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人才成功的內在因素(2)
(2011-02-05 05:35:37)
下一個
推薦一篇32年前的文章:試論人才成功的內在因素
1979年這篇文章剛被刊登在《人民教育》上很快就被各大報刊媒體廣泛轉載,胡耀邦也曾批示:文章的思想性深,知識麵寬,對青年成長有好處。確實,很多現今已成就了輝煌事業的人士們提起這篇文章的影響都是讚賞有加,它啟動了千萬熱血青年自我奮鬥的發動機。
試論人才成功的內在因素(1)
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361249.html
試論人才成功的內在因素(2)
王通訊 雷禎孝
學竹筍破土而出
土掩石壓難出頭,埋沒悲劇幾時休?千百年來,哪一代人不磋歎人才被埋沒呢?毛澤東同誌說:“同舊社會比較起來,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新生事物的成長條件,和 過去根本不同了,好得多了。但是壓抑新生力量,壓抑合理的意見,仍然是常有的事。”各種舊的習慣勢力和體製、政策方麵的社會弊病,對中國現代人才仍有壓製 作用。黨中央正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看來問題不在於有沒有人才成長的阻力,而在於如何對待這種阻力。翻一翻曆史,我們就會發現: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 少偉男。壓製、苦難、欺辱、乃至生理缺陷,常常成了砥礪人才鋒芒的硎石。司馬遷宮刑而作《史記》;屈原放逐而賦《離騷》;列寧被流放西伯利亞而寫《俄國資 本主義的發展》;曹雪芹舉家食粥而作《紅樓夢》;韓信受胯下之辱而後統百萬大軍;盲人的二胡常能拉出動人的妙曲;口吃的人反而成了世界著名演說家……
人們常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是指開花結果之後。在種子發芽之時,幼芽卻是彎腰拱背,用盡全身力氣方得破土而出的。人才出土又何嚐不是如此?美國傑出的 工人作家傑克•倫敦,在他的自傳性小說裏,描寫了一個海員作家叫馬丁•伊登,他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百投不中,被退回的手稿塞滿床下,連再寄出的郵票也買 不起了。但他百折不撓。後來有篇短文《太陽的哲學》發表了,讀者爭相購買。從此他床下的手稿才一個個交上了由“發黴”到“發表”的好運。很多處女作是作家 一生最優秀的代表作,正是因為太難發表,屢經磨難,反而磨出奇異的光彩。有“百發一中”,此後方有“百發百中”。
貝爾好不容易發明了電話,但沒有人理睬他。他自費到許多城市表演,頑強地宣傳自己的成果,人家還認為他是“馬戲團”,隻覺得好玩,並不想到應用。他雖然登記 了專利,卻無人買。後來資財耗盡,幸得一人解囊相助。最後,靠自己辦了個“貝爾電話公司”,才把電話推廣開來。後來知道,在貝爾之前,有一個人也發明了類 似的裝置,而且也是成功了的,但由於他沒有宣傳自己的成果,終於被埋沒掉了,這實在令人可惜。
唐代詩人高適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何人不識君?”可是俞伯牙如不凡是所到之處都彈彈琴,把信息輸出來,那就可能錯過鍾子期這個知音。壓在鹽車下的千裏 馬,如不引頸長鳴,發出金玉之聲,伯樂又何從下決心認定它是千裏馬?卞和獻璞,因無識者,被砍去兩隻腳,若他不嚎啕大哭,楚文王也就發現不了他。可見,毛 遂自薦有利於人才發現。“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說的是唐朝有個原不出名的詩人名叫項斯,他拿著自己的詩集送給詩人楊敬之看,楊一看到,就認 為項斯是個大有才學的人,於是便到處誇獎項斯詩歌寫得好。鮑叔牙薦管仲,宗澤薦嶽飛,徐庶走馬薦諸葛,蕭何月下追韓信,都是慧眼識真才的千古佳話。
自然界有一種慣性。靜止的東西,你要推動它,必須費大力,克服最大的靜摩擦。一經推動,反而用力還小一些。運動著的東西,你要它停下來,也必須費大力,而且 不能馬上停止,還要有一個減速運動的過程。這種慣性,在社會生活中,在科學活動中,在人才發現中,也常常表現出來。一種新理論剛剛問世,總要受到社會多方 麵長久的挑剔;而對於已經流行的看法,即使發現有毛病,也很難將它糾正。席勒認為“這種惰性可被列為大自然的一項基本‘法則’”。《科學研究的藝術》的作 者貝弗裏奇也說:“雖然對新發現的抗拒往往令人惱怒,甚至十分有害,但是,它卻起到了緩衝的作用,防止社會為時過早地接受尚未充分證明和充分試驗的設 想。”他這樣說,並不意味著不同意新設想發表出來,恰恰相反,他是主張把各種不同的新設想都發表出來,讓社會來挑剔,來比較,來檢驗的。一個新起的科學 家、發明家之所以遭到嘲諷以至迫害,部分是由於這種對新設想的抗拒心理;部分是由於冒犯了權威,侵犯了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既得利益者。對新發現的抵製,勢必 將許多發現扼殺在繈褓之中,這在今後也不能保證避免。因而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需要勇氣才能無視他人的嘲諷與壓抑,並把研究繼續下去。“兩岸猿聲啼不住,輕 舟已過萬重山。”哥白尼的日心說、達爾文的進化論不都是這樣向前發展的嗎?
