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聯技巧-7

(2010-02-10 12:15:52) 下一個
對聯技巧-7

三十一、假稱

  假稱也稱借稱。是作者有意將對聯中要表達的意思,將有關的對象用第一人稱說出來。

  如一廟聯: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憐我全無心肝,怎出得什麽主意;
  廟遏煙雲,堂列鍾鼎,堪笑人供此泥土,空費了多少錢財。

  聯語借廟中泥塑木雕的菩薩口吻,說出作者勸世良言。言辭詼諧、有趣,容易被人接受。

  杭州嶽飛墓有一聯這樣寫道:

  咳!仆本喪心,有賢妻何至如是;
  啐!婦雖長舌,非老賊不至今朝。

  清道光年間.有人在杭州嶽飛墓前題此聯懸掛,形象地表現了一對奸賊互相埋怨,垢厲的口吻,真是刻畫入微,維妙維肖。

  還有—副為道土寫的挽聯:

  吃的是老子,穿的是老子,一生到老全靠老子;
  喚不回天尊,拜不靈天尊,兩腳朝天莫怪天尊。

  作者借道教鼻祖老子的口吻成聯,意在諷刺道士的寄生生涯,天尊亦指老子,唐朝老子被封為“太清道德天尊”。

三十二、比擬

  根據感情的需要,作者特意以人喻物,或者以物喻人,或把甲當作乙來描繪,這種製聯方法稱為比擬法。通常人們將被比擬的對象稱為主體,比擬的部分稱擬體。運用比擬法,可以使楹聯更加生動,意味深長。比擬法有擬人和擬物兩種。

  1.擬人

  與文學修辭方法一樣,擬人法也是把沒有感情和生命的事物當作人來描繪,從而使所描繪的事物人格化,增強感情色彩。如下麵一副挽聯:

  楊柳春風懷逸致;
  梨花寒食動哀思。

  作者把楊柳、春風、梨花、寒食等植物、時令都人格化了,宛如它們也如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一樣,對死者寄予無限的哀思。

  2.擬物

與擬人法相反,擬物是將人當作物來描繪。擬物的目的較為複雜,有的褒揚,有的諷刺,有的調侃。請看下聯:

  紅蓮開並蒂;
  彩鳳喜雙飛。

  作者將一對新婚夫婦比作“紅蓮”、“彩鳳”,因紅蓮、彩鳳之類在人們的習慣意識中是美麗、吉祥的象征,把喜慶中的新人喻為紅蓮、彩鳳,是符合情理和人們的審美意識的。

三十三、比喻

  在修辭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比喻,無論詩詞曲賦、散文韻文,這一方法可說無處不在。其基本的含義就是用大家所熟悉、具體的事物或現象,概括而形象地說明另一較為複雜、抽象的事物和現象,使之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在楹聯創作中,這一修辭方法也被廣泛地應用,可分為明喻、隱喻、借喻三種形式。

  1.明喻

  這種形式多帶有比喻詞,以“如”、“像”、“似”、“若”等連接本體和喻體。請看下聯: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

  該聯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馬”兩件具體的事件,來比喻“學”和“心”這兩件難以捉摸的事物,使學習之艱難與心之易放縱變抽像為具體、模糊為清晰,比喻貼切,富於哲理。

  再看下聯:

  浮沉宦海為鷗鳥;
  生死書叢似蠹魚。

  此聯為紀曉嵐所撰,上聯寫他的從政經曆,下聯寫他的治學生涯。我們透過“鷗鳥”、“蠹魚”之形象生動的比喻,不是對其從政之坎坷起伏、治學之嚴謹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嗎?

  2.隱喻

  即省去比喻詞,隱去了比喻的形跡。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隱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的形式是相類的關係,隱喻的形式卻是相合的關係。如:

  穀乃園之寶;
  民以食為天。

  “穀”、“民”均是本體,“寶”、“天”是喻體。通過係詞“乃”、“以”二字,把本體和喻體組成相合的關係。

  3.借喻

  即把比喻的事體借來,當作被比喻事物來說,而被比喻的事物在聯中不出現。借喻的喻體不能取代本體,隻是相似而已。

如現代學者辜鴻銘引用蘇軾《贈劉景文》詩句成聯: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據說此聯是辜為諷刺北洋軍閥張勳而作。張的親信部隊號稱“辮子軍”,張勳被戲稱“辮帥”。聯中的“擎雨蓋”暗喻清朝官員的帽子,“傲霜枝”喻清代人頭上的辮子。這副對聯在於諷刺張勳已到了“荷盡”、“菊殘”的地步。

三十四、誇張

  與比喻一樣,誇張也是文學作品中一種常用的修辭方法,其目的是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將其巧妙地誇大或縮小,以造成一種奇觀效果,如運用得法,可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楹聯創作中,借助豐富的想象,運用“言過其實”的語言,以達到某種特殊的藝術效果的製聯方法就是誇張法。誇張可分兩種,一種是把所要表達的事物從性質、狀態、數量等方麵直接誇大或縮小,類似的描寫叫做單純誇張;另一種是通過比喻、比擬、借代、對比等修辭手法進行誇張法,稱作間接誇張。

