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老應

用調侃去書寫思考,以故事來敘述理論。
個人資料
正文

科普帖子前言

(2010-09-06 19:48:00) 下一個

我從小喜歡看小說聽評話,在上麵所花的時間遠比念教科書要多,對中國曆史的了解首先是由演義小說編織起來,然後才有興趣讀起正史糾偏和加細。我常常想:要是自然科學也有這樣的演義小說做先導,學起來豈不是有趣得多?

好的科普文章應該像偵探小說一樣,不斷提出疑問,促進讀者思考,在引導的過程中將核心概念和思想精華呈現出來。我的想法是用故事和調侃形式引誘讀者看下去,但在調侃和故事的背後都必須是認真的。想聽書的不費腦筋也行,略過難點也能看得下,對理論多少也有點印象。有心的看時可以琢磨,動點腦筋能嚼出味道來。想弄明白的可以查書,對已經學過教科書的人進一步研究有點幫助。最後能得到多少取決於讀者自己。我則花點力氣把把科學理論的核心藏在故事之中,用日常生活簡單的邏輯將研究論文中的核心思想展示出來。對要點留下中英文正規術語,以便讀者查找進一步學習。

二次大戰以後科學研究成為很多人的職業,研究的論文就像流水線上產品一樣的製造,按指數函數爆炸式的增長。許多論文也許除了作為申請基金,年終報告和升職憑證外,很難說有多少社會價值。多年前我在科學院研究生院講課時曾經說:“在浩如煙海的科學文獻中尋求答案,搜索的技術將至關重要。” 現在看來搜索雖然可解一時之渴,但終究會趕不上文獻增長的速度。真知灼見將淹沒在信息的海洋裏。許多糾纏不清,以訛傳訛的研究,更讓人感到矛盾混雜無所適從。完全弄懂之後才發現是堆垃圾。

我想在人們腦力資源被指數函數增長的論文耗竭之前,知識的傳承將來必定會有重大的變革。在這進化自然淘汰過程中,能保留下來真正的基因應該是:深刻的概念,精巧的邏輯,和將它們觸類旁通應用的技能。這些科學知識基因,若是較早時能被了解,而不是要在學了枯燥課本論文之後才獲得,將會惠及更多的人,也讓學習來得更容易。 所以科普的工作是要用輕鬆的方式揭示核心概念,展現精華思想,例示不俗的應用,來進行這個知識傳承。

現在大多數科普文章是介紹科學研究的結果,用科學史中的軼事來增加趣味性。我想對於這樣的知識基因傳承,要像中國傳統智慧傳遞一樣,用些小故事例子來類比揭示更為合適。

在這裏我想寫一些比較深入的科普文章與大家分享。“比較深入”指不是中學生課外讀物,而是麵對有大學程度的讀者。不是人雲亦雲的二手文章,而是自己直接從相關的教科書,論文,定理消化理解而來的體會和自己的研究結果。“科普文章”指盡量不用複雜的數學工具,將抽象的理論說得直觀有趣些。我的努力是要平衡生動的調侃和嚴謹的理論間的分寸。在複雜的情況,寧可犧牲些精確性來簡化,以凸顯核心的思想,再列出參考文獻給認真的人。我希望做到:首先,使得對文章題目感興趣的人能夠跟下去。其次,花一點腦筋能夠了解相關理論的核心思想。第三,對於有意進一步學習的人有所幫助。希望大家讀了我的科普文章後,能就這方麵多提寶貴的意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