冤魂,多鶴同家人也不需要遠離日本到中國東北來墾荒開拓了。那麽多鶴的一生就會在日本度過,再苦,也不會比她在中國遭受的苦難還苦,再累也不會在晚年還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繼續與清貧為伍還累。以她的勤勞與堅韌,她如果自始至終生活在日本的話,到了晚年一定會豐衣足食,無憂無慮。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日本人在侵華戰爭中留在中國的孤兒陸續都回去了日本,但是遺憾的是,她們在日本的生活卻沒有保障。她們是戰爭的受害者,日本政府隻是把她們接回去,卻沒有安頓好她們的生活。所以就出現了多鶴所麵臨的難處,回到了日本,還要為能夠融入社會在生活的底層苦苦掙紮。問題是她們已經沒有了青春與健康。她們哪裏還有力量再吃苦耐勞地去拚搏呢!她們的處境依然令人痛心與不忍。

5

作者選取了這個題材,挖掘了生活中這樣一個既真實又感人,也讓人心痛不已的故事,從此人們記住了,在這個世界上,在曆史的一段進程裏,由於戰爭的原因,曾經有過多鶴這個女人,有過朱小環這個女人,也有過張儉這個男人。她們共同演繹的,是一個荒謬卻又不能否認的故事。

他們一生的經曆與苦難證明了,人活在世上是不由自主的,一旦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權利不勇敢地生活下去。一旦擔負了人生的一個角色,不管是丈夫還是妻子,或是父母的子女,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就要頑強地在人生之路上走下去,直到完成任務,生命終結。

做為一個男人,同時還是兩個女人的丈夫,三個子女的父親,張儉完成了他的使命,走完了人生之路。雖然做得不漂亮,但他還是盡了力了。朱小環也來到了生命的後半段,她生性樂天,即便是在苦難之時,也沒有什麽挫折能壓倒她。雖然她沒有親生兒女,可是她是一個當之無愧的母親。她同樣無私地奉獻了她全部的愛與年華給了丈夫的三個孩子。她沒有讓她的丈夫失望,她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多鶴的一生具有一定的啟示性。她是日本人,生長在有極端日本意識的群體裏,他們的意誌是寧可死也不願意被戰勝者屈辱。可是多鶴卻沒有,接下來的日子裏,她默默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她被中國人買回了家,被占有,她心裏一定是屈辱至極。但是,為了生存,她忍受了。

當時她還是一心要找到正在逃亡的那些日本人,要跟他們一起回到日本去。所以她從張家偷跑了出來,一周後,自己卻又回來了。至於她去了哪裏,她沒有說,可是她告訴張家,她懷孕了。並且把她的真實名字和年紀,她的日本家鄉的名字,都端正地寫在紙上,鄭重地告訴了張家。

從這一刻起,多鶴認命了,她死心塌地地留在了張家,準備做母親了。是那個正在她腹中孕育的生命,讓多鶴放棄了原有的打算,她開始接受了現實。盡管這一家是曾經不共戴天的中國人。在這裏,多鶴的人性超越了民族性。她服從了生的願望,為了腹中的生命,她什麽都願意做,都不在乎,也都不計較了。從此以後的多鶴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國人,甚至也不是個妻子,就是一個女人,一個母親,一個在新的環境裏,以母親的名義活著的人。為了愛,可以忍受一切的人。

其實張家就是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這個古訓看得太重,才有了以後那麽多的煩惱與苦難。不過,看過了張家一男兩女一生的故事之後,還真是讓人清楚地感悟到,人生之愛不就是在生養培育下一代當中得到體現的嗎?人生的樂趣不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回報與滿足的嗎?人性的無私忘我,傾力奉獻,也隻有在這件事情上才能夠完全的顯示與兌現。

所以說,中國人千百年的古訓,實在是人性之愛最大也是最具體的呼喚與彰顯。它沒有國界,不分人種,是普世之愛。小說中三個主要人物,都是堅守這個愛的典型。盡管他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為著他們的愛,他們的愛心,他們從來就沒有後悔過,也不曾動搖過。

