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父親的博客

飽含著些微的感受,感受此生的每一點點滴滴的感動!
正文

學習的理想環境

(2010-06-01 22:44:14) 下一個

        用五筆打字已經十多個年頭了,要比寫字快得多,雖然現在已經到了不需要去琢磨如何拆字,手指可以隨心所欲本能動作的階段,但因當初自學的粗糙,一些不常遇到的生偏雜字還是需要切換到拚音方式輸入後再換回五筆法而耗時不少,這種笨拙想來已經有十多年了。沙鍋不打一輩子不漏,麻煩的解決卻在一刻之間。前幾天買了個全鍵盤的黑莓智能手機,因為方便,不必因忽然遇到個問題還得等回到家再開機上網才能查詢答案的麻煩而遺忘,隨時隨地就能用它快速查詢得到結果從而徹底解決,困繞我多年不能用五筆輸入的“鬼”字,連帶的“魁、魅”等字,還有“舞、遂、牆、練、滾、琢”等再也不用換成拚音方式了,進而提高了漢字輸入的速度。

        通過這個事來看,物質條件(商務手機)的完備,確使人能夠靜心琢磨,進而更加完善。真正的學習,首先需要個人的心靜,“靜”會使人更加細致入微,更加專注,從而使經曆的事更有記憶思考,這可能就是《大學》所述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或者“靜能生慧”吧,而如何使人入靜呢?

        任何一個人都是處在人文環境與物質環境的包圍之中,如果說,人文交流反饋討論的環境使思想處於活躍“動”態的話,那麽無時不及的物質環境便是引人入“靜”之師了。究竟什麽樣的環境才合入“靜”的條件呢?多年的觀察發現,一成不變的,穩定的,使人喪失其它興趣與希望的習慣環境應是首選。這有兩個分支,一是艱苦的,不具備條件的單調的“條件”,另一是具備豐富的,觸手可及的“條件”,比如文頭中,因為有了上網的手機隨時可以得到答案與反饋。現在我們引豪入名校的目的,其一就是奔學校具備的豐富物質環境去的,這些條件會擺脫現實生活條件對思想的束縛,完善創造性的先舉。

        沉溺入靜於環境也分兩種,一種是“把玩”的停滯,這是真的沉溺其中,而另一種“把玩”卻是思考如何利用其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說,觀察是否屬於後一種人特質也是鑒別“有作為”人的簡單方式。而前一種人因對所好物質的熟悉,可以歸納為“才”人,比如賣油翁。

        伴隨人的成長,人文交流反饋的“動”與物質條件的“靜”也是相輔相成的關係,隻有物質條件的”靜”會使人缺失人文交流反饋的“動”產生的目的與興趣的探索動力,而這卻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可見,《論語》中 “文”“質”“斑斑”的教育定義,具有何等的準確性了。

        我們不能忽視另一個細節,“文”與“質”各應占多大的比例才合適呢?從“道法自然”的規律,我們不會因數學上的“黃金分隔比例”成功應用於建築、藝術等諸多領域而感覺驚奇,甚至在自然界和人們生活中到處可見的:人們的肚臍是人體總長的黃金分割點,人的膝蓋是肚臍到腳跟的黃金分割點等,盡管這種跨行業的巧合被人們認為無聊的滑稽無厘頭,但科學卻給予了萬物存在內存聯係的肯定。同樣的,我們會發現動與靜最經典的合作莫過於懸浮於水麵上穩定的冰山體積了,如果把它露在水麵上的體積視為動,相應的藏在水下部分定義為靜,就會得出動靜之比為3:7,按“文”屬動,“質”屬靜的歸類,理想學習環境的教導、交流、反饋等人“文”隻應占3成,而學習者獨自琢磨的“靜”悟要占7成,兩者的多與少,都會打破動靜結構的穩定,從而造成對最佳學習環境的破壞。

        學習環境文動質靜關係,也相類於《道德經》中首篇所述的有無關係比對,可見不僅在教育上,其在哲學意義中也占據的重要支點位置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