《西 遊記》第十回裏,“爛柯經”關於圍棋術有一段話。內曰:“彼眾我寡,先謀其生;我眾彼寡,務張其勢。善勝者不爭,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亂。” 這對人才成功有深刻的啟發。善於從失敗中看到自己研究的進展,看到自己在向真理逐步逼近,進而更信心百倍地走下去,也是一種可貴的品質。刻卜勒就是把一次 又一交的失敗收拾起來,建成一座高塔而抓著了行星運行的真理的。談遷五十四歲時丟失了《國榷》手稿,但大哭一場之後,他又開始了工作。十年之後,《國榷》 重新寫成,他高興地說現在就是死了也可瞑目了,這是多麽感人肺腑啊!任何一種人才,如不善於在困難、失敗和挫折麵前,自己激勵自己,堅持下去,是不可能最 後成功的,曆史上功虧一簣者也大有人在。
有的人常常慨歎自己懷才不遇,但埋沒和淘汰,並不是一回事。埋沒主要是社會弊病造成的,淘汰主要是內在素質不過關造成的。不具備成功的內在因素的人,或因缺 乏見識目標不清,或因不踏實地好高騖遠,或因私心太重沒有勇氣,或因意誌不堅半途而廢,或因沒有獨創拾人牙慧,或因方法不當勞而無功等等原因,被時代無情 地淘汰了,這是很難怨天尤人。“切莫怨東風,東風正怨儂。”
創造點自己的東西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舊人。我們繼承老一輩的遺產,同時又必須解決老一輩所沒有解決的問題,否則人類就不能進步。再過三五十年,我們也就成了那時的老一輩。如果我們留給後人的沒有我們自己創造的財富,我們有臉見子孫嗎?
前人不要怕,名人不要怕,權威也不要怕。毛澤東同誌說過:“要少一點奴隸性,多一點主人翁的自尊心,鼓勵工人、農民、老幹部、小知識分子的自信心,自己起來 創造。”熟練掌握並不等於創造。把別人的飯炒上一千遍仍然不是自己的東西。前人的成就好比一個圓圈,有一定界限。我們繼承下來,從這圓圈出發,打破原有的 框框,向外發展,又形成一個半徑更大的圓圈。後人繼承我們的,再打破,再發展。一代又一代,又繼承,又創造,形成一環套一環的同心圓。一個民族,後人如不 打破前的人框框,這個民族就會退化。
對於被實踐證明是錯了的東西,我們要破除它。要善於破舊,更重要的在於立新。人們早就發現了蓋侖血液學說的錯誤,但在哈維證實血液是循環流動的以前,不可能 排除蓋侖的錯誤學說。我們不能總是埋怨這種體製不好,那種辦法不行,最可貴的還是自己來尋找辦法,提出現實可行的新體製提案。
要創造,需要才能。人們的才能是很不相同的。有的長於觀察,慧眼非凡;有的長於實驗,心靈手巧;有的長於分析,剖析入微;有的長於綜合,包羅萬象;有的長於 運籌,環環入扣;有的長於應用,化虛為實。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全智全能,但人才要想成功,也得錘煉自己的一些基本能力。
要強化自己的觀察力,發展自己的好奇心。善觀察者,可以見常人所未見;不善觀察者,入寶山空手而回。不少科學家如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都具有少見的好奇 心;而居裏夫的女兒則把它譽為“學者的第一美德”。善於在人們熟視無睹的大量重複出現的現象中發現共同規律,加倍注意違反常規出現的新奇現象都可以有所創 造。而漫不經心的人,真理常從他們眼皮底下溜過。
不要束縛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兒童時期就已具有的。但是,隨著年齡的長大,尤其是接受一套刻板式教育後,它往往會日漸衰弱。這是應當值得我們重視的一個問 題。“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思想應當自由馳騁,要敢於想前人所未想,要從思想拘謹的狀況中解放出來。尤其是青少年,心思不活潑者是 不會有什麽創造力的。