他們在世上就是靠著微薄的工資,做工吃飯的小人物,無足輕重,芸芸眾生。因此他們什麽也不是,他們就是個自然人,他們隻是男人與女人。但是,他們用自己的愛心與本能,完全犧牲了自我,將生命無條件地傳遞給了下一代。

如果說他們的人生充滿了苦澀與悲哀的話,他們所展示出來的愛的本能,卻讓他們見證了人性本身的偉大與無私。他們的一切苦難都源自於要生兒育女,傳宗接代這個最古老的觀念與目的。他們頑強地努力著,抗爭著,以他們認為合理的方式,進行著。自然,他們的目的達到了。

他們的無私奉現,樸實並真誠。他們不計一切代價,不顧一切後果的執著,就是為能有下一代。因此,他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實在不是為了自己,都是為了後代。盡管他們付出了一生中最好的時光,他們也在所不辭,毫無怨,直到榨幹自己,把生命完全轉嫁到兒女和兒女的兒女的身上。

6

在這部小說裏,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東北方言,這令故事更有趣味,更有特點。比如作者竟然用上了“隔影”這個詞,這是東北人在表示一件事或一個人,令人不悅而產生的一種令人極不舒服的感覺,是一句非常傳神,非常口語化的東北話。還有“王八羔子”更具有東北人罵孩子時那種又愛又恨的感情色彩。朱小環的口頭禪:湊合著吧。也是濃鬱的東北鄉土話,老百姓的口頭語。這些語言特點,都令這部小說的人物,更真實,也更有性格。

張儉這個人物被塑造得不溫不火,既有齷齪卑鄙的一麵,也有光亮高大的一麵。既不同於父親張站長的精明能幹,卻也不是個庸碌無能之輩。他那半睜半閉的駱駝眼,成為他的永恒標誌,作者就此沒少著墨,一來二往,令這個沉默寡言的男人很有些人格魅力與份量。

此外,朱小環,多鶴的人物塑造也都是足斤足兩,毫不含糊。在人前,朱小環的潑辣熱誠,八麵玲瓏;多鶴的膽怯羞澀,沉默無語。都形成強烈的對比,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多鶴越是茫然無助的樣子,越能得到人們的同情與好感。這也是張儉的兩個工友小彭與小石不約而同地都喜歡上多鶴的原因。

說到多鶴被這兩個年輕工人喜歡,應該說也是件好事,這樣既可以幫助張家化解危機,也能夠給多鶴找到一條出路。可惜的是這兩個人隻有玩多鶴的心,卻沒有要把她娶回家的意思。而且當中的小石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威脅多鶴,這個細節令人吃驚,也想不大明白。

七八年來,這個人是張儉家的座上客,每到星期天就來張家蹭吃蹭喝,怎麽到了末了竟能露出如此的麵目,像個無賴一樣逼迫多鶴就範呢?這個細節有點兒突兀,缺乏相應的過渡與必要的說服力。不知道是不是網上電子書有了遺漏,令人摸不著邊際。

事實上,小彭與小石這兩個人,是張家僅有的兩個朋友,在小說裏頻繁出現,對於故事的推進,具有相當的功用。可是,這兩個人物的演變,尤其是小石的變化,還是無法令人信服,這應是小說中存在的一處疑點。

作者以神奇之筆,寫出了一部部感人肺腑的故事,創作了一個個豐滿生動的人物。多鶴,朱小環,張儉,又成為一組熠熠生輝的藝術形象,滿載著仆仆風塵,與第九個寡婦,與金陵十三釵,與王葡萄,趙玉墨,戴教官等,相會相聚,濟濟一堂,令作者的文學天空更加璀璨,光彩奪目。

如今張儉已經離世了,多鶴與朱小環,也應該是八九十歲的人了。無論她們是健在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她們都已成為我們的親朋與近鄰,住進了我們心裏,並成為我們的一份牽掛與懷念。她們的故事,她們的愛,以及她們為了後代,甘願以一生為代價,默默奉獻與堅持的精神,均感動與震撼著我們,使我們的心也豁然開闊了起來。