  請看下聯:

  猛虎一杯山中醉;
  蛟龍兩盞海底眠。

  一看就知這是懸掛於酒店的楹聯。作者借助於自己的想象,把酒店中酒的威力作了極力的誇張,這在生活中是不真實的,但在藝術創作中卻是真實的,因為這正是誇張的效果,通過誇張,把所要表達的內容,盡情地表現出來了,其效果必“三碗不過崗”有過之而無不及。

  再看一副名勝聯:

  聲驅千騎急;
  氣卷萬山來。

  這是錢塘江觀潮亭聯。聯語以“千騎急”、“萬山來”極力誇張潮勢之洶湧,“潮”與“騎”、“山”雖無共同之處,但利用“千騎急”和“萬山來”之氣勢,來形容“潮”之漲落之勢,在藝術表現上仍給的以真切之感,不愧為寫潮佳作。

  再如下聯:

  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
  地當琵琶路當弦,哪個能彈。

  此聯巧妙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突發聯想,借題發揮。作者在誇張的同時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突出對聯的藝術色彩,屬於間接誇張。

  還有的對聯運用借代、比擬等形式進行誇張,都是可以的,但要注意運用誇張務比做到合乎情理才會收到好的藝術效果,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三十五、對稱

  對稱亦稱玻璃對,其特點就字型而言,上、下或左、右字型結構基本對稱一致,造成字本身的一種形態美。這樣的字用篆書寫在玻璃上,無論正看、反看字體均相同。如“大”、“文”、“因”、“天”之類。

  有一玻璃聯這樣寫道:

  山中日出;
  水裏風來。

  清代梁章钜《楹聯續語》中說:吳山尊學士,始出意製玻璃聯子。一片光明,雅可賞玩。玻璃聯因用篆字書於玻璃上,選字必須要求對稱統一,以達正反如一。這副對聯,簡練精短,用詞嚴謹,而且符合玻璃對的基本要求,是一副極妙的絕對。

  請看下聯:

  文同畫竹兩三個;
  丁固生鬆十八公。

  此聯載於清人李伯元的《南亭四話》,聯語中的文同為宋代大畫家.以善畫竹和山水著稱。“兩三個”是指竹葉,恰似“個”字。丁固為三國時吳國人,初仕尚書,因夢鬆樹生於腹上,便對人說:“鬆字拆開乃十八公也,再過十八年我當為公。”後果官至司徒(漢時稱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此聯不僅反正皆宜,且用典自然,可稱形式與內容完美統一。

  下聯出句為1990年遼寧營口市環保局等單位聯合征聯:

  山水林田,至營口宜賞美景;
  桑蠶米果,出蓋縣富甲關東。

  出句寫營口市的環境特點,對句寫蓋縣(營口轄)的農土特產。對句在句式、詞性等方麵與出句基本相對,用玻璃對式相對,實屬不易。

三十六、換位

  換位法是為了某種需要,故意將句子中的詞語作對換位置的一種修辭方法。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國民黨反動派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長驅直入,中華民族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可國民黨軍隊卻一退再退,大吃大喝。當時有人寫一副對聯諷之:

  前方吃緊;
  後方緊吃。

  這副對聯通俗、直白、語句精短。僅八個字,一個“前方”,一個“後方”;一個“吃緊”,一個“緊吃”,形象地描繪了當時的兩種勢態。上聯“吃緊”,指情況緊張。下聯做了—下換位,則變為大吃大喝,不可終日的意思。稍動一字,差之千裏。從中不僅領會作者遣詞之妙。同時,也悟到了中國漢字的神奇魔力。看來好聯不在辭眾,而在意法之妙。

  1905年,慈禧七十大壽,章太炎為此寫了一副壽聯: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時再到古長安?歎黎民膏血全枯,隻為一人歌慶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全逢萬歲祝疆無。

  作者在聯尾,故意將“有慶”、“無疆”二詞做換位處理,其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上聯尾句變成了隻為一人祝壽歌舞,卻使黎民百姓膏血全枯;下聯尾句變成了每次到慈禧慶壽之際,總是被割掉疆土之時。作者對慈禧進行了尖銳、辛辣的譏諷,無情地揭露了慈禧不顧百姓死活和國土淪亡的卑劣行徑,得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乾隆五十五年,農曆九月九日的重陽節,乾隆一行北巡熱河。一日,在萬鬆嶺住下,準備去承德為自己祝壽。隨行的有紀曉嵐等幾位重臣。其中有一位叫彭羨門的出一上聯,想難一難紀曉嵐。聯曰:

  八十君王,處處十八公,道旁介壽;

此聯很有深度,這年正是乾隆八十歲,而十八公喻指萬鬆嶺的鬆樹,故將鬆字拆成“十八公”,與前麵的八十正好顛倒換位,紀聽後,隨即以對: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節,塞上稱觴。

帝王所居之所稱“九重”,時逢重陽節又稱“重九”,也正好與“九重”換位。此句實屬難得,非大家不能為之。

三十七、偏旁

  所謂偏旁法,是利用漢字的偏旁為構思方法,以一定的規則排列組合成聯。同旁組合千姿百態。有的利用相同偏旁,有的在對仗處使用一個偏旁,以表達一個完整的內容。這類對聯的難點和妙處在於串組的自然合理,一旦生硬牽強,便索然無味。

