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老應

用調侃去書寫思考,以故事來敘述理論。
個人資料
正文

也談“髒臉博弈”問題(3)

(2012-01-18 22:57:31) 下一個

    榕城老應

原來故事解答中虛擬的假設推理被引用的關係比較隱晦,我們再從局中人的角度來看是怎麽完成這個的推理。

這故事裏有三個人臉髒了,分別記為甲,乙,丙。甲隻看到乙和丙兩個髒臉。他看不見自己的臉。甲想:我要是幹淨的,乙隻能看到丙的那個髒臉。甲再從這個設想中乙的角度來思考:乙要是覺得自己沒髒,那麽乙可以推測丙看到所有人臉就是幹淨的。這時甲猜測中的乙又從丙的角度來思考:丙知道“至少有一個人臉髒了”,他卻看到所有人臉都是幹淨的,那他就知道自己的臉髒了。

注意上麵“至少有一個人臉髒了”這個知識,是在甲從設想中乙,設想中的乙又從設想中丙的推理中被引用的。所以這個知識必須是:“甲知道(乙知道(丙知道的知識))”,這有三階彼此的知識的深度。 “至少有一個人臉髒了”是三階彼此的知識就足夠了。如果是公共知識,當然是沒問題被引用。我們後麵再談它怎麽成了公共知識。

可是女招待催促後,丙沒反應。這說明前麵推理中的假設出錯了,不管什麽地方出錯,丙一定是看到髒臉了,他才不能猜出自己。甲能夠推想出乙有這個知識了。所以“甲知道(乙知道(丙看到一個髒臉))”。甲和他設想中的乙都知道丙的臉是髒的,所以“至少有兩個髒臉”是甲知道(乙知道的知識)。

到了女招待第二次催促時,甲還想:我要是幹淨的,乙隻能看到丙的那個髒臉,但乙知道至少有兩個髒臉了,他該出來招認呀。結果還是沒有。甲才知道自己的假設完全錯了,自己的臉是髒的,乙也看到兩個髒臉了。

上麵甲乙丙的記號是隨便取的,所以三個髒臉人,每個都按照甲的思路來考慮,他們也就同時明白了,在第三次催促中出來擦臉。至於其他臉沒髒的人,他們看到的是三個髒臉,推理又深了一層,在第三次催促前還不能判斷自己的狀況。到了這三人都擦了臉才知道自己臉沒髒。

那女招待說了一聲後,這“至少有一個人臉髒了”是怎麽成了公共知識?因為女招待的話是對大家說的,誰都有這知識了,誰也知道別人聽到這知識了,這都能推測出“張三知道(李四知道(王五知道這知識))”,如此等等直到無窮,這就是公共知識了。

那大家眼睛都看到的事實,怎麽不是公共知識呢?每個人都看到了髒臉,沒錯這“至少有一個人臉髒了”是“一階彼此的知識”。髒臉的甲,從髒臉乙角度看去,也能確定乙看到髒臉丙。所以甲知道(乙知道這知識)。每個人都可以用這個邏輯推想,所以這也是“二階彼此的知識”了。但是甲從乙,乙再從丙的角度來看,因為甲乙丙都不能確定自己的臉,而除此之外再無髒臉,所以這套在這裏麵的丙無法知道有沒有髒臉,即“甲知道(乙知道(丙知道這個知識))”不成立。沒有了這個知識,故事中女招待第一次催促前的的假設推理就不能進行到底。這大家眼睛看得到的知識,連三階彼此的知識都夠不上,就更不是公共知識了。

看三個帖子到了這裏的人,要是對進一步了解公共知識的理論感興趣,可以看下麵。


【參考文獻】

Aumann RJ (1999) Interactive epistemology I: Knowled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 28: 263±300

http://www.ma.huji.ac.il/raumann/pdf/Interactive%20epistemology1.pdf

Aumann RJ (1999) Interactive epistemology II: Proba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 28:301±314

http://www.ma.huji.ac.il/raumann/pdf/Interactive%20epistemology2.pdf

Vanderschraaf, Peter and Sillari, Giacomo, "Common Knowledge",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09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pr2009/entries/common-knowledge/

【公共知識的一種定義】

We can now define mutual and common knowledge as follows:

Definition
Let a set Ω of possible worlds together with a set of agents N be given.

1. The proposition that A is (first level or first order) mutual knowledge for the agents of N,K1N(A), is the set defined by

K 1 N (A) ≡ ∩ i N K i (A).

2. The proposition that A is mth level (or mth order) mutual knowledge among the agents of N,KmN(A), is defined recursively as the set

K m N (A) ≡ ∩ i N K i (Km−1N(A)).

3. The proposition that A is common knowledgeamong the agents of N,K*N(A), is defined as the set

K * N (A) ≡



m=1

K m N (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guest007 回複 悄悄話 不錯
我支持你繼續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