與他們比,我們的物質生活是不是好得不少呢?可是從人性與人格上來比,我們是不是一定有他們那麽純粹,那麽樸實,那麽忘我,以及那麽能吃苦耐勞呢?再苦再難,再多挫折,她們還是笑著走了下,沒有遺憾,沒有怨言,沒有患得患失。他們淡定地麵對一切,又默然地接受一切。直到雲開霧散,風和日麗。

她們是平凡的女性,卻有著堅強的人生。她們代表了一代人。不過,這一代人遠去了,不再有了。




             音樂:傑奎琳的眼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3)
評論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peacesmile的評論:

peacesmile君好!是啊,這個故事樸實無華,卻又非常有力量。。。有感染力。。。

peacesmile 回複 悄悄話 love this story, so real!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瀏陽的評論:

謝謝瀏陽君!原來是八王爺啊!哈哈,幸會幸會!
日本人同中國東北的感情真是斬不斷,理還亂。感謝嚴歌苓把日本遺孤的史實寫進了文學作品裏,才得以讓更多的人們正視這段曆史與那些悲慘的故事。。。

可以說日本遺孤都是普通的女性,卻有著堅強的人生,他們的身世,同樣也是對戰爭的控訴。。。

這個音樂獻給這樣一個故事是應該的,謝謝你稱讚!



瀏陽 回複 悄悄話
謝謝點帥才介紹點評嚴歌苓的又一部經典之作!最近看袁騰飛寫的"曆史。。。",正好看到日本占領東北這一段,他說"日本在東北有五十年的恩怨情愁。。",相信這樣講述日本平民在中國土地上發生的故事還有很多。讚同點帥才說的"她們是平凡的女性,卻有著堅強的人生。"

看了老謀子導演的《金陵十三釵》 的片花,感覺像在看好萊塢大片,據說老謀子要憑此片衝刺奧斯卡,希望他能如願吧。

很淒美憂傷的背景音樂,非常經典的提琴曲,好聽!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京燕花園的評論:

感謝京燕君的到訪!你寫下的話我理解也很感動。在戰爭與動亂中同男性相比,女性是更大的受害者。尤其是戰敗一方的女性,她們通常要忍受更大的屈辱與奴役。可是她們一旦有了子女,她們的心就隨子女而去了。與子女相比,其它所有的都不重要了。。。女性的偉大就表現在母性與犧牲精神上。。。

京燕花園 回複 悄悄話 感動點綴兄的書評。自古國家之間戰爭不段,人與人之間還是有著真誠的感情。多鶴堅強地留在中國還是為了自己的親生骨肉。讓我想起有一本書Indian Captive, 一個白人女孩被印第安人掠走,生兒育女,後來自己人千辛萬苦來營救她,她卻舍不得走了。當然多鶴的故事更加曲折,也因中日的關係而更複雜。
看似平常的人們,經曆著不平凡的人生,他們的故事也撞擊著我們的心靈。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露露花語的評論:

謝謝花語君!曆史的沉重與沉痛是幾代人都背負不起的。嚴歌苓能把南京大屠殺和日本遺孤在中國的史實以文學形式寫出來,這是她做為作家的良知與使命感所使然的。所以她創作的文學人物都有真實可信的基礎,也就更加感人與更有意義。

多鶴就是一個普通的日本勞動婦女,可是她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戰勝了生活與命運的磨難,最終無愧於她的一生。她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可是她的人格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如果說她是一種榜樣,一種在艱難中還能頑強生存的榜樣,那麽她是當之無愧的。

人生在世,如果能麵對苦難不畏懼,那麽這人就應該是一個大寫的人了。這也是小說給我們的一個寶貴啟迪。

再謝花語君的到訪和留言,非常感激!


