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堅強的京叭, 就是比你強~_~!
正文

四十二章經

(2005-10-05 03:43:35) 下一個
太虛大師 ──十五年六月在北平社稷壇講── 丙二、修六度 丁一、布施度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 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第十章) 睹人施道,即見人行布施之道。自行福大,助人歡喜之福亦大。布施分財施、法 施、無畏施。施種種資生之財曰財施,說正法教人曰法施,令人離怖畏曰無畏施。助 行布施,如自一炬分然無數炬,其本炬如故;布施者之得助,其本身之福不惟不盡, 且增勝矣。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 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 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 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第十一章) 布施供養,福田有三:一、悲田,以悲憫眾生故;二、恩田,以報恩故;三、敬 田,以恭敬有德故。此依敬田,則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但此善,乃常俗雲義,雖 在行善內中或有邪見,故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凡持五戒者均已以佛法僧為師, 而持不殺等戒故。 五戒通於在家出家,須陀洹則已修戒行而更證聖果故勝。斯陀含斷少分修所斷煩 惱故較勝。阿那含斷多分煩惱故更勝。阿羅漢煩惱已斷盡故尤勝。辟支佛了三界生死 同阿羅漢,但羅漢聞法能覺,而此則自亦能覺,故其智慧又較阿羅漢勝。但辟支佛僅 能獨覺不能覺他,三世諸佛乃真能以平等大悲心普度眾生者,故諸佛更勝。 無念無住無修無證較諸佛勝者,以在眾生界應化中謂之三世諸佛,而法身真佛即 無為真如性;無為真實法性者為諸佛之本,一切諸佛均以無分別智證平等無為法。無 為法身,無念無住無修無證,無漏無分別智亦複無生無滅無遷無變,此真身佛自他平 等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供養無念無住無修無證者,即無分別智親證真如性究竟成佛; 如是供養,始曰究竟。由是可知佛法無論何法,均可達到究竟。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 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 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 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第十二章) 此章舉難勸修,常人以難為修之障,不知因難始修,不修則終不能無難,故舉人 有二十難事以曉之。能行難能之行,則一切難行之戒定慧、菩薩道,均不難行之也。 丁二、持戒度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誌,可會至道。譬如磨鏡, 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第十三章) 此下二章明持戒度。持有二義:一、止持,持戒者須止息一切惡事故;二、作持, 須力行一切善故。戒者,一切德行之信條,能守此信條,作其所應作,止其所應止, 是曰持戒。大乘戒法約分三種,謂之三聚戒法:一、攝律儀戒,止息惡業,二、攝善 法戒,當精勤修行一切善法;三、饒益有情戒,利益眾生而得名為戒者,以菩薩戒之 本意在依同體大悲利益眾生故,喻如辦公益須以公眾利益為一定之規則也。三聚戒法 是橫分類,尚有縱分三重戒法:一、別解脫戒,別解脫者,以分別解脫故。此中亦分 部類,以佛弟子中部類不同,有比丘、比丘尼、至優婆塞、優婆夷諸部,為解脫此不 同部眾之各支惡業故,立不同諸戒範持之,是曰別解脫戒。為佛弟子當就自身所在部 類,不存己見,不作聰明,專心奉持別解脫戒,以犯此者非唯於自身戒行有損,亦損 佛戒威嚴故。初行戒律似有勉強,然由戒生定而後,自然能以定力止息一切惡而行眾 善,故曰定共戒。再進曰道共戒,道之本在無漏聖智,由解脫煩惱而成之清淨智,即 名之曰道,以證明一切法無為真實法性故,又曰菩提。依此無漏聖道自然止息一切行 而行眾善,故曰道共戒──上泛明持戒義。 此中宿命者,指前世之經過,知此無始劫來隨業流轉之經過,是曰知宿命。以吾 人受生皆由無明故,一切生死因緣全然不了,常人以為他人之事己不能曉,其實己身 之事亦何嚐能曉?世間一切諸法,吾人無始劫來皆已遍曆,以不知故,尚存研究。其 實天子天王或皆已經作過,一旦得知宿命,則曆劫經過皆已遍了,超出三界之念自然 迫切,故沙門以此為問。以何因緣者,以何種因而得知宿命之果。會者、領會,至道 者,無漏智證真實法性。守誌者,菩薩求無上菩提之誌念。淨心,即由持戒以止息身 三、口四之七支業,純為止惡行善而淨心故。然世有行善而不止惡者,其善不淨,以 七支業皆由心出,菩薩行即此心行故。凡人行為有三次序:一、審慮,二、決定,三、 發動,故凡行為皆由意出,菩薩行以心為主,故表麵雖似犯戒而心仍持戒者,亦得曰 持戒。反之、心不持戒,雖外麵持戒亦非持戒。故大乘戒以心為主,曰心地戒,順此 而行可會至道。下文舉喻明之,鏡喻本心,垢喻煩惱,磨喻持戒;以持戒法去煩惱垢 而淨本心,則知此心本來明了,不過未去垢時伏而不顯;垢去明存,喻菩薩無漏無分 別智現前,鏡體明淨,即本心顯現也。斷欲無求者,欲與貪愛相應是不善無記性,無 求即三種解脫中之無願解脫,亦曰無作解脫,由此解脫即得宿命。此中得知宿命者是 道通;是與道相共之神通,故曰道通。通宿命即具六神通。 依三增上學,此即戒增上學,由此精進即定增上學,至垢去明存即慧增上學。定 增上學亦即定共戒,慧增上學亦即道共戒也。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誌與道合者大。』 (第十四章) 此中大者,道之別名,亦即法性別名,亦即諸法無體之真性,以此絕待無對之大, 自可得無量無邊之大智大力。行道守真者,即指持定共戒,在戒力未充時,依佛所說 勉強力行,尚非真善,進至於得成堅固之定力,即不退轉,是即定共戒,曰行道守真。 能常行菩薩道法,而守此禪定戒律相資之戒行,故曰最善。誌與道合者,徒有此誌, 尚未能有大德大智大力,必與無漏聖道相應,故曰最大;是即道共戒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