要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推理能力,都是一種思維能力。要有在適應中求變革的能力,要有根據情況變化調整措施的能力。試驗能力、應用能力、改進能力、組織活動能力,等等,也都是提高創造力的基本功。
對創造的渴望,是青年的基本心理。在積累中創造,在創造中積累。積累是為了應用和創造。單純的積累隻能象個原料堆積場,隻有經過創造才能建成大廈。創造又反 過來促進積累。遲遲不進入創造過程的人,積累帶有盲目性,必然效率不高。在學問不多時,直接進入創造,直接為實現既定目標而設計自己的知識結構,詳略有 方,就能盡快把積累的東西最有成效地用於創造。開頭不要想一口吃成個胖子,但小的成功卻非常需要,不斷地積累小成功,它們就象長跑途中的啦啦隊,會激勵你 向更大的目標奮進。
得法者事半功倍
人才發展有共同的一般規律,各個領域人才的發展又有自己特殊的規律。任何一個領域的成功者,都有自己的一套成功方法。這些方法,因人而異,各有特色。然而, 也有一些共同的東西。我們在這裏不能麵麵俱到,也很難適用於一切人才。方法之妙用,不可小看。成功者自有妙法,各類人才當自留意之。
偉大的軍事家隻能出在戰爭年代。社會政治危機恰恰成了產生偉大政治家的土壤。考察所有的文學家,至少有以下共同點:其一,廣泛的閱曆,否則對社會和人物沒有 深刻的了解;其二,自己閱讀了大量別人的作品,而不是聽別人講課;其三,親自動筆寫,寫了要發表給人看,從讀者反應中再提高。現在大學中文係的教學方法, 是否能滿足這些呢?如果不滿足,那麽凡是願意自己設計自己的人,應該怎麽自己來創造條件呢?
中外曆史上所有成功的教育學家有一個共同點,他們自己可以辦個學校,自己決定教育學大綱,自己聘用教師,不斷進行試驗調整,理論研究與教學管理密切配合。所有的發明家都需要試驗的條件。編纂者必須占有大量的資料。學醫要靠理論與臨床相結合。學手藝必須跟著老師傅等等。
早日進入創造,直接對準目標。在知識不多時直接進入創造,按創造目標的需要選修知識,華羅庚把它稱為直接法。也就是說,不要搞沒有目標的龐雜、煩瑣的知識準 備。人們稱讚李政道講課用的是短程線,直接把聽眾引到現代物理科學的最前沿。這種方法對於各行各業說都是可以借鑒的。比如,過河需要橋或船。可是如果已經 發現了橋,何必還要去造船呢?為了準備“攀登”,必要的基本知識是需要的,但是如果生怕東西不夠用,樣樣東西都去學,這好比登山也背上一條船,結果反而成 了包袱——丟下船可以輕裝,然而卻有點舍不得,因為船是費力弄來的。搞文學的要直接對準生活,搞社會學的要直接對準現狀,搞科學技術的要直接對準沒有解決 的某個課題。早日進入創造,早日親自取得教訓,也就可望早日取得成績。
自然界追獲動態目標的方法,對任何人才的成功都大有啟發。例如老鷹抓地上奔跑的兔子比我們用高射炮打飛機要靈光千百倍。當鷹發現兔子並決定捕獲它以後,便向 兔子的大致方向直接追去,兔子改變方向的光信息傳入鷹的眼睛再傳入大腦,大腦立即指揮翅膀和尾巴調節方向。不管兔子怎麽變化,鷹不斷進行自我調節,最終一 定穩穩地捕獲目標。這是控製論中的一個基本方法,叫做反饋調節。饋,是送的意思。反饋,就是一去一回的意思。反饋調節就是指根據目標變化信息的來回傳遞而 做出相應的調節。有個寓言說某個人過河,水漲了,他仍從原處過,結果被淹死了。這就是不懂調節。調節必須貫徹全過程,不善調節者是抓不住目標的。
掌握用腦藝術,抓住思想火花。人的大腦活動有自己的規律。見多識廣,把觀察得來的材料聯係起來思考,常常歸納提煉出自己的結論,並進而檢驗這些結論,是提高 創造力的有效辦法。在緊張學習、思考工作之餘,在散步、洗澡、交談、閱讀、乘車、起床之際,常常有一個個思想觀點,一閃而過,轉瞬即逝。你可不要想:等以 後把它記下來。不,必須馬上記下來,以後再整理。孔子的論語、歌德談話錄,不少就是思想火花的記錄。這本身就是精神財富。有兩種不同的“勤奮”。有的一邊打瞌睡,一邊要求自己刻苦堅持。頭懸梁,錐刺股,精神可嘉,方法實蠢。你有什麽效率?真正的勤奮者注重 效率。轉換興奮中心,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要善於運籌時間,緊張而富有彈性。要在精力最好的時候幹最重要的事。要給自己規定階段性的任務。加上一條時間 限製,能夠我做不少工作。