露露花語 回複 悄悄話 在我的生活中,我真實的接觸到過一位叫“秋子”的日本老太太,有著和多鶴絲絲相同的經曆。
她在東北被收複前,有幸嫁給了當地的中國人並在文革前離婚,離開了中國。她會說些中文,能看簡單的報紙新聞。
中日邦交後,秋子回到中國尋找前夫和親人,並和前夫所生的兒子在中國投資設廠。
比起多鶴的命運,秋子真是幸運不少。
所以說,作家嚴歌苓的所有小說的來源都是以真實曆史、生活、人物為事實積澱和有飽滿內容構成的。貌似虛構和離奇,甚至怪誕,但對於真正了解一點點史實的人來講,是對過往和曆史的總結回顧。

我到此時,一部嚴歌苓的小說都沒看過,但通過點綴兄的詳細解讀和點評,已略知幾篇。
但是,即使包括我以前讀過的所有書籍,這篇小說是我所看到的,第一部描述關於在二戰中,日本農民,也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苦難曆程。

我不禁對嚴歌苓肅然起敬,因為在她是一位嚴肅而且公正的作家,不但寫被日本人欺辱、淩虐殺害的“十三金釵”,也帶著深深的同情,寫在這場滅絕人性的災難中被毀掉的日本普通民眾。

再次感謝點綴的如雨甘霖。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阿卡卡的評論:

哈哈,卡卡來了!
煥然一新的著裝,
風趣幽默的談吐,
——令人高興啊!

阿卡卡 回複 悄悄話 太深,看8 懂捏, 嗬嗬。。。

朵朵也啊?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玄米的評論:

謝謝玄米君留言!故事是從冰天雪地的東北開始的,可是大部分過程是在江南展開進行的,書中多次說到多鶴穿著自己做的裙子,還有涼鞋等細節。。。

這些戰爭遺孤的命運很慘,就是被日本政府高調接回國,她們的處境也沒有太大的改變。這些書中都有提及。令人心酸。

嚴歌苓的每一部書,都很深刻,這部書又涉及了重大的社會背景,所以更具意義。諾貝爾文學獎對於她來說,似乎是已經觸手可及了。

玄米 回複 悄悄話 以前有個索非亞羅蘭演的電影,叫向日葵,雖然情節沒有想象之處,但表達都是一個意思,在戰爭麵前,區區百姓真的很無奈。
我看了電視劇,沒看小說,但朋友說小說寫得很好看,也就刻意沒有再看。
電視劇拍得太省工省料,幾十年都隻有冬天服裝。不過,對他們來說,一生裏大概隻有冬天。
日本有很多被稱為戰後孤兒的像多鶴那樣的返回日本,他們在中國生活在最底層,回到日本依然是。
有人說這小說會參加諾貝爾評獎,如果是表達本民族的人性悲哀的,我看真還行呢。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x瀟瀟的評論:

感謝瀟瀟君到訪!這部小說的故事是發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所以其情節就倍顯奇特,曲折,漫長,也很揪心。相信電視劇一定有它的優勢與獨到之處,表現出來更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再謝!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一棵柳的評論:

謝謝柳君!

你提出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盡管他們很抗爭,但是最終還是順服了生活。所以從這一點上說,在生活的麵前,他們低下了頭,被生活征服了。可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並沒有消極沉淪,自暴自棄,這又說明他們最終征服了生活。自己做了生活的主人。。。

這個命題太大了,從這個角度可以另外開辟話題,而獨立成篇了。

再謝柳君!

x瀟瀟 回複 悄悄話 看不到小說,看了電視劇,也許沒有原創好,但在目前電視劇泛濫的市場上,還是一部不錯的劇作。
一棵柳 回複 悄悄話 有的時候,不知道是她們征服了生活還是生活征服了她們?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花自飄飄零的評論:

謝謝飄飄君到訪!

你的詩文雋永飄逸,瀟灑酣暢,
不是一個學習能領悟和把握的,
所以我崇敬地仰望。。。

這首曲子真是太有靈性,太能
抓住人的心神了,無法聽得夠
。。。

花自飄飄零 回複 悄悄話 點綴兄讀這麽多書啊。。每次來到這裏,我都慚愧好一會兒,我看的書太少了。
不過這首大提琴曲tears倒是真的淒美,我好喜歡!兩年前,有段日子,很迷這曲,聽了又聽。
周末快樂!
問好樓下的花兒:)
點綴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花兒朵朵的評論:

嗯,因為一種形式的轉換,都是一次再創作。如果沒有原作作比較,也許後者是很好的,可是在原作麵前,它還是要相形見絀的。
再好的改變也逃不過這個鐵律。。。

花兒朵朵 回複 悄悄話 我很後悔看過小說後又去看了電視劇……真不是一回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