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篇32年前的文章:試論人才成功的內在因素(1)
(2011-01-30 08:50:09)
下一個
1979年這篇文章剛被刊登在《人民教育》上很快就被各大報刊媒體廣泛轉載,胡耀邦也曾批示:文章的思想性深,知識麵寬,對青年成長有好處。確實,很多現今已成就了輝煌事業的人士們提起這篇文章的影響都是讚賞有加,它啟動了千萬熱血青年自我奮鬥的發動機。
試論人才成功的內在因素(1)
王通訊 雷禎孝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古往今來,出現過多少傑出的人才!人們常常幻想,要是自己生在那樣的時代或那樣的環境,一定也能有聲有色地幹一番事業。不過人們常常忘記想一想,難道那些大有作為的人是在一帆風順的條件下成功的嗎?事業的成功,除了對社會提出要求以外,還應對自己提出什麽要求呢?這是“人才學”必須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
誠然,任何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生活的時代。但是,他們可以在既定的外在條件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爭取成功。這就像江河泛舟,水流的力量使船順流而下,大風的力量使船隨風而行,然而擺渡者卻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與水流和風力等外在力量形成一種合力,推動航船沿著一條奮鬥之路駛向預期的彼岸。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思想解放的潮流激勵著千千萬萬個有誌者。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立誌改革,舉國上下要求改革的呼聲之高,是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以來所無法比擬的。從現在起,50年內外是中國各個領域需要新的巨人並能夠產生新的巨人的時代。思想解放正在與各個有誌者的職業、專業、事業結合在一起,醞釀著新的創造和突破。人才的成功可以改造社會,社會的改造又促進人才的發展。麵對著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的形勢,每一個不甘心虛度此生的中國人,都懷著一顆赤子之心,經常思慮著一個共同的問題:我能做點什麽?
被耽誤了的中國隻能靠被耽誤了的中國人來改造
在那浩茫的宇宙之中,有一個地球在運轉。在那地球的東方,有一個中華民族在發展。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燦爛的古代文明,我們的長輩開創了祖國解放的偉業。曆史發展到了我們這一代,麵對今天,我們應當怎麽辦?中國,總是要由現在活著的中國人來改造,神聖的使命已經壓上了我們的雙肩。
“我們被耽誤了!”這既是申討,又是惋歎,可也有點無所作為。其實,細想一下,現在活著的中國人,有哪一個沒被耽誤過?被耽誤了的中國,隻能靠被耽誤了的中國人來改造。因為我們最了解這個中國。我們不能從火星上去借人才,不能從春秋戰國去借人才。即使借來了,他們也不行,因為他們不了解現代的中國。30年代,日本入侵中華,耽誤了多少人的學業!然而恰恰是偉大的抗戰造就成功了整整一代風流,成為至今中國各界的棟梁人物。他們就是被耽誤了的中國人成功地改造中國的一個有力佐證。
中國經濟麵貌之落後已經激起不少有誌之士下決心盡快改變。但是,問題之艱難,主要不在於沒有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而在於沒有高效率的組織結構來把已經有的科學技術變成現實生產力。因而,中國不僅要考慮造就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那樣的科學巨匠,而且更為急迫的是,發掘現有的人才,改革管理體製,提高各個領域的效率。美國獲諾貝爾獎的有112人,而日本卻隻有3人。然而戰後日本在短短的30多年中,卻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可見從實際國情出發是一條重要的成功經驗。現在25~50歲的人才中,既有組織活動能力又有科技應用與改進能力的人何止千千萬萬,他們的巨大能量正有待於體製改革來釋放。
學習科學技術的中、青年,雖然學業被耽誤了一些,但他們對社會有了深刻的認識,並習慣於用嚴格的科學思維方式來思考社會問題,把理論和製度作為科學來研究,形成了自己的頭腦。學習社會科學的不少人已從本本主義中解放出來,開始到現實生活中去尋找理論,建立理論。同時,波瀾壯闊的向著四個現代化的偉大進軍,也為熱愛工業、農業、藝術、體育、園藝、社會服務等戰線的中、青年開拓了奮鬥的前景。人們欣喜地看到,被耽誤了的中國將為自己造就一代改造自己的人才,而且某些領域已略有打開局麵之勢。“春山磔磔鳴春禽,此間不可無我吟。”一切有誌者都會不甘於隻讓別人來作貢獻的。在堂堂中華的進步史上,留下自己貢獻血汗的痕跡,這是多麽值得自豪的啊!
