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映秀新城直麵二次重建 需慎重和整體性考慮

(2010-08-24 00:42:40) 下一個
映秀新城必須進行二次重建”。“二次重建,東莞全力以赴地支持”。在經曆“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後,特意趕到現場的東莞市常務副市長冷曉明,給阿壩州委書記侍俊吃了一顆定心丸。
  然而,麵對洶湧肆虐的岷江水,映秀新城已成為一個標誌——考驗災後原址重建的決策是否正確,首次重建的成敗幾何。
  專家指出,山區地震誘發的地質次生災害將持續10年以上,其中5年內是高發期。這意味著,由地震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山洪將形成一條長長的災害鏈,而經曆重創的川蜀大地在災後新生的路途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將麵臨層出不窮的新考驗和新難題。
  兩年內遭遇兩次重災的映秀如何開啟它的二次重建?請看本報記者實地發回的映秀重災區調查報告。
  目前,經專家鑒定,在泥石流中受淹的映秀新城有71棟樓房共749戶。這些受淹住房建築主體結構完好無異常,未發現泥石流對市政道路的結構層造成損傷,也未對市政管網產生安全性影響。
 擔憂:
  誰也無法預料,剩下的近240萬立方米泥石流會不會再次像惡魔一般衝下來吞噬一切。
  截斷岷江水衝進映秀新城的泥石流,形成一個巨大的山體。在過去的一周裏,部隊官兵和施工人員日夜不息挖掘的僅僅是“冰山一角”。
  “那是紅椿溝,山裏共有近300萬立方米泥石流,現在衝下來的隻有60多萬立方米。”阿壩州委書記侍俊指著泥石流來的方向,臉上透著隱憂。
  誰也無法預料,剩下的近240萬立方米泥石流會不會再次像惡魔一般衝下來吞噬一切。“這也正是我們時刻思考的問題。一方麵,威脅少了點,我們稍稍安心了一些;但另一方麵卻更加害怕,害怕會有更大的災難。”在映秀鎮搶險救災指揮部,一名工作人員向記者坦言。
  “把家建在彈藥庫邊上,在家門口建個防彈牆,這樣的家能安全嗎?”新浪微博上,有網友這樣略帶尖銳地發問。很多網友開始對映秀新城命運擔憂。
  汶川大地震後,山體鬆動,地質災害活躍,在映秀新城的災後重建中,從設計到資金、人員、物質,從沒欠缺過,唯一缺少的就是對地質災害的防範。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副處長蔣俊透露,四川震後重建,當初對全部重建點都進行了嚴格的地質災害評估。“但是震後地質次生災害隱蔽性強,變化很大”,蔣俊坦言,確實有一些當初評估沒有問題的重建點,現在都被泥石流淹沒了。
  確實,如果當初知道泥石流會順著岷江改道,負責援建工程的中建七局三公司的項目部就不會設在山溝出口的正對麵。
 二次重建,路在何方
  “兩年前的重建,我發現大多數地方是各做各的,缺乏一個整體考慮,這是一個通病。”
  在實地調查時,四川省副省長黃彥蓉強調,在加固、修複房屋中,要充分考慮如何防洪水、防泥石流災害,地下填充物和一樓梁柱的硬度、抗衝刷能力都要有所提高,讓映秀更加安全。
  “二次重建,主要以防範為主。”負責映秀重建漁子溪堤防設計的東莞水利勘測設計院工程師李峙鬆認為,建永久大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映秀比較堅固的保障,但也不能完全抵禦所有的地質災害。“即使能防百年一遇的災害,但所謂百年一遇都是我們按照過去的規律計算出來的,實際上是無法確定出現幾率的。他建議,比如考慮到位於地震斷裂帶邊上,這個大壩在材料和結構上可以盡量選擇內部柔性連接體,這樣使大壩的土體能夠連接在一起,有更強的防禦能力。”
  黃一如則建議在新城中加入一些避災公園和綠地的設計,“比如日本等國家在災害多發帶會建很多避災公園,平時就是居民活動和休閑的植被場所,等洪災來了就是泄水通道和蓄水池。”

  “此外,在二次重建開始前,要慎重和整體性考慮。四川地震災區地質災害集中性爆發,能否在全省層麵上來考慮重建問題,先建立好排泄洪水的規範要求,再讓各地開展重建?”黃一如建議。
  “兩年前的重建,我發現大多數地方是各做各的,缺乏一個整體考慮,這是一個通病。做建設的規劃部門、做地質災害研究的國土部門和做防洪的水利部門大家能否做一個溝通,製定一個真正科學細致的規劃。我準備提一個建議,國家可以成立一個專門的災後重建的協調部門,把這些部門都統籌規劃來進行聯動重建,全方位考慮而不是各自單獨作戰。”正準備前往舟曲協助災後重建的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教授馬東濤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