有兩種學習方法:坐班式和遊樂式,要交替進行。體力活動與腦力活動也要交替進行。一味地連續寫作會感到思想枯竭,一味地拚命練功,會感到疲倦困頓,可以用讀書和其它活動來叉開。接觸自己周圍的群眾、讀者、聽眾和朋友,有利於激發新的思想火花。
提高自己的記憶力,主要是要記憶得法。記憶就是建立聯係。重複是增強記憶的基本手段,使用是最有效的重複。首次強烈印象記憶法、眼耳手腦並用記憶法、發掘特 征記憶法、小結歸類記憶法、輪廓骨架梗概記憶法、選擇記憶法、自編提綱網絡記憶法、分段交替間隔記憶法、列表對比記憶法、爭論記憶法、改錯記憶法、趣味記 憶法等等,是記憶之常法。中成年之後,更要注重做卡片、劄記、筆錄題錄、火花速記、資料剪輯等。講課、翻譯、寫文章,是很有效的使用記憶。愈是給予別人, 自己的知識便愈鞏固,並不象不們常說的那樣,照亮了別人,毀滅了自己。從教師中產生出的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是很多的,而且越來越多。備忘錄、案頭記事 板是分擔記憶日常瑣事的好工具。記憶力並不等於創造能力。記憶力好的人不一定有什麽創造。而善於創造的人卻可以利用卡片、錄音之類的東西分擔自己的一部分 記憶。
要善於讀書,除基本的必讀書外,其它的書報雜誌,要隨便翻翻。翻得要寬,吸取的隻是對自己有用的部分。進入創造期以後,要讀的書更多了,翻開很多本講同一問題的書比較著讀,大有好處。學會自學就等於請來一位隨叫隨到的老師。
要提高寫作表達能力,無論搞何種研究都有個互通情報,並對社會施加影響的問題。言而無文行之不遠。對搞社會科學的來說,更要學習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選擇師友,也非常重要。三人行,必有我師,不但要善於從別人的成功裏吸取營養,還要善於從別人的失敗裏領取教訓。合作往往快出成果,多 出成果。“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與一位高尚的智者談話,如沐春風。要珍惜朋友間的友誼,互相切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擇偶須諧千秋業,愛有源頭情 不竭。如果能找到有著共同事業心的伴侶,那你也能嚐到居裏夫婦那樣的幸福。
首先要投入真正的戰鬥然後再看分曉
拿破侖在1816年說過一句話:中國是一個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當他醒來時,全世界都會震動。如果拿他這句話分析當今之中國,“多病”乃積弊成山,“沉睡”乃不少人的思想還處在僵化、半僵化狀態。令人振奮的是,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如三峽激流、錢塘怒潮。順應曆史發展潮流的弄潮兒當奮然鼓浪而前行。然而,在“百廢待興”的叢刺中,有人灰心了;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積弊麵前,一些人急躁了;還有一些人正在江岸徘徊;然而,純真的猛士,在準備韌性的持久的戰鬥。不要自卑個人力量的渺小,聯合起更多的有識之士。不要隻埋怨社會有弊病,更可貴的是探討如何來改造它。同誌,錘煉你成功的內在因素,揚起你智慧和勇敢的風帆吧,勝利正在波濤相隔的彼岸向你招手!
首先要投入真正的戰鬥,然後再看分曉!
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