立誌是事業的大門,信心是事業的立腳點。沒有偉大的自信,是注定幹不出偉大的事業來的。為什麽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呢?“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開創性的工作隻有通過積極的精神姿態才能取得成功。而增加自信心,你就能變得更富有創造性。“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一個積極的自我形象,是為祖國做出貢獻的第一步!
天生我才必有用。這是古人的豪情壯誌。改造中國,談何容易。然而,難能正可圖大功!這是不是太狂妄了?毛澤東同誌說過,古今真確的學理、偉大的事業,都係一些被人加著狂妄名號的狂人所發明創造來的。所謂“狂妄”者,無非就是解放了思想、敢想、敢說、敢破、敢立、敢創造。這也顧慮,那也擔心的人是決不會有什麽創造的。
自己設計自己
為現代化做出貢獻,總是要與具體的事業目標聯係在一起。幹點什麽呢?選擇具體目標,常常是最困難的事之一。路多歧而樹多枝,有所棄才有所取。有所不為才能大有作為。必須把精力集中在一個目標上。水滴石穿,這是以柔克剛的名諺。其成功之要旨,無非兩點:目標始終如一,長期堅持不懈。我們不能把自己設想成包打天下的英雄,也不必要求所有立誌改革的人都去當政治活動家。如果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事業目標,形成的合力正是時代前進的拉纖。我們每個人都要以自己獨有的特色,來組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百花園。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目標是否選得合適,就看你有無自知之明了。以往,有些人習慣於把“自知之明”理解為“我不行”,這是片麵的。要自知其短,還要自知其長。陸上鬥法,張順乃李逵手下敗將;可水中逞能,浪裏百條卻能把黑旋風淹他個白眼直翻!了解自己,用其所長,避其所短,並非易事。要反複進行自我試驗和自我觀察。
選擇目標,實際上是自己設計自己的過程。必須知己知彼。知自己之長短,知環境之利弊。曆史上很多人失敗湮沒的教訓,不在於他們沒有知識和才能,而在於他們沒有遠見卓識;不在於他們沒有獻身的熱情,而在於沒有找到為之獻身的具體事業目標。於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到處都撒了一點胡椒麵,最終還是一事無成。這不能不算人生一大悲劇。
辣椒和冬瓜都有根、莖、葉。它們很善於自己設計自己。它們的根都伸入土中吸收養分,然而吸收的種類和比例卻大不相同。它們身上的主要元素雖然都是碳、氫、氧、氮,然而組成的結構及其它成份卻不一樣。於是,辣椒、冬瓜各結其果。辣椒苗很有自知之明,從來就沒想到自己要結個冬瓜。它的目標很明確,很堅定,一切與辣椒無關的東西它一概不要。我們的人才要想成功,難道不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嗎?
