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19 (78)
先說兩種典型的謬誤:
1. (我忘了學名是什麽)因為證據錯誤,所以結論一定錯誤: 舉例: 這個證明幹細胞對治療有效的實驗是錯誤的, 所以幹細胞是不可以用於醫療的。根據這個實驗得出結論的所有實驗都不成立。
2. 部分代替整體。 舉例:因為最近科學界發生了很多撤稿的現象, 所以所有的科學結論都應該站不住腳。
科學到底有多可信:
關於科學界整體到底有多可信, 科學史學家Naomi Oreskes在《Why Trust Science》一書中有詳細的討論。我在這裏大概總結幾個要點,希望能給壇友。
一, 科學界對於什麽是客觀標準,如何才可信是經曆了很長地發展。
從一開始的權威科學家說了算, 到以正麵證據為核心的實證主義,到證偽論,一直到現在的社會科學論, 有了長足的發展。 我們這一代長大的人,特別喜歡揪住證偽不放, 而時常忽略了其他組成科學的因素。
雖然科學方法論在不斷發展,但並沒有完全否定過去。 比如,大多數權威科學家之所以成為科學家是經曆過洗禮的,他們說得話有分量是有道理的。 現代社會逐漸擺脫了權威,權威的權重在降低, 但是現在社會上有一種反權威反專家的風氣,就過了。
還有正麵證據的積累也是工作量最大很有用的。 現代人特別喜歡拿黑天鵝舉例: 如果我們見到的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 並不能否認黑天鵝的存在。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認為黑天鵝一定存在。 如果有個人送給你一隻天鵝, 在沒有其他信息的情況下, 這隻天鵝是白的可能性還是最大。
更重要的是, 科學界建立了一套peer review 的係統。 科學家在發文章之前互相檢驗,互相挑刺。 這並不是一套完美的係統,不可能杜絕所有的錯誤與造假。 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其他行業有這麽一套自我檢驗的係統。 我們不能因為它的不完美而完全否定它。
二。 科學界造假到底有多普遍。
現在發現的科學界造假還是很低的,小於百分之0.01%。但是現在文章發的多,雖然比例很小但絕對數量也不小。而且就是因為非常稀少,大眾對科學家的期望值很高,所以出現一個造假,就會是驚天動地的事。 並且現在還想造假的躲起來, 跟發現多更有關係(就像檢測新冠一樣)。 有人會說, 發現得不多不等於沒有。 但是科學界正在努力繼續檢測,並且開發了很多工具, 利用信息發達, 利用網絡工具和公眾的力量增加透明度。 就看科學界自我檢討的認真勁也是值得信賴的。
三。 科學整體不可信的來源。
從古至今,科學在不斷發展中糾過很多錯,還是建立了科學界整體的信譽的。 從二十世紀五十年開始, 商界出於商業利益雇傭了公關公司, 不斷質疑科學(煙草商策略)。 他們不是做自己的實驗得出自己的結論, 而是無端質疑科學的可信度, 人為損害整體科學界的信譽。
四。 科學界出現造假怎麽辦,我們對科學應該是一個什麽態度?
在科學上造假,是可恥的不可以原諒。一旦發現造假,這個科學家的事業也就算結束了。 不象商界政界,一年撒若幹個謊不是個事。 但是我們要一個案件一個案件地看, 不能把一個科學家做的事,也無端延申到其他科學家身上。 更不能因為不相信某個科學結論而否定所有讚同這一科學結論的科學家。 如果要指摘某篇科學論文的結論不成立, 應該給出證據與推理。 而不是泛泛而談,才是科學之道。 更不應該隨便指摘造假,造假是個主觀上的事, 指摘需要認真負責。 隨便指摘也是很不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