  請看下聯:

  寂寞寒窗空守寡;
  惆悵憂懷怕憶情。

  出句是一副古聯,據說是一大家閨秀,及笄之年向求婚者懸一副聯。聲言誰若對上此聯,便許出嫁。當時無人應對,其女也“寂寞”而死。下聯為近人所對,平仄似乎欠妥,但做為巧對,是可以的。

  虎門有一副對聯:

  煙鎖河堤柳;
  炮鎮海城樓。

  與上聯不同的是,上聯上下句各用一個同旁,此聯則在對仗處使用同旁,獨具特色。聯語自然貼切,如詩如畫,而且字義貫通,意境高遠,實屬難得之佳作。

  再請看下聯:

  王老者一身土氣;
  朱先生半截牛形。

  上聯“王老者”三字帶有土字旁,說一身土氣實不為過,下聯“朱先生”三字都可看出牛的字形。語言談諧,令人發笑。

三十八、繞口

采用漢語一字多音,異字同音的特點組成複雜的有趣聯語,以造成變讀繞口的效果,這種製聯方法稱作繞口法。

  請看下聯:

  屋北鹿獨宿;
  溪西雞齊啼。

  據說這是一位叫徐晞的文人和太守的應對。出句為太守求對聯,對句是徐的即興應對。出句除“北”外,其它字的韻母都是“u”,下聯字的韻母都是“i”。對句高出句一籌,而內容更為豐富、自然。

清代楹壇大家梁章钜寫過一副聯:

  客來醉,客去睡,老無所事呼可愧;
  論學粗,論政疏,詩不成家聊自娛。

此聯為押韻對,隻是對句的“娛”押“ü”韻,與“粗”、“疏”相比,稍有變韻之嫌。

  再如:

  遊西湖,提錫壺,錫壺掉西湖,惜乎錫壺;
  尋進士,遇近視,近視中進士,盡是近視。

  上聯“西湖”與“錫壺”兩個截然不同的詞卻聲韻相同。下聯“進士”、“近視”也然。作者采用了同音異詞之妙,組裝成聯,使二詞相互關聯,讀之上口,又別有情趣。

三十九、互文

互文也稱互參,它的手法是把本應該合起來的話分做兩句說,使兩者互相補充、滲透。

  請看毛澤東為劉胡蘭烈士的題詞:

  生的偉大;
  死的光榮。

  上聯寫生,下聯寫死,從兩個方麵入筆,卻寫的都是一種精神,是說她生與死都是偉大而光榮的。

  再看下聯:

  諸葛一生唯謹慎;
  呂端大事不糊塗。

  人生處事,要謙虛謹慎,小事要通融馬虎,大事要堅持原則。聯語借用了兩個古人為典,從兩個方麵去寫,說明的卻是一個道理,這也是互文的一種。

  再請看:

  寧為玉碎;
  不作瓦全。

  此聯寫做人之道,應剛直不阿、無私無畏、一身正氣,不奴顏婢膝、苟且偷生。作者在上聯以“玉”自譽,下聯以“瓦”點化。兩個角度,一種精神,聞聲見物,令人歎止,乃精妙之筆。

四十、反語

  反語即是將意義相同或相反的兩個或幾個詞組成聯,從而產生一種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統一的效果。這種手法在對聯中極為常用。它含蓄有味,能增強諷刺性和幽默感。

  例如,在軍閥混戰時期,南京城內有人寫了這麽一副春聯:

  許多豪傑;
  如此江山。

  “豪傑”的本意是指才能出眾的人。但聯中卻指的是那些割地分封的軍閥。“如此江山”原為褒意,在這裏喻為軍閥混戰中的破碎山河。

  再看下麵這副對聯:

  紅黑炭火,燙冷熱美酒,名傳遠近;
  大小布匹,裁老少新裝,美化短長。

  這是為一門兩店寫的對聯。一店是酒館,一店為裁縫鋪。作者抓住兩種事物的特點,發揮開去,使生意性質得到了升華。可以說,這種手法對於二者來說發揮得淋漓盡致,是一副運用技巧非常高妙的反語對聯。

  再看下聯:

  細羽家禽磚後死;
  粗毛野獸石先生。

  這是蒲鬆齡早年應對一位姓石的塾師先生的對聯。據說,一日老師將蒲鬆齡喂養的家雀摔死,放在原處,用磚頭堵好,並在牆上戲書一聯:

  細羽家禽磚後死;

  當蒲鬆齡發現家雀死了,又見牆上對聯,斷定是先生所為,於是續了一聯:

  粗毛野獸石先生。

  石先生見了大為惱火,當麵質問學生不該這樣來辱駕老師,蒲鬆齡從容地解釋道:我是按老師的聯屬對的,如果寫得有錯,請老師指教。老師再仔細分析,發現聯中用的反語屬對,可以說是對得天衣無縫,挑不出半點毛病,無言以對,隻好拂袖而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