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且給方言留下一席之地(ZT)

(2020-07-03 08:45:18) 下一個
第一"語言", 相當多的是方言, 不是"專門"去"學"而是"自然"說會的, 就是"鄉愁",童年的回憶.
無需刻意去"扶", 隻要別"故意"去壓就行, 是死是活, 聽天由命.--轉載者
 
 

《繁花》開頭寫道:“……陶陶說,長遠不見,進來吃杯茶。滬生說,我有事體。陶陶說,進來看風景……”對話一來一去,對於說著上海話的人來說,一股熟悉的力量,忽然而來。《繁花》通篇用上海話寫作,這種大膽嚐試在其文學價值之外,也喚醒了人們人對上海話與生活的回憶,讓上海文化在書香中留存。

各式各樣的方言,組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漢語存在官話、粵語、吳語、閩語、湘語、贛語、晉語、徽語、客家話、平話十大方言區。每個方言區分成若幹個方言片,其下又細分為若幹小片和方言點,所謂“五裏不同音,十裏不同調”。可惜的是,能像上海話這樣,既在繁華都市的寫字樓、街巷裏弄縈繞回響,又有作家讓其獨特韻味躍然紙上的寥寥可數。絕大多數方言及其背後地方文化的傳承不可避免地呈現式微之態。

當下,方言使用範圍漸窄,人群漸少,年輕一代,尤其是00後,缺乏接觸和使用方言的機會,普遍不大會說方言。6月2日,在談到推廣普通話和使用傳承方言的問題時,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說,推廣普通話和使用傳承方言並不矛盾。的確如此,我們在堅持推廣使用普通話的基礎上,也要給方言留下一席之地,保護好寄托鄉愁的鄉音。

語言學家劉半農曾說,方言是一種“地域的神味”。方言不僅承載著個體情感,還與地方文化有著緊密聯係,不少地方的風俗、文化、曲藝等,都是建立在方言的基礎上。像《楚辭》,就是運用了楚地的文學樣式和方言,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曆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方言為載體的地域特色文化,體現著獨特鮮明的民土風情,是一個地方生生不息的靈魂。如果方言不再被使用,與其聯結的地方文化也會隨之式微乃至消逝,地域特色也會趨同。

 

 
推廣普通話和使用傳承方言,二者不可偏廢
近些年來,我國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繪製中國的“語言地圖”,自上而下地保護語言資源。一些地方也開始注重方言文化的熏陶和實踐養成,有學校采用興趣課程、人文課程的方式讓孩子親近方言。也有地方開設了講方言的電視廣播頻道、視頻網站,讓熱愛方言的本地人倍感親切。比如,在山東有一檔存在十餘年的的收視率極高的節目《拉呱》,聚在電視前聽主持人用山東方言講百姓生活的苦辣酸甜,成為不少家庭的保留節目。這個節目曾有一段趣事,有一年改成普通話,結果觀眾不買賬,認為少了家鄉味,經過投票,又重拾方言老味道。從這個小小的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出,要讓方言煥發生機,親切生動的方式極其重要。

語言的生命力在於使用,對於方言來說,如果使用範圍逐漸窄化,與人們的距離漸遠,其生命不可避免地會走向枯萎。保護傳承方言文化,要吸引人們樂於開口,慣於應用,讓方言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添彩

 

 

聽覺中的故鄉,似乎比視覺中的故鄉更為深遠、廣博。重新發現、使用傳承方言,不僅是想在一腔一韻中寄托鄉愁,也是在保育搖曳多姿的地方文化,讓人們不會遺忘從何而來,保存好祖先留給自己最生動的記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方言不用刻意傳承,隻要官方不打壓它就會自然消長。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