愛因斯坦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達爾文學醫學、數學、神學都應算“慢班”學生,可對打獵、旅行、搜集標本卻有特殊的喜好。人們沒有想到,“不務正業”的愛好,卻成為他登上科學高峰的一條蹊徑。原子核物理學家盧瑟福熱愛放射性,他要求自己的研究生阿波萊頓也研究放射性。但阿波萊頓說:“不,我要逆你而行”,選擇了自己熱愛的無線電。後來在盧瑟福指導下,他終於發現了電離層,獲得了諾貝爾獎金。這都是自己設計自己而獲成功的有力證明。翻遍所有的科學史,哪一個成功的課題不是研究者自己選定的?翻遍所有的文學史,有哪一本名著是別人給他規定的主題?選擇自己的具體目標,必須是自己熱愛的,情不自禁想去從事的。你迷住誰就選誰,君既愛之須縱情。
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的愛好,往往並不是單一的。愛好可以培養,可以轉換。愛好並不等於擅長,而擅長必定愛好。如果客觀環境使某一愛好得不到發展,你還可以換一樣,發展成擅長。有些專業離開實驗設備便休想成功。李政道上西南聯大時,學校儀器極少,他還弄壞了一台,由此,他看清了在舊中國要做實驗科學家是不行的。於是趁早,決定搞理論物理學。葉永烈是學化學的,但畢業後的電影製片工作很難搞化學科研,而他又愛好文學,於是在從事科教電影工作的同時,他不停筆地寫作,發展成為一個科普作家。京劇演員周信芳嗓子不好,有些沙啞,他自知不能唱小生,便自我設計,創立了自己的“沙”派唱腔,演老生,使人拍手叫絕。北京崇文門烤鴨店有位青年廚師名叫程明生,最初做這工作時,一肚子委屈。他的師傅有四十多年烹調經驗,會做兩千四百多種菜。在師傅的教育、影響下,他對廚師工作逐漸產生了興趣,技術學得很好,還自學了美學、色彩學和造型藝術方麵的知識,編寫了《烹調技術資料》一書。
事業目標是主觀愛好和客觀條件可能的統一物。二者任缺其一,必不成功。能否善於根據自己的長短和客觀條件,綜合擬訂設計自己的方案,選擇自己的目標,並不斷根據試驗情況進行調整,頑強地從現實環境中踩出一條路來,這實在是一個人才能否成功的一大要素。有的人想入非非,誌大才疏;有的人脫離群眾,狂妄無知。這都是主觀與客觀相分離。前者應學點真本領,後者該幡然而醒悟。
在選擇自己的具體目標時,是允許有一段左顧右盼、東張西望的。要從幾種方案中選擇。古人理事,常有上策、中策、下策,以權衡其優選。應把幾種方案都試試,看看試驗效果,再做抉擇。一般來說,學林探路貴涉遠,無人跡處有奇觀。前人沒解決的問題或沒完全解決的問題,現實中新提出的問題,都是大有作為的。在一些知識領域的交界處找聯係,常常大有文章可做。有道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有時須到局外去跑一趟,開開眼界,再回頭來看,就能象旁觀者一般清醒地發現應當幹點什麽。凡有一個事實或現象,用已有理論解釋不了,就要抓住不放,這是值得科學熱愛者為之獻身的大好機會。
任何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會有自己的一點長處。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一得之功,一技之長,或許正是別人之短。別人難能者,我能之,豈非得天獨厚也哉!?我是冬瓜秧,決不打算結辣椒。冬瓜雖不紅,卻比辣椒大。各自有長短,各自顯神通。偌大一個祖國,哪種人才不需要?
從眼前踩出遠行的路
經過係統訓練的科學技術專業人才,一般說來都能對本專業發生濃厚興趣。遺憾的是,曆史和現狀使大批人失去了在本專業發展的連續性。不少人原來的知識結構被破壞了,形成了新的知識結構。據去年普查,全國用非所學的有八十四萬人,用非所長的(包括用非所學)共一百二十多萬人。調整工作虎頭蛇尾,使很多人才大失所望。有些同誌喜歡以“本單位需要”為名,卡住人才不放,阻撓調整。呼籲和勸告沒有多少用,關鍵在於改革具體規定。為什麽在全民所有製單位工作的人,一下子成了“某單位所有製”的人了呢?為什麽給本單位那麽大的卡人權利呢?現在“伯樂”也苦惱,說是發現了“千裏馬”也調不來,人家不“賣”,比古代還差勁。為什麽不可以破一破老框框做個新規定呢?
