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衝基金:肥了經理,瘦了顧客--令人震驚的對衝基金內幕

(2014-07-20 07:47:11) 下一個

對衝基金的經理們在給自己摟錢上確實身手不凡。美國很多新近出爐的億萬富翁是靠玩對衝發財的。但是,幾乎沒有什麽顧客通過投資於對衝基金而發財。


對衝基金:肥了經理,瘦了顧客

 

令人震驚的對衝基金內幕

 

對衝基金的經理們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投資者,他們眼光犀利,頭腦敏銳,善於發現和利用市場中的無效率因素[注1]。—— 信不信由你,反正這是對衝基金行業經常向顧客宣稱的。

毫無疑問,對衝基金的經理們在給自己摟錢上確實身手不凡。美國很多新近出爐的億萬富翁是靠玩對衝發財的。但是,在摩根大通研究對衝基金多年的西蒙•賴克在他的新書中指出,幾乎沒有什麽顧客通過投資於對衝基金而發了財(像沃倫•巴菲特把他很多初始顧客變成百萬富翁那樣)。確實,1998年以來,對衝基金顧客的有效收益是年率2.1%,隻有乏味老氣的聯邦政府短期債券收益率的一半。

怎麽會這樣呢?根據傳統的投資效益統計方法,對衝基金行業的平均收益不是在7%左右嗎?這是基金管理界一個常見的問題,類似於招標行業的“贏者詛咒”現象(最終中標者總免不了過度支付)。如果你給一些基金經理們每人同樣數量的錢去投資,那些效益好的經理會吸引更多的顧客,相對那些效益中等或低下的基金,變得越來越大。(效益低下的基金難免關門的命運)。

但是,一個效益好的經理不可能永遠保持好效益。在市場環境惡劣的年頭來到時,他通常已經在管理著一個比原來大得多的基金。就金額來說,這時基金的損失會很容易地超出它在規模小時所獲得的收益。這樣,一般投資者的收益率就會低於基金的平均收益率。

發生在個別基金上的這種情況同樣會發生於整個對衝基金行業。從1998到2003年,對衝基金平均每年都有正收益,從2002年的5%到1999年的27%不等。那時候,對衝基金行業的規模相當有限,在2000年,總資產隻有2000億美元。

這種優越的表現吸引了退休基金、慈善基金和大學的捐贈基金,這些基金的投資組合剛剛遭受了互聯網泡沫破裂的打擊。他們理所當然地把資金湧入了各種“另類資產”,如對衝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到2008年年初,對衝基金行業管理著大約2萬億美元的資產。

但是那一年對對衝基金行業來說正好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平均損失高達23%。以現金值來說,那一年的損失就比2000年全行業的資產總值的兩倍還多(2000年時對衝基金仍然處於興旺期)。賴克先生指出,2008年對衝基金行業的損失可能足以衝銷過去十年中它所創造的全部利潤。

在這一點上,對衝基金經理們可能會叫屈,因為使用賴克先生的計算方法,2008年的損失對於對衝基金的收益計算有著巨大的影響。假如按照股票市場計算收益率的通常辦法,從2001到2010年末,對衝基金比標普500的表現要好。

但是,對私募基金的經理們的評價方法與萊克先生使用的方法相似(以內含收益率IRR為基礎)[注2],而且這種方法可能還誇大了對衝基金的收益率,因為“幸存者偏向”(表現差的基金不再報告他們的數字)以及“回填偏向”(隻有成功的新基金開始報告數字)等因素。這些因素可能會把年收益率誇大三至五個百分點。此外,很多投資者是通過“基金的基金”[注3]途徑投入對衝基金的,更會多付一層費用。

即使你把2009和2010年的市場回升(以及對衝基金的收益)計算在內,投資者仍然處於下風。他們還沒有把2008年的損失補償回來。但是對衝基金經理們卻在2008至2010的三年中拿到了幾乎1000億美元的管理費(1998到2010年總計3790億)。

賴克先生的書指出,很多機構投資者應當改變他們對對衝基金的盲目信任態度。個別的基金經理可能確實是很有能力的,但是你很難事先辨別他們。約翰•鮑爾森在他從賣空次貸債券發財之前並不是很知名的,而且自那以後他的投資效益就一蹶不振了。投資於對衝基金會使一些幸運的基金經理們在他們的豪華遊艇上享受提前退休的樂趣,但不會使退休基金彌補它們的損失。

 

[注1]根據效率市場(efficient market)理論,股票價格是在市場所有信息完全透明基礎上形成的,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獲得超額利潤。但是,由於市場中存在很多無效率因素(inefficiency),因此還是有獲取超額利潤的機會的。

[注2] 內含收益率IRR是綜合考慮利息、機會成本及投資時機等多種因素而得出的實際收益率。是投資界計算收益率的標準方法。

[注3] “基金的基金”:有些投資基金不是直接投資於股票,而是投資於其它基金,所以有此稱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