對於用非所長的人才來說,卻不能坐等別人把社會環境改造好了,才開始選擇自己的目標。要是社會環境改造好了,或許那批改造社會環境的人已經成才,而你自己卻韶華流逝無處尋了。所以,要利用業餘時間,先幹出一定成績來。這既有利於社會進步,也有利於研究的繼續深入。愛因斯坦做小職員時偷偷演算、研究自己的題目。愛迪生做報童時為搞實驗而挨了耳光。華羅庚被熊慶來選到清華之前是在雜貨店寫的數學論文。段元星還不是在勞動之餘用自製望遠鏡發現了新星才成為專業研究者的嗎?
對於社會科學人才來說,則更需要先在業餘搞出些成績。請問有哪一個作家,是先被請入了作家協會,而後才開始創作的呢?李準不也是靠先拿出《不能走那條路》、《李雙雙》等,而後才獲得專業寫作條件的嗎?
沒有受過專門訓練的青年同誌,在你的專長沒有以成果形式表現出來以前,社會是不便任你選擇職業的。但你卻可以自己選擇目標。有的同誌痛感青春已逝,一無著落。其實,沒被耽誤的人,有沒有被耽誤人的設計法;被耽誤了的人,有被耽誤了的人的設計法。就象直木適作梁,彎木適作犁一樣。梁可蓋房子,犁卻能生產糧食。彼此彼此,誰說犁不如梁呢?關鍵要善於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設計。比如縫紉師、飼養師、演員、作家、畫家、烹調師、化妝師、革新能手、修理專家、種植專家等等。總之,精通一小門,在這一小門中出類拔萃。如果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換來換去,一生的光陰就差不多了。
一般說來,任何一個人所處的現實環境,都有對於事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兩個方麵。有的人往往不善於發掘和利用身邊環境中的有利因素,而隻是一味地埋怨那些不利因素。車爾尼雪夫斯基如果不坐牢,根本寫不成《怎麽辦?》,因為他社會活動太忙了。坐牢本來是壞事,但他善於在最壞的環境中找出了有利於事業的因素充分加以利用。不是有這樣的人嗎?他把他工作一無成績的原因歸咎於沒有圖書資料,可是,真讓他到了圖書館,他利用圖書資料的時候也很少。反倒是那些自己又借、又抄、又買書報雜誌的人,學到了不少知識,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韓非子•喻老》說:“有形之類,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族必起於少。故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在剛剛走上事業之路的時候,不能忘記哥德對初學寫詩的青年詩人的忠告:“你得當心,不要寫大部頭作品。”“如果你目前隻寫一些小題目,抓住日常生活提供給你的材料,趁熱打鐵,你總會寫出一點好作品來。”“向著某一天終於要達到的那個終極目標邁步還不夠,還要把每一步驟都看成目標,使它作為步驟而起作用”。
必須用心研究解決中國現實的問題。你發現國家有個什麽當務之急,你就應當自己首先奮起呐喊,奔走呼籲,用心研究,極力促進,把它當做自己的事業目標。祖國民族的迫切需要,比十所大學更能促進事業的發展。如果有個學經濟的,把外國經濟學背得爛熟,但就是不能研究提出解決中國的實際經濟問題的辦法,那又有什麽用呢?如果有個學心理的,把外國心理學的書背得爛熟,可就不會研究中國現代人才的心理規律,以利於造就改革中國的大批人才,那也隻不過是“沙龍心理學”罷了,與“屠龍妙術”有什麽兩樣?搞理論的如果隻在已有的書中轉來轉去,那也不會有什麽出息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屈原在《離騷》的自勵。中國現代的人才,也應從自己的眼前頑強地踩出一條路來。
拿出你的氣魄和膽略
幾乎所有成功的人才,都有一些共同的品質,首要的一條是:“隻要是科學真理,我可以不顧一切”。隻有庸人才會把成功看成是榮華富貴的同義語。成功隻意味著作出較大的貢獻。曆史上有不少偉大的成功者,個人遭遇和結局都很慘。布魯諾、塞爾維特被燒死了。李大釗被絞殺了。張誌新被槍殺了。曹雪芹窮愁潦倒而死。王安石改革失敗飲恨而歿於半山堂。發現大陸漂移的魏格納在探險中落水淹死。發現第一支三極管的德福列斯特被告到法庭問罪。群論的創始人伽羅華死後十多年論文才得到發表。馬寅初提出了科學的人口理論而被革職批判20多年,但仍堅定不移。
堅持真理有時比發現真理更難。沒有獻身精神,就做不到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伽俐略說,追求科學需要特殊的勇敢。馬克思曾把科學的入口處比做地獄的大門,他指出:“這裏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裏任何怯懦都無濟於事。”惟一需要考慮的是,自己發現和堅持的東西是否真正科學,是否符合實際。拿出你的氣魄和膽略,看準了,不要命。隻要科學,哪怕它洪水滔天。不論是在變革自然還是在變革社會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付出代價者嚐不到自己換來的果實,看不到人們的公認。但隻要它是科學的,是符合規律的,那麽,後人一定會在某一天重新把它高高舉起。
中國長期以來存在著一個矛盾:一方麵國家迫切需要各個領域千千萬萬的專門家;另一方麵誰要努力使自己成為這種專門家時,則被一些人說成是“個人奮鬥”。一切決心為人民獻身的人才,對這些指責,首先可誠懇地作說服解釋工作;如果不行,則不予理睬。不理是最大的輕蔑,隻要你的成功為社會為人民帶來好處,人民心裏是有一杆秤的。
創見不同於凡響。任何一個成功,都意味著他是最先的獨到者。獨到者總是有風險的。你敢不敢為堅持科學真理而擔風險?如果有人把個人得失看得比堅持真理更為重要,那麽,他即便發現了真理,也沒有勇氣公開它,宣傳它,堅持它。
“心有餘悸”,這固然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存在的弊病,但也反映了缺乏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赫爾岑說:“尊重真理吧,這才是大智的起點。”愛因斯坦說:人隻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到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由於環境改善之艱難,常常使一些本來很聰明的人,在自己的處境稍微過得去以後便明哲保身起來,終身做不出較大的貢獻。
必須敢於修正錯誤。不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錯誤,在人才們的心目中都同樣是魔鬼。修正錯誤,也需要特殊的勇氣。早日修正,可以早日找到真理。莫教名韁套頸,休讓利鎖纏身。除了保證工作的條件外,過份的地位、舒適和財富欲望往往成為削弱創造力的鴉片。遠大的理想,寬廣的胸懷,高尚的情操,簡樸的生活,這是幾乎所有人世偉才的共同品質。居裏夫人說:“鐳是屬於全人類的”,她放棄了成為富者的機會。發現了怎樣使啤酒不變酸秘訣的巴斯德,堅持地公開了自己的發現,他認為前途不是為了圖錢。沉湎於追求物質享受,就等於給飛鳥的雙翅係上黃金。
必須嚴格,不要粗枝大葉。無論科學藝術,還是任何工作,都需要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就象雙手往上捧水銀一樣,在一個環節上馬虎大意,常常是失誤之因。
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突破和重大成就,往往需要大規模的有組織的科研中心和科研集體來承擔。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社會改革,更是需要無數思想解放的先驅者和全國人民共同奮鬥。個人的傑出作用是離不開集體的,必須有高尚的集體主義精神。在一個集體中,總是有人要做一些事務性的工作,否則整個集體的工作也無法前進。因此,對甘於做默默無聞而又缺之不可的工作的同誌,更應給予尊敬和榮譽。
成功者還必須具備許多其他重要品質。例如,要虛心,虛懷若穀,方可容納百川;要百折不撓,有頑強的韌勁;要專注,不要見異思遷,蜻蜓點水;要冷靜,在勝利和挫折麵前頭腦不膨脹也不收縮;要獨立思考,不要人雲亦雲;沒有充足的理由,不要固執地堅持;一旦堅持了,沒有充足的理由,也不要隨便放棄。
創業是艱苦的。克服這些困難,需要勇氣,需要毅力,還需要藝術。當你覺得創業還是艱苦的時候,那你還難以做出什麽;隻有當你覺得克服困難的過程本身已是一種崇高的享受之時,你才擁有希望。(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